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父亲来到厦门

当年,自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归来的已是罕有,尤其是数学博士,更如凤毛麟角。

杨武之还未归国,消息传出,多所大学已争相延聘。结果,由于厦门大学聘书来得最早,杨武之决定应聘到厦门大学算学系任教。

中国的大学当时多称数学为算学,直到1939年由教育部通令一律称为数学系。

同年8月,杨武之携同妻子、儿子,由上海乘坐荷兰轮船去厦大上任。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定期客轮航班。

厦门是一座美丽的岛屿。在厦门的日子里,杨武之经常在假日带杨振宁攀上鼓浪屿的日光岩游玩,并且在山上拍了不少的照片。

1929年,杨振宁在厦门的鼓浪屿的日光岩上拍了一张照片。三十多年后的1960年,杨武之夫妇自上海赴日内瓦与杨振宁见面,家人翻出了一些旧的照片请杨武之带走,包括那张照片。

但是,杨武之说:“不好,不好,这张不要带,那天不知道什么事情,我骂了振宁一顿,他很不高兴。”

照片上的杨振宁,是快要哭出来的样子。

对久居合肥的杨振宁来说,厦门的一切真是新鲜极了。

合肥老家是一幢黑漆漆的旧式平房,而厦大宿舍则是建筑在海边上的白色小洋房,设备齐全,有电灯、自来水、抽水马桶,还有一个宽敞的凉台,站在凉台上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看到缓缓驶来由远而近的大轮船。

还有,在厦门可以吃到香蕉、菠萝,喝到牛奶,这都是6岁的振宁从未尝过的美味。

厦门大学就置身于这美丽的风景之中。

厦门大学是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一所综合性的文理科大学。在杨武之到来前的1926至1927年间,鲁迅先生曾在此执教。

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陈嘉庚先生在厦门大学的创建上花了很大功夫。校舍建得十分巍峨,教职工宿舍也建得很现代化。

再加上离校园不远的佛教圣地南普陀山和隔海相望、风光秀丽的鼓浪屿,这一切都给杨振宁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

在厦门,杨振宁开始步入小学,进入了他少年时代正规的学生生活。

由于当时厦门大学属初创不久,教职工年轻人居多,教职工的孩子也就比较少,孩子们都集中在一个小学里读书,而且只有一位姓汪的老师混班教课。

尽管如此,江老师不负教职员工们的厚望,教得非常认真。

在这里,杨振宁又跨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杨振宁最喜欢的科目是数学、国文,数学和国文像两块巨大的磁铁强烈地吸引着他,这两门功课他念得都很不错。

读《龙文鞭影》时打下的功底,使杨振宁的国文课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杨振宁的爸爸是一位大学数学教授,同样,杨振宁也具有数学天赋,他的笔算和口算都是同学们中的校校者。

唯一使杨振宁感到遗憾的是他的动手能力显得力不从心,手工做得不太好。

有一次手工课上,杨振宁兴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鸡”。他拿回家里给爸爸妈妈看,夫妇看了,笑着说,“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

这足见杨振宁手工做的“不太成功”。

杨振宁在周末和课余的时间经常跟父母去海滨散步。

每逢潮水退去,住处附近的海滩上就会留下大大小小、样子不同、色彩各异的贝壳,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杨振宁对这些贝壳喜爱极了,经常弯腰赤脚在沙上找寻、捡拾。贝壳有的很大,杨振宁却偏爱那些个子小小、但长得特别精致漂亮的小蚌和小螺。

这些从厦门海边拾得的小贝壳,杨振宁一直都收藏在身边,后来随父亲到清华大学任教,他把这些珍藏拿给小朋友看。

在北方长大的孩子大多未见过这些蚌螺,也觉得十分有趣。直到很多很多年之后,杨振宁已经70岁了,当年和他一同在清华园长大的数学家熊庆来的儿子、艺术家熊秉明,写了一幅书法立轴送给杨振宁,上面写道:

我们7岁时,你从厦门来到清华园,给我看海边拾来的蚌和螺。今年我们70岁,你在另外的海滩拾得更奇异的蚌和螺。童话与预言,真实与象征,物理学和美。

敏锐的杨武之这就开始觉察到儿子不同寻常的观察力,开始以文学和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小振宁。

杨武之从小就喜爱京剧,在厦大期间,在家也经常吊吊嗓子。杨振宁闲时也喜欢引吭高歌,高兴时就唱得更是来劲。家中的弟妹从小就被迫当他的忠实听众。

早在厦大的时期,杨武之就教小振宁下围棋,一开始让16子,后来慢慢减少。直到60年代,父子两个在日内瓦团聚闲暇对弈,杨武之让七子,杨振宁还是输掉。

杨振宁在《父亲和我》一文中写道:

厦门那一年的生活我记得是很幸福的,也是我从父亲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一年。那一年以前,在合肥,母亲曾教我认识了大约3O00个汉字,我又曾在私塾里学过《龙文鞭影》,可是没有机会接触新式教育。

在厦门,父亲用大球、小球讲解太阳、地球与月球的运行情形;教我英文字母。当然也教我一些算术和鸡兔问笼一类的问题。

不过,他并没有忽略中国文化知识,也教我读了不少唐诗,恐怕有三四十首;教我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夏商周等。

父亲少年时喜欢唱戏。那一年在厦门,他还有时唱“我好比笼中乌,有翅难展……”。不过他没有教我唱京戏,只教我唱一些歌曲等。

父亲的围棋下得很好。那一年他教我下围棋,记得开始时他让我16子,多年以后渐渐退为九子,可是我始终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真传”。一直到1962年在日内瓦我们重聚时下围棋,他还是要让我七子。

据杨振宁的二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现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杨振平回忆说,少年的杨振宁不仅聪明好学,而且他的父亲也认为振宁有异常天赋。

杨振宁生来是个“左撇子”。母亲费了一番精力把大哥吃饭、写字改成右手,可是他打乒乓球、弹弹子、扔瓦片,仍旧自然地用左手。因为人的左脑控制右手,而右脑控制左手。杨振平常常在想他的后来的异乎寻常的成就也许和两边脑子同时运用有关系。

杨武之常常跟杨振宁讲历史、科学,并且提到诺贝尔奖金。童年时的振宁曾说他将来要得到此奖。父亲当时觉得这是孩子的无知妄语。岂知20年之后,从前儿时戏言竟成事实。

杨武之早在1934和1935年就曾经在杨振宁的相片背面写了“宁儿似有异禀”。

念书对杨振宁来说是很不费劲儿的。他7岁就进了小学三年级。一般孩子对念书觉得是苦事,他则恰恰相反,他生来就有极强的好奇心,敏锐的观感。所以他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在运动方面他会溜冰、打冰球、打墙球和骑自行车。

※杨振宁的好奇心,在后来的科学发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也应该培养好奇心和观察事物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