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若弼成就父志平南陈
唐宋时期的社会转型和文化重构,并非一个突发的现象,而是在此前的隋代乃至更早就在孕育之中了。唐代所提倡的仁爱孝悌,在此前的隋代就有相关的人和事,比如贺若弼就是一个典型。
贺若弼是隋代著名将领,其父贺若敦临终遗愿平定南陈。他誓尽人子之责,激励自己,发誓建功,不平南陈则“葬江鱼腹”。最终于成就了父亲志愿,也为隋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他的父亲贺若敦,是南北朝时期北周很有名气的将领。当时长江以北,北周与北齐以洛阳为界互相对峙。长江以南则是陈朝,北以北齐为邻,西与北周对峙。
560年,贺若敦奉命率兵渡过长江,占领了南陈所辖的湘州,即现在的长沙。因为孤军深入,粮饷不继,一年后,他又被迫撤回江北。
当时掌握北周大权的宇文护以失地无功为名,罢了贺若敦的官。贺若敦觉得自己本来有功,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受到惩罚,心里很不服气。心里有怨气,嘴就到处说,因此激怒了宇文护,逼令其自尽。
贺若敦临终时,把贺若弼叫到跟前,嘱咐说:“我曾下决心平定江南,然而这一愿望没有得到实现,你应当完成我的遗志。我因为爱说而致死,你千万不可忘记这个教训啊!”说罢,就用锥子把自己的舌头刺出血来,作为对儿子的告诫。这时,贺若弼已是22岁的青年人了。
贺若弼早在少年时,就胸有大志,为人慷慨,刻苦练武,勇敢不凡。同时又博览群书,在当时的贵族子弟中很有名望。后来,贺若弼被齐王宇文宪所赏识,让他到齐王府做管理文书的工作。不久被封为当亭县公,官至小内史,成为皇帝亲近的一名官员,参与一些机要大事的处理。
577年,北周武帝灭掉了北齐。后来,周宣帝以大将韦孝宽为元帅率军伐陈,贺若弼跟随出征。在这次战斗中,贺若弼立了大功,史称这次战斗的胜利,多出于贺若弼的谋划。
战争结束后,周宣帝提升贺若弼为寿州刺史,改封襄邑郡公,镇守淮南。这为贺若弼实现父亲的遗志创造了条件。
周宣帝去世后,大权落到丞相、外戚杨坚手中。杨坚于581年废掉宣帝的儿子周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隋,称“隋文帝”。同时着手准备伐南陈统一全国的准备工作。
这时,宰相高颎向隋文帝推荐贺若弼,建议加以重用。高颎认为:“朝臣之内,论文武才干,没有人能比得上贺若弼。”
隋文帝采纳高颎建议,任命贺若弼为平陈军事行动的行军总管,率军出广陵,云集在长江北岸。
广陵和寿州、庐州是隋代渡江伐陈的根据地,贺若弼喜出望外,因为实现父亲的遗志完成国家的统一,施展自己雄才大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到达广陵后,贺若弼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情,写了一首诗,赠给寿州总管源雄。诗中写道:
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
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
意思是说,你我统率水陆大军镇守大江之北,肩负伐陈重任,一定要在伐陈战争中取得功名。诗中的“麒麟”,是指汉武帝在长安未央宫内所建的麒麟阁,西汉宣帝时曾在阁里图画霍光等11名功臣像,以表其功。贺若弼引用这个典故与源雄互勉,充分反映了他以伐陈为己任的雄心大志和必胜信心。
贺若弼军提前发起进攻,出广陵南渡。将要渡江时,贺若弼酹酒发誓,要远振国威,伐罪吊民,“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誓毕,挥军渡过长江。
陈军猝不及防,慌溃而逃。贺若弼军乘势攻占重镇京口,即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擒其刺史黄恪,俘获敌众6000余人,均优待释放。
贺若弼严明军令,将士秋毫无犯,有军士拿民间一物者,立斩不赦。对俘众却给予优待,发给资粮,尽皆释放。所以所向披靡,降者甚众。
随后,贺若弼以一部进屯曲阿,即现在的江苏丹阳,以防江苏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等地的陈军增援,自率主力西进,从左翼攻南陈首都建康。
此时,隋军另一路韩擒虎军也攻占姑熟,沿江东进,南陈散骑常侍皋文奏军败退建康。贺若弼、韩擒虎两军自北、南两道并进,钳击建康,沿江诸戍,望风尽走。隋军已对建康形成包围态势。
贺若弼军进据钟山,即现在的南京紫金山,屯于山南白土冈东。在当时,南陈在建康附近尚有甲士10余万。南陈后主陈叔宝不懂军事,面对隋军压境,拒绝了骠骑将军萧摩诃、镇东大将军任忠的建议,贸然命陈军出战,以至于南陈军队首尾进退互不相知。
贺若弼率轻骑登山侦察敌阵,遂与所部8000甲士列阵以待。南陈将领田瑞首先率部进击,被贺若弼军击退。在交战不利时,贺若弼迅速摆脱被动,乘敌骄惰懈怠之机,猛攻敌之薄弱部,大败敌军主力。此战对攻占建康具有重要意义。
贺若弼挥军乘胜推进,到达乐游苑。但陈的守军苦战不息,直至日薄西山,才解甲就擒。贺若弼遂从北掖门入城。
此时西路军总管韩擒虎已率500骑兵于朱雀门先期入城,并俘获陈后主,占据了府库。贺若弼令将陈后主带来一视,只见陈后主惶恐流汗,股栗再拜。
隋文帝闻贺若弼、韩擒虎两人有功,下诏励志。将贺若弼进位上柱国,再拜右领军大将军、右武侯大将军。韩擒虎也受到同样待遇。
灭陈以后,贺若弼位望名隆,其兄贺若隆为武都郡公,弟贺若东为万荣郡公。
贺若弼不忘父志,终于为隋代的统一,攻占陈首都建康,立了首功,而留名于青史。
[旁注]
宇文护 (515年~572年)。南北朝时期北周权臣,封大司马、晋国公。早年跟随叔叔宇文泰与东魏的交战,屡建战功。宇文泰去世后,接掌国政,拥立宇文觉建立北周。
杨坚 (541年~604年)。隋代开国皇帝,尊号“圣人可汗”。他统一天下,建立隋朝,社会各方面都获得发展,形成了辉煌的“开皇之治”,使我国成为盛世之国。隋文帝时期也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
麒麟阁 建于未央宫之中,因汉武帝元狩年间打猎获得麒麟而命名。主要用于藏历代记载资料和秘密历史文件。汉宣帝时因匈奴归降,乃令人画11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后世有贺若弼“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最。
韩擒虎 (538年~592年)。北周时任都督等职,袭爵为新义郡公。在平陈战役中,率500锐卒夜渡长江,袭占建康城,俘后主陈叔宝。因功进位上柱国大将军。与贺若弼同为隋王朝著名战将。
上柱国 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汉代废止。五代时期复立为将军名号。北魏、西魏时期设柱国大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北周时期增置上柱国大将军。隋代有上柱国、柱国”,以封勋臣。唐代兵权归中央机构,“上柱国”渐成功勋的荣誉称号。
[阅读链接]
589年,隋文帝杨坚准备大举攻打陈国。战前,隋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陈国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准备迎战,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陈国戒备松懈。直至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