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怎么瘦了——谈谈诗歌的想象

郑玮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想象,诗歌更是需要丰富的想象。日本年仅 9 岁

的小朋友田中国小写的《夕阳》与中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巫宝玲写的《月亮瘦了一点》,在运用想象方面,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先来看日本小朋友田中国小写的《夕阳》:

黄昏的时候我去提水

夕阳就掉进水中走了几步

泼溅,泼溅的水声中夕阳又跳出了水桶

小作者用他独特、敏锐的观察,捕捉到一个很有诗意的景象:黄昏时,

夕阳倒映在水面上,被水桶一搅,影子破碎了,消失了。妙就妙在水面上夕阳的倒影,在小作者的眼里,不是一个影子,而是被想象成一个活泼、调皮的“小顽童”,故意要和“我”捉迷藏,躲进了水中,等“我”提了水桶返回时,那个被想象成小顽童的夕阳,不知又从哪儿钻了出来,跳出水桶。这一“掉”,一“跳”,写活了“夕阳”的顽皮。如果小作者不是展开想象, 那个被光线折射在水面上的夕阳,又怎么能变“活”呢?

另一首是中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巫宝玲写的《月亮瘦了一点》,想象就更丰富了:

有一个干净的水坑里面有一个月亮 我用力一踩

月亮随着水花飞出去可是等水平静后

月亮还是在那儿只是瘦了一点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似乎与《夕阳》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如《夕阳》的描

写对象是夕阳,这一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月亮,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夕阳”和“月亮”都是倒映在水面上;“夕阳”和“月亮”都被想象成能跑会跳,有说有笑的“人”;“夕阳”和“月亮”都是先出现一次,接着消失了, 然后又出现了。

但是,当我们仔细地多读几遍之后,就不难发现,两位小作者的想象有不同的地方。《夕阳》的小作者看到水面的夕阳消失了,就自然地联想到夕阳是“掉”进水中了;而《月亮瘦了一点》的小作者是故意怀着儿童幼稚和天真的痴想去踩那个水坑里的月亮,谁知,那个月亮竟是“活的”,只见它挟带着晶莹莹的水花,湿漉漉地飞出去了。一个是想象着夕阳掉进水中,一个是亲眼看着月亮飞出去。当然,小作者不可能亲眼看到,妙就妙在,他们能通过想象达到“亲眼看到”的目的。

两首小诗在结尾的处理上也不相同。《月亮瘦了一点》的小作者在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更丰富的想象:那个重新返回水坑的月亮,竟与第一次见到的模样不同了——瘦了一点。这一变,使这首小诗在相象中高出《夕阳》一

筹。高在哪里呢?两首小诗虽然都各自写了“夕阳”、“月亮”的动态,但“夕阳”消失以后再次出现时,在小诗人眼中没有变化,而“月亮”飞出以后,再次回到水坑时,竟“瘦了一点”,小诗人的观察多么细腻,并且凭着其天真的想象,看到水坑中的月亮正“委屈”地看着自己,进而联想到月亮一度是被自己踩瘦的。这样,第二次出现的月亮不仅有受委屈的神态,还有甘愿受委屈的神情呢。

从以上介绍的两首小诗来看,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景物、事物的神态和动态,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就不难写出好文章,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