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古代炼锌起源之争

我国古代炼锌究竟起源于何时?最早可上溯到什么朝代?是个耐人寻味的同题,我国科技史界从 20 年代起就展开了争论。在当今的化学史教学中,甚至在各种有关书籍中也说法不甚一致。主要有丙种说法,一种认为古代炼锌的时间可上推到 10 世纪。立论的根据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书中金石·铅的条目下转载了《宝藏畅微论》书中的一段话, 其中关键性的一句是“倭铅可勾金”。据考证,《宝藏畅微论》一书是五代时期轩辕述所撰,成书于 918 年,既然那时已有倭铅,那么炼锌术

应早于 10 世纪。但近年一些学者核对了《康熙字典》等枚威性较强的几部古籍,其中所收录的《宝藏畅微论》有失段落,恰恰无“倭铅可勾金” 一句,则认为有可能是李时珍著书时所添加,不能作为 10 世纪就能炼锌的依据。

另一种观点认为宋代已能炼锌,根据是《宋史·食货志》上有载: “初蔡京主行夹锡钱,⋯⋯每缗用铜八斤,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意思是宋代蔡京当权时所铸的夹锡钱币,其中黑锡(铅)的含量是铜的一半,白锡(锌)的含量又是铜的一半。并且曾有人对一枚宋代钱币作了化学分析,结果是:Cu:55.49%,Pb:25.80%,Zn:13.15%,几乎与宋史所述“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相吻合。但后来不少学者经过对大批的北宋年间的古钱币(共 322 枚)进行定量分析,竟元一枚宋钱的含锌量超过 1%的,因此关于宋代就已把锌作为一种金属用于铸造钱币的说法也似乎站不住脚了。

学者们普遍认为尽管黄铜的使用在我国为时很早,但初期炼制黄铜并非用金属锌与金属铜熔炼而成,而是采用纯铜与炉甘石共炼而成,因此不能把黄铜的出现时间与锌的炼制时间混为一谈。

就目前炼锌史研究的成果来看,既有确凿的文字记载,又有实物检测证明,比较一致的结论应该是:我国能熟练地炼制金属锌的时间不会

晚于 15 世纪 20 年代,即大约在明代嘉靖年间。而欧洲却迟至 18 世纪才开始注意到锌的存在。1746 年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将异极矿(H2ZnSiO5)

与木炭共置于密闭的器皿中煅烧炼出锌,所以连西方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生产金属锌早于欧洲近四百年”。

近年来,有一些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印度的古代文献和发掘印度西北部炼锌遗址后认为,印度是最早发明炼锌术的国家,先于我国数百年。比较中印两国古代的炼锌术,发现两者均采用了泥罐蒸馏法,冶炼的温度大致相同,但两者在冷凝方式上截然不同。力此国外学者有的认为两

国的炼锌技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也有认为中国的炼锌术来自印度。中、印古代炼锌术的失系究竟如何,因匮于充足的佐证材料,尚难定论。不过从我国明代炼锌的规模和产品纯度来看,炼锌术决非短期所能形成, 必有其起源和发展的一个过程,或源于古代的炼金术炼丹木,或融合了外来的技木。因此我国古代炼锌术的起源问题仍是处在柳暗花明的境

地,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