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鉴源与略考

刘怀乐

(四川重庆 41 中学 630013)

化学上的概念、名词、术语不少,有声、有色,声色俱备,给人以清澈见底的明晰感觉。就有那么一些无声、元色,或声色模糊的名称、名词、术语,使人无从理解,甚至给人以莫名其妙的感觉。笔者趣意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常见而又难于回避的名称、名词和术语溯本求源略加考证,尽可能达到明其所妙的目的。

  1. 化学 有一次,一位读者写信向袁翰青先生请教:“化学这个名词在我国是什么时侯开始使用的?”就此问题袁翰青先生在 1982 年《化学教育》l 期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 1856 年英国传教士韦廉臣(1829~ 1890)所著的《格物探源》中第一次使用了“化学”这个名称的。后来在我国,“化学”这个名词就很普遍地使用,并很快传到了日本。

  2. 科学 “科孚”这两个字,我国本来称为“格致”,光绪年间, 从日本传来了“科学”这两个字,后来代替了“格致”。

  3. 重晶石、重水、重金属 这里的“重”是矿物名词用字,当读

成“重量”的“重”。而重碳酸钠、重铬酸钾、重过磷酸钙的重,是化学名词用字,当读成“重庆”的“重”。

对于 NaHCO,见侯德榜著《四酸三碱》126 页有注:碳酸氢钠也叫做“重碱”,“重”音 Chong,重庆的“重”。

对于 K2Cr2O7、H2Cr2O7,见 1955 年《比学通报》12 期 757 页,《无

机化学物质的命名原则》一文指出:“由两个简单含氧酸缩去一分子水的同多酸,甚为常见,一般均习惯用焦字作词头来命名,也有用重(音虫) 字作字头命名的,如 H2Cr2O7,就命名为重铬酸。”

据袁翰青先生考查:源于清末化学家徐寿,开始对西字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