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执著追求 不断进取
=================
——记化学家杨频
山西大学张夫 山西教育学院张镇
步入山西大学新园区,在那庄重的科学楼门前挂着闪光发亮的“分子科学研究所”的牌子,这美观的科学楼正是知名化学家杨频教授日常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他数年如一日默默地忙碌着,写出了一篇篇有份量的科学论文,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有为的学子。为子科学和教育事业,他已不知疲倦、孜孜追求和奉献了 30 多个春秋,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
一、生平
出生于 1933 年,祖籍河北省高阳县的杨频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优秀知识分子。1952 年他考入了北京 4 中。解放初期,生活是艰苦的。一个班的住校生住在一个大教室里,平时的吃饭主食主要是小米干饭和窝窝头,很多同学十年四季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杨频也是其中的一个。当时学校的风气是不讲究穿戴,学生们敬佩的是奋发向上、学行兼优的同学。北京 4 中当时实行课前 10 分钟老师提问,并当场记录成绩的制度,这使得杨频和他的同学们养成了课后复习、不拖作业和课前预习的良好习
惯。
杨频在北京 4 中就读时爱好文学,参加了当时学校的文学组,还在
《北京日报》、《天津日报》上发表过作品,并有幸聆听了不少知名作家如萧三、艾青、马烽、杨朔、刘绍棠等到学校所做的报告。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老舍先生的拜访。那时已是临近高中毕业,他们文学组的几位同学相约在一个星期天到北京骑河楼老舍先生的住处做 客。老舍先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同他们谈梅兰芳的京剧艺术成就,谈齐白石老人国画上的造诣和刨新,而当他们提出不知该怎样选择报考大学的志愿时,老舍先生非常坦率地讲:“我们家没有艺术空气,我们的
孩子都让他们学科学,现在新中国建设需要大批工程师、科学家⋯⋯”。这话对杨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由准备报考文科转而改为报考理
科,当年即 1955 年便考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就读。
1955—1960 年,在北京大学就读本科生期间,他刻苦攻读专业知识,
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从而继续留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至 1961 年。在大学期间,他不仅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历史等诸多学科。他那时还是北大学生会文化部副部长,曾领导一个五人文创作小组,写出了四幕七场的《时代的芳香》剧本,并发表在当时有影响的刊物《剧本》上,后来还出了单行本。杨频在大学时代知识的进一步拓宽和加深,抽象思维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并举,对他后来在科学领域的创造发现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1 年,他被组织分配来到了山西大学化学系,从此开始走上了事业的征途。他一方面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结合教学从事科研工作, 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刻意进取。即便是在科研条件十分不利的十年“文革”动乱期间,他也坚信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闭目塞听的条件下搞科研,并自学了德语和日语。他在 1974 年至 1977 年发表的多篇科学论文当时就受到了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唐敖庆、徐光宪等人的称赞和指导。
“文革”结束后的 1978 年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1 年晋升为教授,1982 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90 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 1983 年
他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分子科学研究所——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 所,并任所长至今。在杨频教授的直接领导下,分子科学研究所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学术著作 10 部,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 30 余项。1998—1990 年杨频教授曾出任山西大学副校长。1993 年至今任山西大学学位委员会主席。他还历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政协委员兼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他是中国化学会第 21、22 届理事,山西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分子科学学报》、《化学通报》、《无机化学学报》编委。
杨频教授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1987 年任“第 25 届国际配位化学会会议”学术报告主席;1988 年任“全国首届配位场理论及其应用学术讨论会”领导组组长;1990 年和 1992 年两次任“国际应用生物无机学术讨论会”组委成员和学术报告主席;1994 年参与组织“全国生物无机化学前沿讨论会”。
80 年代以来,杨频教授出访了许多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学。1983
—1985 年;他应邀访问了美国南卡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 5 所高校;1985 年还应邀访问了日本京都大学和分子科学研究所;1988 年应邀赴香港、英国、德国和法国 5 所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与讲学;1990—
1992 年两次应邀赴英国撒赛克斯大学进行定点合作研究,并顺访了比利时和荷兰几所大学;1993—1994 年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进行定点合作研究和讲学,并顺访了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等 5 所大学,做学术交流和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