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童年

如果你走进了自己喜欢的、自己有能力的、刚刚开始发展以后会有很大发展的领域,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出生于教师家庭

杨振宁出世时,杨家是个大家庭。杨振宁的曾祖父杨家驹曾在安徽省西南部的太湖县任都司,1877年,他任职到期,打道回府,在返回原籍凤阳府途中,路经合肥,在那里小憩了几日,他发现合肥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1922年农历10月1日,安徽省合肥县,即今合肥市城西大街四古巷的杨家宅院里气氛显得同往常不一样,秋风中透着紧张与不安。原来,今天是杨家长孙媳妇分娩之日。

随着一声婴儿的哭声,打破了静溢的宅院,杨家正屋内,一个小生命降生了。

“是个男孩!”杨家宅院处处传送着这个喜讯。

顿时,全家上下喜气洋洋的气氛替代了刚才的紧张不安。

当天降生的男孩子即是杨家宅院的长房长孙,这意味着杨家香火不断,后继有人了!

按着杨家各房既定的家谱,“家、邦、克、振”排列,刚出生的孩子该为“振”字辈。

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好呢?

当时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正在长江边上小城怀宁,即今安庆的省立安庆中学教书,杨武之为纪念自己在长江边上这个小城的一段教书生活,就为儿子取名为振宁,“宁”字指怀宁。这就是日后获诺贝尔物理奖的赫赫有名的科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的曾祖父杨家驹曾任安徽省太湖县的都司,他和夫人周氏共有五子二女。长子杨邦盛,即杨振宁的祖父。杨振宁在杨家驹的重孙辈中为老大。

杨家驹官俸微薄,家境贫寒,连正常的生活都很难维持,但无论生活怎样艰苦,他仍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下代人读书应试。

杨振宁的祖父杨邦盛,18岁时该参加秀才考试了,但按照当时的规定,祖籍不在本地的考生必须由两名有身份的人做保人才能报考,而请保人需要一笔不小的礼钱。

杨家拿不出这礼钱,杨家狗急得坐卧不安。看到父亲为难的样子,杨邦盛毅然辞别亲人,带上干粮步行一百多公里回到原籍凤阳参加考试,最后在凤阳应考中秀才。

杨振宁的祖上,说得上是官宦人家,在合肥市西大街四占巷建有一所大宅即今合肥市安庆路315号,家中雇有长工、丫头,但到了杨振宁祖父杨邦盛那一代,家道已开始中落。

杨邦盛中了秀才之后,清朝末年,李鸿章当了宰相,挚带不少合肥人到京津做官。杨邦盛当时就在合肥人、天津巡抚段芝贵的帐下当一名幕僚,负责起草文书之类的工作。做官的人长年在外,每年只在过年才能回家一次。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1896年生于安徽合肥。幼年时,杨武之的父亲杨邦盛一直飘泊不定。

母亲王氏患肺病又常年卧床不起。在这样的环境下,杨武之少年时就努力读书,照顾重病的母亲,爱护和帮助唯一的弟弟杨克歧。

母亲省下买药治病的铜板,让杨武之和弟弟买早点吃后去读书,但杨武之把本可以买两个小烧饼的铜板全部给了弟弟,以便弟弟可以买一个大烧饼充饥。

冬天合肥的儿童都穿两件棉袍,大棉袍较长穿在外面,小棉袍较短,穿在里面。可弟弟的棉袍子是别人施舍的,穿在里面的小棉袍比大棉袍长,惹得家境好的同学嘲笑和欺侮,为此,杨武之曾和这些同学打了架,教训他们不可依仗有钱就欺侮人。

1905年,杨武之的母亲病危时,以仅有的一些铜板买了一副中药,煎成汤药之后不幸药罐落地,当时,母亲就对杨武之惶恐地说这表示她的日子已经到头了。果真,不久她就辞别人间,时年仅36岁。

1908年,杨武之的父亲去奉天谋职,不幸在沈阳旅店染鼠疫去世,终年46岁。

这样,12岁时,杨武之便先后失去了双亲,与弟弟杨克歧在二叔父杨邦瑞、婶母范氏的看护下,相依为命。

杨邦瑞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杨武之,今后他是无依无靠,应好自为之。少年时杨武之牢记叔父的话,自强自立,勤奋好学。

少年时代的杨武之,在私塾学习,成绩已经很突出,有时全班学生因回答不上老帅的问题被罚站墙角,到最后就只剩他一人还留在座位上。

1915年夏天,杨武之告别家人,从家乡合肥出发,辗转北上,到了北平。当时,北平已经拥有好几家全国著名的大学,如京师大学堂、清华学堂,但杨武之却选择了北京高等师范学堂,因为高等师范学堂不但不收学费,还有免费食宿及助学金提供。

杨武之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为期一年,后入数理部本科。规定修业三年,于1918年毕业。

这一学历,在当时的师范教育中属于最高的层次,各地争相聘用。最后,杨武之决心回到母校安徽省立二中担任教员兼舍监即训育主任。

年少气盛的杨武之,在学校里施行严格的纪律,对一批纨绔子弟严加管束。

学校规定,夜晚22时,关闭校门,使一批在外寻欢作乐而迟归的学生不允许进去。

由此,一些不思上进的学生,对舍监杨武之大为不满,以至寻衅闹事,准备动武报复。

一天晚上,有些学生借口在外看戏半夜才回来,高声叫门,亲自保管钥匙的杨武之拒不开门。这样就激怒了这些人。他们越墙而人,手持铁叉、木棒到处搜寻杨武之,意欲行凶。

幸好校中职工将他藏在床后,用蚊帐遮住,后又伺机将他送出校门,在他姑父刘芷生家避难。这些闹事学生在校内没有搜到他,竟将他的卧室捣毁,蚊帐烧掉。次日这些闹事学生仍然继续闹事、叫嚣,并扬言要将杨武之打死。

闹事之后,因学生家长袒护闹事学生,此事不了了之。杨武之遂愤而辞职,转往安庆中学教书。

这一事件对他刺激颇深,觉得一介书生,难以和腐败的政府及土豪劣绅相周旋。

杨武之因此萌生“科学救国”的意念,希望以出国留学,振兴中华科学,发扬中华文明来改变中国的黑暗现实。在安庆教书期间,积极准备参加留学考试。

杨武之由父母作主,在幼年时即和同乡罗竹全之女罗孟华订亲,并于1919年完婚。罗孟华的文化不高,一直操持家务。他们夫妇之间感情甚笃,忠贞不渝。1922年,长子杨振宁出生。杨武之的备考也到了紧张阶段。

1923年春,杨武之顺利地通过安徽省的公费出国留学考试。随即离别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儿子,只身赴美国留学。

杨武之先到美国西部的斯坦福大学读了三个学期的大学课程,取得学士学位。然后于1924年秋天转往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

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已臻美国第一流水平,杨武之师从名家迪克森,研究代数学和数论。1926年以《双线性型的不变量》一文获得硕士学位。

两年之后,又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使杨武之成为中国因数论研究而成为博士的第一人。

当时,补助出国留学有两种官费,一种是全国性的,由教育部出题,全国各省的大学毕业生都可申请报考,录取后补助金额较大,足够在国外的开支。

另一种是省官费,由省教育厅考选,补助金额较少,不足部分要靠留学生自己筹措。杨武之考取的是后者。

杨武之家虽是大家庭,但母亲和父亲分别在1905年和1908年相继去世,全家生活主要依靠叔叔杨邦瑞在钱庄当职员的收入度日,而叔叔也于1919年冬去世,生活重担于是落在他弟弟的肩上。

杨武之不愿加重弟弟的负担,为了能完成学业,他不得不边打工边学习来维持生计,他与许多留学生一样,曾在餐厅洗碗刷盘,在农场为农场主摘葡萄、采草莓等。

正像杨振宁所说的那样:父亲为人纯真谦虚,力争上游,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有的好印象。

同时,杨武之为人正值、诚实、忠厚无私,有着磁铁般吸引人的性格。他终身献给中国教育事业,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大批的人才,陈省身和华罗庚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而且,华罗庚的优异天才,是杨武之首先发现而举荐给熊庆来的。

后来,华罗庚曾说:“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

杨武之教授是不畏权贵的人。他一生“刚正不阿以处世,谦虚坦诚以待人”。1939年,表弟刘秉钧流寓昆明,与驻扎昆明的空军军官蒋坚忍为邻。两人偶然以小事发生争执,即遭蒋百般威胁。

蒋身为军官,盛气凌人。杨武之听说后,赶到蒋家,“面斥其非”,蒋为折服。这在当时军人不可一世的昆明,敢这样做,是需要胆量,更是让人敬佩的。

杨武之不但是一位毕生把精神都投入到研究当中。他是教授数学的好师长,更是一位为人正直、知识渊博的言传身教的好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