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之以范——先贤表率

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华夏民族优秀品质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道德精神的象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世俗道德生活中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其根本是孝梯。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先秦时期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东方人类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直至舜时才得以完善。以舜为主体形成的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源头,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舜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以崇尚孝悌而闻名于时,以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理念而恭行于世,以全新的道德文化开辟了东方人类社会的新纪元。

舜是黄帝的后裔,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舜出生以后,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舜4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瞽叟就又娶了一个老婆,舜在家中的地位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不再是家庭中的宝贝,而是成为家庭中的累赘,成为一个多余的人。

后母壬女是当地有名的泼妇,人人都怕她三分。她与瞽叟成家后,对舜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从来就没有一个好脸色,动不动就打骂、饿饭。凡是后母身上的那些毛病,在壬女身上都可以找到。

瞽叟则事事顺着壬女,任其所为。特别是壬女生下儿子象以后,更是把舜看成是家里多余的人,倍加虐待,并千方百计地想把舜赶出家门。更为严重的是,壬女还多次与瞽叟合谋想要杀掉舜。

舜同父异母的兄弟象是一个非常傲慢的人,不讲道理时时处处欺负舜。

在这样的逆境中,舜逆来顺受仍然恭敬地侍奉父亲和继母,爱护着兄弟象。每当瞽叟、壬女想要害他的时候,他就躲起来。而平时一般性地打骂、惩罚,他就默默地承受。

对于舜的孝行,《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瞽叟由于爱续妻壬女与小儿子象,常常想杀害舜。在瞽叟动杀机的时候,舜就逃避,不让自己遭到杀害。但在一般情况下,要打要骂,就随他们的便。不管情况如何,舜都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每天都谨慎地侍奉他们,从不懈怠。

那么,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有哪些具体事迹呢?

有一次,象独自去放牛。由于贪玩牛跑到氏族部落的地里践踏了庄稼。尧舜时代还是氏族公社所有制。任何人都不得乱拿氏族公社的东西,也不能毁坏公社的东西。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象放牛践踏了公家的庄稼,部落酋长通知瞽叟去“请荆”。

所谓“请荆”,就是主动到部落酋长那里接受“鞭刑”。在接到“请荆”的通知后,瞽叟只得老老实实地按照规矩,把自己捆绑得结结实实,到酋长那里请求处罚,接受鞭笞。

舜从外面回来,听说父亲“请荆”,要受鞭笞之刑,就急急忙忙跑到酋长那里,请求代父亲受刑。舜的举动,使大家很受感动。酋长素来知道舜的为人,就将舜的刑罚草草了事。

壬女一直想把舜赶出家门,但又没有找到适当的理由。一次,壬女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春天到了,壬女要舜与象到两个地方去种豆子,谁的豆子出了苗就可以回家,没有出苗就不能回家。

为使舜的地里长不出豆苗,不能回家,壬女就事先把舜的豆子炒熟了。兄弟俩快要分手的时候,都已经走累了,象要求休息一下。

鬼使神差,临走的时候,由于两人的袋子一模一样,象拿走了舜的袋子,舜拿着象的袋子。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舜的地里就长出了豆苗,平安回到家里。象的地里却怎么也长不出豆苗,久久不能回家。

壬女看到舜回来了,象却没有回来,已经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气得病了一场。

舜回来后,看到象还没有回来,又返回到象种豆的地方,象已经饿得不行了,倒在了地上。这时,舜就把饿昏了的象背了回来。

有一天,壬女要象到舜那里对他说:“家里的仓有点漏雨,父母要你回去修理一下。”

父母之命,舜当然要服从。舜到了姚墟,爬上了仓顶。正在进行仔细检查修补时,突然间浓烟滚滚。舜一看,原来是仓库下面已经着火了。于是,舜想找梯子下来,但梯子已经不翼而飞;叫壬女和象快来救火,壬女和象也已经跑得无影无踪。

舜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急得满头大汗。情急之中,求生的本能发挥了作用,舜不顾一切地往下一跳。这时候,娥皇和女英为他准备的披风,在下降的过程中张开,从而增加了空气阻力,减缓了下降速度,使舜顺利地落到逃过一劫。

过了不久,瞽叟对舜说:“家里那口水井,自从你打成后还没有淘过,现在淤泥多了,你什么时候抽空回去淘一淘。”舜二话没说,立即就答应了。

舜立即开展淘井工作。正在这时,瞽叟、壬女与象就往井里填泥土和石头。他们心想,这一次舜必死无疑。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舜竟然活着出来了。

原来,舜当年打井时,在井下打了一条通向邻近水井的通道。当他下到井底准备淘井之际,突然看到上面往下掉泥土和石头,知道大事不妙,于是就躲进井下通道,从另外一个井口出来了,又一次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在瞽叟、壬女与象谋害舜的过程中,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他们邀请舜赴宴,想把舜灌醉后再杀掉。娥皇和女英觉察到了他们的阴谋。因为舜是孝子,她们不能阻止舜去赴宴,以免有损舜孝敬父母的声誉。于是,她们采集了不少草药,熬成药汤,让舜在药汤里浸泡,然后让舜赴宴。

由于舜泡了药汤,身体的解酒功能大大提高,终日饮酒不醉。瞽叟、壬女与象不断地给舜敬酒,舜则来者不拒毫无醉意。没想到象在不断敬酒中,倒是把自己先给灌醉了。最后,醉酒杀舜的阴谋就这样失败了。

在这以后,舜仍然像往常一样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舜的孝道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

孔子和孟子都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孟子甚至设想,舜做了天子后,瞽叟因杀人而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

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传统文化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也成了儒家“仁爱孝悌”思想的历史渊源。

[旁注]

五帝 在中华文化中,五帝一般是指上古传说中的5位圣明君主。最为流行的说法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此外,五帝也是朝廷官方祭祀礼仪的专用词汇,是最高祭祀等级的仪式之一,属于大祀,一年举行一次。

瞽叟 上古时期人物,因双目失明故称“瞽叟”。他是舜与象的父亲、黄帝的第七世孙。他人性顽劣,对其子舜不满,经常与后妻和后妻所生的儿子象寻机杀死舜。但舜却仍然孝顺地侍奉瞽叟,不敢有半点不敬。后来,不再怀有陷害舜之心了。

姚墟 相传舜出生地。故址在今濮阳范县濮城东南境与曹县东北境的结合部。舜生于姚江之滨的姚丘山东麓的诸冯,故姓姚。尧帝死后,姚舜即继位为帝。

娥皇和女英 我国古代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舜为妻。据传说,舜继尧位后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两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两妃也死于江湘之间。

[阅读链接]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就以孝行而闻名天下。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但使两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