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推为国策
秦汉时期传承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其中的孝悌思想同样被延续下来。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前,就从嫪毐事件中认识到孝道的力量,统一天下后大力推行孝道,只是他的孝悌政治色彩过于浓重。汉代初期总结历史教训,强调“以孝治天下”,将孝道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此,在中华民族宗法伦理形成的过程中,孝悌之道影响千年。
秦汉之际涌现出了许多足以效仿的孝悌德行楷模。他们以真诚的孝心和高尚的悌德,在人生历程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催人泪下的好戏。
秦代对孝道思想的继承
秦始皇建立统一王朝后,秦代士人在思想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认识到了孝道的力量,这是其中的重要思想成果之一。
秦代对孝道思想的认识,还要从与秦始皇密切相关的嫪毐事件说起。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即位,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王的母亲赵姬在儿子即位后成了王太后。
据说赵姬年轻貌美,与扮成宦官的嫪毐终日厮混,结果接连为秦王生了两个小弟弟,并打算等到秦王去世之后,好让这两个小孩做秦国的皇帝。
在太后的不断关照下,嫪毐获得了一路晋升。公元前239年,嫪毐获封长信侯,以山阳郡为其食邑,又以河西、太原等郡为其封田。嫪毐门下家僮最多时有数千人,希望做官而自愿成为嫪毐门客的也达到千余人。
不过按照秦国的规矩,封侯可谓相当困难,例如王翦在灭楚前,曾向秦王提到自己为将多年,仍未得封侯之赏,而王翦当时已经有消灭赵国,重创燕国的战绩。令人讶异的是,嫪毐无寸功而封侯,可见太后对他格外关照。
可惜的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等待他的,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按照惯例到秦国旧都雍举行冠礼。其间有人向嬴政告发嫪毐为假宦,并与太后赵姬淫乱,甚至还试图以其与太后所生之子为秦王,嬴政下令彻查。
在秦王着手调查时,嫪毐决心孤注一掷,先发制人。他收买党羽,与太后密谋,欲除秦王。又窃取玉玺,准备调动地方军队以及他的家人攻占秦王居住的蕲年宫。
嫪毐毕竟是市井小人,小人得志忘乎所以。一天他与朝臣饮酒,酒后无一说出了自己的野心,朝臣慌忙报告嬴政。
秦王早就看嫪毐不顺眼,闻听朝臣的报告,果断行动,令相国吕不韦及有楚系外戚背景的昌平君、昌文君兄弟率兵平叛。嫪毐军本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加之不得人心,很快就被击溃。
在悬红铜钱百万的重赏下,嫪毐被生擒,被送至咸阳后,秦王将其处以车裂之刑。但对于自己的母亲,秦王不能处分,只好将她贬入雍地,就是现在的陕西宝鸡凤翔县,软禁起来。
一国之君幽禁母亲,毕竟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秦国为客卿的齐国人茅焦大发感慨:“儿子囚禁母亲,天地翻覆。从古至今,哪里有这种道理?”
秦王闻知后火冒三丈,打算杀了茅焦。但茅焦来到秦王面前,不慌不忙地行过礼,说:“忠臣不讲阿谀奉承的话,明君不做违背世俗的事。现在,大王有极其荒唐的作为,我如果不对大王讲明白,就是辜负了大王。”
秦王停顿了一会,说:“你要讲什么?说来听听。”
茅焦说:“天下之所以尊敬秦国,不仅仅是因为秦国的力量强大,还因为大王是英明的君主,深得人心。现在,大王将母亲软禁在外,是为不孝。如此的品德,如何让天下人信服呢?”
秦王听了茅焦的话后深为震动,知道自己的行为对统一天下大业不利。于是,他亲自走下大殿,扶起茅焦,说:“赦你无罪!先生请起,穿上衣服。我愿意听从先生的教诲。”
茅焦进一步劝谏,最后说:“秦国正图一统天下,大王更不能有迁徙母后的恶名。”
秦王采纳了茅焦的建议,亲自率领车队,前往雍地把太后接回都城咸阳,母子关系得以恢复。
返回咸阳的太后极为高兴,设酒宴款待茅焦,席间对茅焦赞赏有加,说安定秦国的江山社稷,使母子重新相会,都是茅焦的功劳。其实茅焦冒死进谏,他最大的愿望是为秦王挣得一个好的名声。
公元前229年,太后赵姬去世,谥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一起。
公元前221年,秦王在统一天下建立秦国,自己号称秦始皇。他巡游各地,刻石称功,其中有不少宣扬孝道的文字。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行郡县,第二次从咸阳出发经函谷关、洛阳、荥阳至东鲁邹县的绎山。绎山位于现在的山东邹城市东南。
绎山高五里,秦始皇上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后来在山顶竖立第一幢刻石,刻有李斯的小篆,被后世称为《绎山刻石》。
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绎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原石虽已被毁,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徐铉按原作临摹的摹本,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绎山刻石》全文223个字,其中有李斯等群臣颂扬秦始皇“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的文字,表明秦始皇善于继承弘扬历史的优秀传统。
秦始皇为了使儿子们忠于自己,还用孝道去教育他们。以至于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太子扶苏自杀时,蒙恬怀疑其中有诈,让扶苏上疏问个明白。
可扶苏却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颇有“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的浓重孝道氛围。
秦始皇为了使民众服从,还通过刑法的形式,在民间推行孝道,“以治黔首。”只不过这种依靠法律来使全国民众接受孝道的方式,只是“尊尊”而无“亲亲”,忽视孝道中调节人际关系的亲情温暖,使之变成单纯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丧失了孝道的社会整合功能。
作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秦始皇的对孝道的遵行,引领了秦代士人对孝道的认识,更使他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称号。
[旁注]
嫪毐 (?~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秦国人物。他受相邦吕不韦之托伪为宦官入宫,与秦始皇帝母亲太后赵姬私通,因而倍加宠信,受封为长信侯,并自称为秦王的“假父”。后来因发动叛乱失败而被秦始皇处以极刑,车裂而死。
宦官 是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时期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也称“太监”、“公公”、“寺人”、“内官”、“内侍”、“中官”、“中贵人”等。
门客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
玉玺 指皇帝的玉印。玺是始出于周代,到了周代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玉玺”一词,最早由秦始皇提出,他规定只有皇帝使用的大印才能称为玉玺。据说秦始皇帝取蓝田玉,命李斯用篆书的一种虫鸟篆刻之。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吕不韦 (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吕不韦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汇合了先秦时期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外戚 也称“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东汉时期外戚干政的局面是汉代时皇后制度乃至后宫制度不成熟的一个典型缩影,这也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完善后宫制度不断探索的结果,对以后不断完善后宫制度起了深远的影响。
茅焦 战国末期齐国人。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因为嫪毐与太后行淫而杀嫪毐,并将太后迁居于雍,茅焦力谏秦王应迎太后以尽孝道,因此被秦王封为上卿。他最大的贡献是为秦始皇挣得了一个好名声。在古代,一个好的名声是十分重要的。它所取得社会效益也是极大的。
李斯 (约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参与制订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小篆 是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流行至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扶苏 (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10年),是秦代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秦始皇去世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等,逼其自杀。
[阅读链接]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时,当时赵国商人吕不韦与子楚密谋,由吕不韦上下活动,竭力促成子楚成为秦国的太子。并想方设法让子楚与怀有自己骨肉的歌舞女赵姬结合。赵姬生下嬴政即秦始皇后自然成了子楚夫人。没想到子楚坐了3年王位,便死掉了。
尽管有许多人对《史记》中的记载产生过质疑,但没有强有力的论据可以推翻司马迁的说法。所以,我们不得不同意司马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