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在化学方面的成就
郑事慎
(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大学)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文武兼备的政治活动家,多才多艺的学者,11 世纪时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
沈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功,但它刻苦治学,“博闻强记, 一时罕有其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他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各个领域,都有高深的造诣和杰出的成就。沈括在自然科学上有很多新的发现和创见。沈括的著作很多,见诸记载的有 37 种,可惜大多失传,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是他晚年的科学名著《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珍贵文献,《笔谈》中关于自然科学的内容涉及到天文、数学、物理、气象、化学、冶金、地质、地理,水利,建筑,生物、医疗等十分广阔的领域,《笔谈》记述的科技成就极为丰富,显示了我国古代高度发展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水平,充分表现出“中国是世界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闻名于世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项,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说:“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的发明,这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的先决多件”,《笔谈》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指南针技术作了完整的介绍。
铁能从胆水中置换铜的现象,早在西汉时期有了记载,这是湿法冶
金技术的起源,是世界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胆水浸铜法,在北宋时期已用于铜的大规模生产。而在欧洲,直到 1670 年才发现胆水可被置换出铜的事实,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冶金化学的杰出贡献。
1080 年沈括出使察访河北,曾到磁州锻坊参观炼钢,看到“灌钢”, 利用生铁含碳量高和熔点低,可以在温度较低时先熔化,让生铁的铁液灌入四周盘绕的熟铁中,和留存在熟铁内的氧化渣紧密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较快地去除渣滓和向熟铁内渗碳,使含碳量达到适当的分量而成钢。因为这种钢的冶炼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生铁液灌注熟铁,所以称为“灌钢”。灌钢冶炼法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一种半流态的比较快速的炼钢法,早在南北朝时我国就发明了“灌钢”炼钢法,到北宋时已成为炼钢的一种主要方法,这在我国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而西方出现将生铁与熟铁混炼成钢的技术,距今只有二百多年的时间。
沈括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晶体解理性的人,他曾观察到硫酸钙晶体解理之后的“最小单元”,都具有相同的晶形,比西方最早认识晶体的理解性的法国科学家阿羽依早七百年之久,是在研究各种外形的方解石打碎之后的碎块特征时,才发现晶体的解理性。硫酸钙晶体即石膏,白色透明,六边的单斜系棱晶,出产于解池盐卤中,可由盐卤流经的沟渠中得到它,大的象杏叶,小的象鳞片,全都是六角形的,形状规整象龟甲。敲打之后,硫酸钙晶体沿着它的纹理有规律地裂开,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说,就是晶体的理解性,即晶体沿着一定方向的面裂开的性质。他又发现:楚州盐城在盐仓下的土中也有一种物质,六棱形,似马牙硝,象水晶一样明亮,润泽可爱,是结晶硫酸钠,很容易潮解,如盐碱一样。
沈括比校重视吸取劳功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他在进行科学活动时能经常深入民间调查研究,注意群众的实践经验。公元 1080—1082 年,沈括曾做杖邱延路技略史(迤防军事使官)到达陕北,发现“麟延境内有石油”,石油这一科学名词就是沈括最先提出来的,一直沿用至今。指出石油产于水边沙石中,与泉水相杂,慢慢地渗出来,当地人用野鸡翎把石油沾起来,放在瓦罐里,很象纯漆,燃烧起来油烟很大,推想油烟(炭黑)可以利用,用以制墨,又黑又亮,在墨上标有‘延川石液”四个字的, 就是这种用石油炭黑制成的墨。他是第一个用石油炭黑代替过去一直沿用的松烟制墨的人,表现了沈括勤于思索,勇于突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古代道家多用朱砂采炼丹,曾有不少人误以为长生不老药,封建统治阶级用以欺骗和愚弄劳功人民,沈括在‘朱砂转化”中指出:丹砂“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这段话,体现了沈括可贵的辨证法思想。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大量的材料,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以严谨治学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态
度,探索科学规律,好学深思,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进行分析研究,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值得后人学习。他的著作为历代各门学科和专家经常引用,为科学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对《梦溪笔谈》给予极高的评价, 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我们必须认真结和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