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

欧阳修行孝尽孝,给当时的人们树立了榜样,而比欧阳修小只有几岁的朱寿昌,更是演绎出辞官寻母的感人一幕。

朱寿昌于1014年出生于北宋时期扬州天长同仁乡秦栏,就是现在的安徽天长秦栏镇。他为了寻找生身母亲,毅然在安徽广德府任上挂冠而走,历尽艰辛,终于找到隔绝50多年的母亲。

那是在朱寿昌7岁的时候,他的生母刘氏因为被后母嫉妒,被赶出家门另嫁他人。从此朱寿昌就和生母分离了。朱寿昌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母亲在身边,天天嘘寒问暖,疼爱有加,非常的思念自己的母亲。

每到初冬,别的小朋友的母亲早早的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棉衣,可是朱寿昌的生母却不在;当别的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可是朱寿昌却不能。没有母亲的孩子,是多么盼望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可以经常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

朱寿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一直努力读书。后来,朱寿昌的父亲去世,他袭父功名而为官,仕途颇为顺利。但他时时不忘生母,每天都计算着与母亲分开的日子。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母亲接回来。

几十年间,朱寿昌几乎夜以继日地思念,惦记着远方的母亲,相思之情常每每言及就涕不成声。他多次写信给在各地做官的同僚,请求代为寻觅。然而,几十年过去,音讯杳无。

朱寿昌信奉佛教,潜心求助神灵。为了向菩萨表示诚意,不食酒肉,戒除嗜好,甚至浮屠法灼背烧顶,刺血书佛经。如此虔诚,终无结果。

1068年,朱寿昌再升官职。到任后叹息道:“我年已50岁,尚未得见生母一面,如何为人?古人说得好‘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我孝且未尽,怎好言忠!罢,罢!我宁舍一官,再往寻母,好歹总要得个确信。万一我母西归,即使森罗殿上也要探个究竟。”

他认为,连自己的生身母亲都找不见,如何能解民于倒悬,如何为百姓树立忠孝的典范。于是,他就断然辞去官职,要亲自外出去寻找他的母亲。

因为朱寿昌此时的年纪也大了,家里人也不放心他,都来劝阻。可是朱寿昌坚决地对家人说:“如果不见到母亲,就永远都不回来!”随即背着行囊,飘然而去。

朱寿昌行走了一年多,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挨饥忍饿,走州过县。他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险阻,非常艰辛,可是,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寻母的念头。相反,他想到和母亲分别50多年都不能团聚,就更加深了寻母的信念。

朱寿昌走到哪里打听到哪里,天天祈祷。他抱定必死的决心,一定要寻找到他的母亲,与自己共享天年。

这一天,朱寿昌来到了同州,身上的盘缠已用的所剩无几。朱寿昌找了一天后又累又饿,正当他准备去找间破庙休息时,从山路上跳出来一个黑衣人,拦住了他的去路。

朱寿昌见黑衣人手持大刀,知道自己遇见强盗了。黑衣人走上前来,用刀架在朱寿昌的脖子上,抢过他的包袱。黑衣人把包袱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点碎银,几件衣服、一点干粮和一个护身符。

黑衣人见了,眉头皱起好高说道:“这么穷也出来游玩?浪费老子的时间!”说完便要扔掉朱寿昌的包袱。

朱寿昌见了忙走过去把包袱里的那个护身符抢了过来。黑衣人见了很是奇怪,用刀架在朱寿昌的脖子上问道:“那护身符里有什么东西?快说!”

朱寿昌看着护身符,流出了眼泪,良久才说道:“这护身符是我小时候生病的时候我母亲到庙里为我求的。可我却是个不孝子,50年来,不能为母亲尽一点孝。现在连母亲身在何方都不知道?”

“你是来寻母的?”黑衣人问道。

朱寿昌点了点头。黑衣人又问道:“你母亲叫什么?”

朱寿昌把母亲的名字告诉了黑衣人。黑衣人听后,抓起朱寿昌就往附近的村里跑去。朱寿昌不知道黑衣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跑了不久,黑衣人把朱寿昌带到村子的一户人家的院里。黑衣人叫朱寿昌待在院里不要动,要过朱寿昌手中的护身符,急匆匆往屋里走去。

黑衣人来到厨房,只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正在烧火。老妇人见黑衣人进来后拿起手中的柴火边打黑衣人边骂道:“你这个逆子还回来干什么?”

黑衣人立马跪了下去哭着忏悔道:“娘,我知道错了,我以后一定改过从新,不做强盗了,好好做人!娘,您别打了,您看这是什么?”黑衣人说着把那个护身符递给了老妇人。

老妇人接过护身符后,脑袋如雷击般“嗡”的一声,手中的柴火掉在了地上,直看着护身符发呆。良久,老妇人才开口问道:“你这护身符是哪里来的?”

“是一个50多岁的人的,他说他来找自己的母亲。他现在就在外面。”黑衣人指着门外说。

老妇人听后,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她对黑衣人说道:“你叫他走吧,说他的母亲不在这里。”

黑衣人走到院里,把护身符还给了朱寿昌,说道:“你走吧,你的母亲不在这里。”

朱寿昌一听这话,便断定自己的母亲在这里,连忙跪下后,冲着院内哭道:“母亲,昌儿知道您在里面,如果母亲大人不肯见昌儿,那昌儿便长跪不起。”

黑衣人见朱寿昌这般,赶也赶不走,自己进屋去了。

老妇人听见屋外朱寿昌的话,眼泪又“哗哗”地流了下来,口中小声地直念道:“昌儿,昌儿……”

“轰隆隆……轰隆隆……”外面电闪雷鸣,很快便下起了瓢泼大雨。朱寿昌本来是又饿又累,现在又跪在雨中,很快便晕倒在地。

老妇人见外面下起了大雨,本来不想出来的,可一想到朱寿昌还跪在雨中,就再也忍不住了,打着雨伞来到院中。黑衣人也来到了院中。此时的朱寿昌已经晕倒在地了。老妇人叫黑衣人把朱寿昌抱进了屋里。

老妇人一摸朱寿昌的额头,烫得吓人,忙对黑衣人说道:“快去叫郎中来!”

黑衣人不顾外面大雨跑了出去。老妇人则在床头边用热布帮朱寿昌擦拭额头,边用颤抖的声音轻声地呼唤道:“昌儿,昌儿……”

郎中给朱寿昌吃下药后,又开了药方,叫其天亮后去药铺抓方抓药便可。天刚一亮,外面还下着小雨。老妇人便叫黑衣人去药铺抓药。

当黑衣人从药铺抓药回来后,朱寿昌已经醒来。黑衣人见老妇人不在屋中,忙问朱寿昌道:“我母亲呢?我母亲去哪里了?”

朱寿昌被问得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黑衣人见状大急,忙说道:“我母亲,也是你母亲!”说完,丢下手中的药,便朝屋外跑去找老妇人。

朱寿昌听完后,如梦方醒,从床上站起来后自语道:“我知道母亲去哪里了!”说完后便朝村中的破庙跑去。

朱寿昌来到破庙前,只见老妇人跪在草棚里中的佛像前祈求道:“菩萨,您保佑我的昌儿早点好起来,只要我的昌儿无事,我愿意折我自己的阳寿来补偿。”

朱寿昌在在草棚外听得真切,心如刀绞,“扑通”一声跪下,大哭道:“母亲,昌儿不孝,昌儿不孝!”

老妇人听见后转过头来喝道:“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

“母亲!”朱寿昌撕心裂肺地呼喊。

老妇人说:“世上做母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有出息,可你却为了寻母,丢下百姓于不顾,世上哪有我这样的母亲?”

朱寿昌连忙解释:“母亲,孩儿在任期间和百姓一起抗洪救灾,孩儿也知道丢下百姓不顾是孩儿的错,可这50年来,孩儿无时无刻都思念着母亲,想早点找到母亲尽自己的一份孝心。母亲!”

老妇人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了,急急地走到草棚外,母子两人抱在一起,泣不成声。一旁的黑衣人走进前来,张开双臂抱住了母亲和朱寿昌。

刘氏改嫁后的丈夫早已故去。朱寿昌便把他的母亲,连同同母异父的黑衣人,悉数接回原籍供养、照顾。

宋代朝廷崇尚“以孝治天下”,朱寿昌的孝行被朝廷知道以后,得到了充分肯定,先是“诏还就官”,后被提拔“通判河中府”。当朝皇帝宋神宗赵顼还颁发圣旨,号召全天下臣民向他学习。

当时的著名人物王安石和苏轼等人听说了他的事情,都遵命或自发地写了歌颂孝子朱寿昌的文章。从此,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之事遍传天下,孝子之名播扬遐迩。

朱寿昌再不想和母亲分开了,但母亲年纪大了,受不住车马颠簸。为了能赡养母亲,朱寿昌就要求在当地做官。上司听说了这件事,也很感动,就同意了。

几年后,母亲去世了。朱寿昌痛不欲生,几乎哭瞎眼睛。母亲去世后,朱寿昌照顾同母异父的弟弟更加周到。这时的弟弟也就是当初的那个黑衣人,早已改邪归正,在街面上做小生意,凭借自己的双手生活。

民间传说,朱寿昌母亲活着的时候怕雷声,朱寿昌害怕母亲的亡灵受到雷声惊吓,每到春夏季,只要响雷,朱寿昌就伏在母亲坟墓上,不分昼夜护着母亲,狂风暴雨也不离开。

除了孝顺之外,朱寿昌其实还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官员。朱寿昌在岳州当知州的时候,岳州湖多,湖连着湖,水上强盗多。为了缉捕水盗,朱寿昌登记民船,将民船刻上姓名,规定民船出入必须报告去向。什么地方发现强盗,检查民船的去向很快就能够找到线索抓住强盗了。水盗因此大大减少。

朱寿昌比较关心百姓疾苦。富弼、韩琦为相,派人四出巡视,宽恤民力,朱寿昌出使湖南。有人说邵州有金矿,可以开采。朝廷下诏书,同意开采。

朱寿昌上书朝廷,认为开采金矿,弊大于利,既毁坏良田,也会招来强盗抢夺,造成边境不安定。朝廷采纳了朱寿昌的建议。可见,朱寿昌的确是一个爱做好事的好官。

[旁注]

同州 即今渭南市大荔县。同州的名称和设置从南北朝时期始,中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已有1300多年。宋代名为同州,定国军节度。北宋时期的朱寿昌曾经在此地找到相隔50余年的生身母亲,被此后的历代传为佳话。

护身符 护身之灵符,又称“护符”、“神符”、“灵符”、“秘符”,即书写佛、菩萨、诸天、鬼神等之形象、种子、真言之符札,将之置于贴身处,或吞食,可蒙各尊之加持护念,故有此名。符之种类极多,依祈愿之意趣而有各种差别;而其作用也多,可除厄难、水难、火难及安产等。

阳寿 指人在世间的寿命。民间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时间,就是一个人的阳寿,简单来说就是人在阳间的寿命。人活着就是在阳间,而死后就去阴间,这是民间的说法。这种说法一般出现在宗教方面,主要是佛教。

知州 古代官名。宋代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时期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阅读链接]

朱昌寿弃官寻母一事,不但在当时传为感人的佳话,也在后世广为流传。人们常常以朱昌寿的故事教育子女,遵守孝道,若干年来,对全社会的道德教化,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现在的天扬公路之东处,有朱孝子墓,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年间,曾立碑于墓侧,明嘉靖年间,建孝子祠。原墓为高大的封土堆,墓前置石桌,石凳,并环植苍松翠柏,墓的四角建有规模甚宏的孝子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