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国际学术交流

1957 年张青莲曾赴莫斯科参加全苏同位素应用会议,提出“精密落滴法分析重水”的论文。1959 年赴德国莱比锡参加同位素应用会议,作了“各种密度法分析重水”的报告[5]。张青莲因此被收入《原子科学名人录》(Who’sWhoinAtoms)1969 年第五版中。

70 年代末,他更加积极参与对外学术交流活劫。1979 年,作为中国化学会五人代表团的成员,赴芬兰参加了第二十七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学术会议。此行的目的是争取中国化学会的代表权,获得成功。他在会上作了“氢氧同位素丰度测定”的学术报告,这是新中国化学家首次走上该会讲台作学术演讲。1983 年,他又赴丹表哥本哈根参加了该会第三十二届工作会议,在原子量和同位素丰度委员会的讨论会上,他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学术见解,赢得与合者的好评,被选为衔称委

员(Titularmenber),任职到 1989 年,是第一位获得此项荣誉的中国科学家。嗣后,他出席了在法国里昂和美国波士顿分别召开的两次国际性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交流,他对原子量质谱法测定产生兴趣,成为他近年来的研究领域。

1981 年,张青莲赴美国参加高尔登同位素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两篇有关同位素丰度的论文。同年赴英国剑桥参加英国质谱学会第十届年会时,又提交了“硼同位素质谱分析”论文。1983 年赴法国萨克莱原子核研究中心讲学。1984 年任北京中日双边质谱学术会议的中方主持人。从1987 年起,任北京国际仪器分析学术会议顾问,在历次会议上都提交过论文。1983 年—1987 年,他曾任法国《无机化学评论》(RevuedeChimieMinerale)编委;1983 年-1992 年,任美国《质谱评论》(MassSpectrometryReviews)顾问编辑。在这两刊上都发表过论文。

张青莲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他为人正直,性格开朗,谦和有度,平易近人。工作之余,爱好诗文、书法。他对书画颇具鉴赏能力,曾多次参与书画的鉴定,并将收藏的三批清代书画真迹,分别捐赠给故宫博物馆、江苏和广州博物馆。他对园艺也极有兴趣,曾将德文版《洋兰手册》一书赠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协助制定引种规划,还曾为该园鉴定过月季品种。他还爱好摄影、集邮和观赏石的收藏, 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摄影及集邮展览会上,曾提供过作品和藏品。在中国观赏石协会等委会上,他曾作过有关我国各种观赏石报告,并著有《坚芳室藏石》一书。张青莲自学生时代起就喜爱旅游,足迹不仅遍及我国的名山大川,30 年代还曾坏游地球一周,阿尔卑斯山和尼加拉瀑布也都留有他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