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事业不懈努力

1981年的元旦刚过,杨振宁夫妇就收到了“父亲病重”一份国内来电。

杜聿明早期就患有肾结核病,经手术割去了左肾,后又发生感染,病情加重,肾功能极度衰竭,住进了协和医院治疗。经过医护人员的大力抢救和精心护理,才使得杜聿明几次转危为安。

不久,杜致礼由美国飞回国内,一下飞机就直奔医院,来到了父亲的病床前。

5月7日上午7时27分,杜聿明停止呼吸,与世长辞。接到岳父杜聿明病危的电报后,杨振宁一直都极为关切,但他正忙得不可开交,学术活动排得满满的,不能和夫人一起回国同岳父作最后的告别。

岳父逝世的噩耗传来,杨振宁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手头的工作,于5月22日回到了北京。

杨振宁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参加了岳父的遗体告别仪式,25日又在政协礼堂参加了追悼大会。

在许多场合,杨振宁都情不自禁地提起自己的母亲。

1984年,杨振宁的母亲已经88岁了。为了让母亲看看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杨振宁接她到美国生活一段时间。这也是杨振宁多年的愿望。

杨母来到美国杨振宁家后,非常的高兴,特别是看见致礼和光诺、光宇孙子和孙女又对她特别热情和尊敬后,感觉是特别的幸福。

杨振宁特别的细心。母亲在美国的日子里,他经常抽空陪母亲到美国各地看看,特别是要让母亲亲眼目睹自己创造物理学辉煌的地方。

一天,杨振宁亲自开车,陪母亲来到了位于阿普顿的布鲁克黑交实验室。杨振宁陪母亲来到他原先的办公室时,他告诉母亲,1954年,就是在这里,他和米尔斯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当时,这篇论文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越来越显示出耀眼的光辉。

杨振宁又告诉母亲,也是在这个办公室,他完成了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两篇论文:一篇论文是有关规范场理论的,另一篇是有关弱相互作用的,它们分别是在1954年和1956年写就的。这个地方对他的一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母亲她虽然听不太懂儿子所说的“规范场”“宇称守恒”等,但她还是很认真的听着,并且频频的点头。最后杨振宁和母亲还在办公室的窗户前拍摄了一张照片。

陪同母亲参观完他曾经使用过的办公室后,杨振宁又陪母亲穿过树林,来到布鲁克黑文的国际村。

这个国际村是为从世界各地来布鲁克黑文实验室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工作的异国科学家建造的。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以及孩子们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在这里居住过。

现在虽然房屋旧了,门窗也有了改动,但周围的环境依然如故。

母亲在美国的日子里,杨振宁无论多忙,总要抽出时间单独和母亲在一起。

1985年,杨振宁又再一次把母亲接到香港。

当时,香港中文大学聘请杨振宁做客座教授,杨振宁欣然应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气候和生活习惯都适合自己年迈的母亲。

这样,杨振宁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是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便有更多的时间亲自陪伴母亲,以尽自己的一片孝心。

由于此时母亲已是近90岁高龄老人,身体比前些年衰弱了许多,行动也不灵便。因此,杨振宁就陪同坐在轮椅上的母亲一块在中文大学校园内散步。

1987年初,杨振宁应陈嘉庚基金会的邀请到新加坡讲学的时候,他感觉母亲虽然年龄已高,但是精神还是很好的,并且母亲也从来没有到过热带,所以便带着91岁高龄的母亲去新加坡走了走。

在母亲晚年的岁月中,杨振宁会经常与母亲见面,陪母亲聊天、散步。所以,晚年的母亲的精神状态也一直非常好。

1987年,杨振宁91岁高龄的母亲走完了她的人生历程,悄然离去。

1992年夏,大津南开人学为杨振宁的70寿辰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在许多讲话之后,杨振宁配合幻灯片报告自己的生平。

杨振宁回忆了自己童年、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往事,回忆抗战时期生活艰苦的岁月,当说到他的母亲时,嗓音忽然便咽了。他说:“我与母亲的关系是单纯的,没有复杂的成分,因为我知道她是怎么想法的;她也知道我是怎么想法的。”

母亲的心、形象、声音已经牢牢的印在了他的心中,汇集在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了。

在杨振宁70岁寿辰时,香港亿利达工业发展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永龄先生在庆祝会上的讲话对杨振宁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人们对杨振宁先生通常的评价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但这几个头衔能否代表杨振宁先生的全部呢?我看未必,我想以一个外行的身份来为杨振宁在物理学史上定位,在当代物理学史上定位。

诺贝尔奖到去年为止颁发了90年,而物理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此,首先要回顾一下物理学的发展史。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现象,最后都被科学家浓缩成方程式。方程式在物理学家看来是物理学的精华。自从有近代物理学以来,物理学史上共有九个意义重大的方程式。第一个是牛顿的运动方程式和力学方程式。第二个方程式是诞生于19世纪的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第三个是19世纪60年代的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式。第四个是统计力学方程式,是奥地利人波兹曼在19世纪70年代发表的。第五个是爱因斯坦19O5年的狭义相对论方程式。第六个也是爱因斯坦的,于1916年发表。第七个是1928年量子力学方程式。第八个是狄拉克的电子方程式,也在1928年发表。第九个方程式就是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合作的规范场方程式。这九个方程式是所有物理学方程式中最重要的。

为这九个方程式做出贡献的共有11位科学家,如果按国籍分,其中有五个英国人,两个德国人,两个奥地利人,一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如果按洲际分,欧洲占九名,亚洲一名,北美洲一名。从时间上看,17世纪有一个方程式发表。18世纪没有任何方程式发表。19世纪有三个,20世纪有五个。

我曾经就时间问题请教过杨振宁,即本世纪中发现的五个方程式,为什么头30年集中发表了四个,而后60年代就只有杨振宁的一个了呢?杨振宁说,因为本世纪末,科学家们都转移到研究分子和粒子这个方向上去了,这是个新领域,很多人赶上机会就有了很多的发现。

我问杨振宁,按照我的理解,能否这么说:大家都在到处寻找金矿,忽然有人从这个地方找到了金矿,哇,是个大金矿,很多人就都赶去挖掘,的确挖出了很多矿藏;而到了1928年以后,挖得差不多了,也就没有什么发表了。杨先生说这也可以这么说,我也是从这个金矿里拣了个大的“规范场”。

怎样来估量规范场在九个方程式中的巨大贡献呢?麦克斯韦电磁场仅仅是规范场的一个特例。如果把规范场应用到原子能,它所能控制的能量要比电磁场的能量大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是几百万倍。规范场发表在1954年,而近几年来则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也请教过一些内行,据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理解这个问题。我相信在庆祝杨振宁170周年诞辰时,这个问题就一定会理解得相当清楚了。

回顾了物理学发展史后,我们可以给杨振宁在物理学上定位了:杨振宁是物理学史上最重要的物理学大师之一,十一分之一。那么,杨振宁在当代物理学界又是处于怎么个地位呢?前面所说的九个方程式中共有11位科学家,而这11位中已有九位故世了。现健在的只有两位,一位是杨振宁,一位是和杨振宁共同发表规范场的米尔斯,美国人。

在物理学界,众所周知,杨振宁在物理学上有三大贡献:最大的贡献是规范场;第二贡献是7O年代发表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式,被认为是仅次于规范场的非常重要的方程式;第三个就是和李政道先生共同发表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所以,我们可以说,杨振宁是当代最杰出、最重要的物理学大师,是国际物理学界的“第一把手”。最后,我还想给杨振宁作个全方位的定位:当代最重要的物理学家、杰出的教育家。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未名湖上洒满朝晖,湖光塔影,格外迷人。这一天,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北京大学迎来了百年校庆,这是北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纪庆典。

在这不寻常的日子里,作为世界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北京大学的名誉教授、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的杨振宁,也从大洋彼岸回到北京,来参加这令人难忘的庆典。

5月5日,北大百年校庆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著名华人科学家演讲会”在北大举行。

5日清晨,近千名北大及部分外校学生、教师纷纷从四面八方向会场汇集。虽然有凭票入场的限制,正常情况下能容纳800人的礼堂仍然大大超员。走廊里、过道中挤满了人,没有座位的学生席地而坐。

在这里演讲的有四位科学巨星,其中除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俄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外,还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士李远哲;瑞典皇家科学院奖和美国科学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丘成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士朱棣文。

第一个走上讲台的是朱棣文教授。它用英文演讲了《与生物学相结合的原子和分子物理学的前沿》,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受到启迪。

虽然现场的大部分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听英文学术演讲还比较困难,但是出于对科学巨星的崇敬之情,演讲之后,他们仍然报以热烈的掌声。

李远哲的演讲题目是《面向21世纪的挑战》。

丘成桐的演讲题目是《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他在演讲中,阐述了数学与物理、化学、美学、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深刻联系,以及数学家的使命。

杨振宁教授的关于《对称与物理学》的演讲,把会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他从自然界的雪花讲到中国的青铜器,从古建筑讲到中国的诗歌、外国的音乐;小到厕所的地板、传说中的海螺,大到天体的运行轨迹,都可以成为他注释现代物理学的例证。整个演讲不时被师生们的笑声、掌声打断。

2000年4月10日,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受云南省人民政府邀请,回昆出席首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

到昆的当天,杨振宁便和两个弟弟杨振平、杨振汉,去昆明郊外的龙院村,寻找他们在抗战时期的旧居。

杨振宁看后说:“那房子还在”。

2000年10月,杨振宁再次来到昆明。20日下午,他来到阔别六十多年的母校昆明市第一中学,为六百多人作了一个多小时的报告。

杨振宁在报告中感慨的说:“从1938年进入昆华中学到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的这七年学习生涯,是我一生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

2003年10月,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杜致礼因病过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2008年10月底至11月初,参加西南联大在昆建校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杨振宁再次访问了昆明。

10月29日上午,杨振宁和夫人翁帆以及弟弟杨振汉、妹妹杨振玉来到惠家大院、西南联大校址、文化巷、翠湖等地寻踪觅迹。

下午,他们到澄江抚仙湖畔和玉溪观光。在参观西南联大校址后,杨振宁说,在昆明求学生涯对自己的一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现居清华园的杨振宁教授已经88岁了。虽然在人生的旅途中已步入暮年,但他在学术上炉火纯青,他的事业依旧是如日中天,而且他也一直如1983年3月2日,在香港中文大学20周年纪念讲座上时曾经说的,依旧在继续努力着。

※不懈努力使杨振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因此,我们也应该发奋图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