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与评价他人

某日,有位外地来京出差的小伙子,不知从哪儿搞到的电话号码,一个电话打进我的家中,说是看了某学术刊物上所载的我的某篇论文,想与我切磋一番,并提出希望面见。我当即表示,非常欢迎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只是如今大家都很忙,如果电话里能说清就不必见面了。不料小伙子大为不满, 情绪激愤地对我说:“你会后悔的,因为你错过了结识一位伟大人物的机会!”他用了很多华而不实却宏大惊人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伟大之处,但又没什么具体内容,令我不免开始有点怀疑他精神有问题,经询问知道他 26 岁,毕业于某医科大学,现在某医院工作。心想他既然在医院里当大夫,恐怕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医院总不至于让一个精神有毛病的人给病人开药方吧。

其实,这个人给我的感觉无非是有点自大狂,仔细想想,周围也不乏此类人。有的人在社会上还挺有身份,其他方面都没什么不正常,只是自夸时有点病态化的过度,而问题的实质就是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

中国人的精力都集中在理解他人和猜度他人上,于是对“自我”便难免缺乏了解,结果有的人很自卑,而有的人却很自负,甚至是自负到自大狂的地步。另外,有的人表面上很自信,喜欢自吹,自我感觉似乎很好,但对别人的评语却非常敏感,稍有不佳评价就感到难以承受。这种人实际上还是缺乏自信,也正是因为不自信才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其内心深处却是十分自卑的,即以表面的自信来掩饰深层的自卑。

从总体来看,我们中国人是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故对别人的评价就不可能不重视,结果是,我们常常在有意无意中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乃至评价自己,而自我认识能力差的人则完全用别人的评价来勾画自我形象。由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阶段,从不同的人那儿会得到不同的评价,所以我们往往会因此而处于对“自我”的困惑之中并难以构成稳定的自我评价。从评价他人来看,尽管中国人把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但在看待别人、分析别人和判断别人时准确率却也并不很高,主要是因为缺乏评判的客观性,而且在主观化之外,还非常的定型化,即习惯于以固定的框架来认识他人、评价他人,不注意变迁因素,更不注意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内容在同一个人身上共存的可能性。

人的自我是个多面体,对立面的共存是常见现象,如有的人平时很马虎, 但在某些场合、某些条件下却异常认真仔细;又如有的人看上去很乐观,在

众人面前总是欢声笑语,但内心深处却非常忧郁,并很悲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实际上,每个人几乎都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人与人差别仅仅在矛盾的程度上。然而,多数中国人还是习惯于把个体看成是一个没有冲突的、和谐的统一体,即基本特征始终如一地、无断裂地发展,一旦发现人物的基本特征出现断裂或反向发展,人们就会觉得不可思议。譬如,一个人一向很大方, 突然有一次很小气,或一直很和善的人,突然恶语伤人,都会使周围的人产生震惊感、意外感乃至陌生感,并把这一切解释为是这个人以往的刻意掩饰而今日终于真相毕露,于是便从一种定型转向了另一种定型。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来自他人的定型化评价常常使我们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自我形象,即我们会下意识地使自己在对方眼中的形象尽量符合其原有的评价,而不管这一形象是否与我们自己的真实形象相符。于是,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每天面对着互不相同的众多他人时,我们都是在自然而然地展现着互有差异的众多的“自我”形象。

人的自我同时具有分裂性与综合性,有的人综合性倾向强一些,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比较明显,在此,有些与主要性格特征相矛盾的内容或被掩饰, 或被压抑而显现不出来,于是在外表上看就显得富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然而, 有的人是把各种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特征都展现出来,于是,自我的分裂性就显得很突出,结果就易于给旁人以怪异感。另外,有的人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不同性格特征,特别是相互对立的特征有选择地展现给不同类型的人,其基点是以让别人易于接受自己的方式来展现自己。于是,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即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个人得出不同的评价,甚至是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

人的性格是具有二重性的,即两种对立性格特征的共存,这使人的自我形象也呈多重性并充满矛盾。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在相当多的人身上很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包括:个体有意无意地维护自我的主流形象;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而有框架地限定了自我认识的范围。

我们中国人在认识自我方面远不如在理解、评价他人方面下功夫,但恰恰是因为自我认识的水平有限而限定了理解他人的准确性以及评价他人的正确性。也就是说,当我们有意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时,应首先提高我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近来,“情商”的概念从西方传入我国,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有人提出, 成功需要 70%的“情商”和 30%的“智商”,从而把“情商”抬到了相当的高度。按照畅销书《情绪智力》一书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葛尔曼的概括,“情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 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在此,“情商”的核心内容是“情绪”,并分为对自身情绪的认识与管理,以及对他人情绪的了解、与他人相处的技能。

其实,“情商”是与以“智力”为核心的“智商”一样,只侧重了自我认识的一个侧面,对于成功来说,其影响作用仍然是有限的。自我认识的范围应当包括智力、情绪、性格等各个方面,因而管理自我、认识他人的能力就不只限于某一个侧面。然而,针对“智商”而提出的“情商”概念,其最大的积极意义在于,把成功的要素从狭窄的智力领域扩展到自我认识领域乃至人际关系领域。

成功也并不意味着分门别类地妥善管理好自身的智力、情绪、性格,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而是合理安排、有效组合自身的各种基本条件,这无疑已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自我管理系统。由此,成功是与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紧密相关的,而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或智力、或情绪、或性格的某单项指标是否高超,而是取决于各单项之间的合理组合乃至最佳匹配。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某些基本的自身条件是较难变动的,如纯智力因素, 但认识自身的智力特点、性格特点及情绪特点并加以妥善管理的能力却是可以经努力而不断提高的,而一个有较高自我管理能力的人,不仅能够较合理有效地安排各项人生任务,而且在客观理解他人、摆正自己与他人之间位置方面也有着天然的优势,于是便在自身与环境、主观与客观这两大方面都实现了基本条件的最佳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做各项事务的成功率。

总而言之,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客观地评价他人是每个人处理各种社会生活问题的基本能力,其中,自我认识能力又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位置,这一能力的高低常常决定了我们自身诸如智力等类的基本能力是低水平发挥,还是正常发挥乃至超水平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