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大的能源库

在我搞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有一问是“什么样的人最有发展前途?”结果超过 80%的人认为,智力水平高、聪明的人最有发展前途。这表明绝大多数人都是将智力作为一个人成功的第一要素。从大众媒介也不难发现,对于成功者,媒体在宣传报道中总忘不了去挖掘出主人公少时乃至儿时的聪慧之处,以证明其先天的智力不凡。

除了先天的智力之外,中国人对“毅力”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一个人作出了某方面的成就,如果没有出众的智慧,媒体便总忘不了宣传其百折不挠的毅力。俗话说,勤能补拙。简短的四个字表达了中国人对成功要素的高度概括:一要聪慧,二要勤奋。鉴于高智力者少且多属先天能力范畴,于是人们对勤奋、毅力的强调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相比较,中国人对“兴趣”的评价却很低,人们普遍认为“兴趣”即使对成功有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不难发现,舆论对一个人成功的最普遍的解释就是,先天的智力加上后天的毅力,而“兴趣”在成功里是没有地位的。人们在归纳一个人成功的诸因素时,“兴趣”总是被遗忘的内容。然而, “兴趣”对成功的实际作用却远远超出了我们以往的想像,这是一个值得引

起我们充分注意乃至重点强调的心理力量。 “毅力”和“兴趣”对个体来说虽同为内在的力量,其来源却大不相同。

“毅力”受辖于“超我”,是一种靠外在目的支配的内在力量,故需要调动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维系,所以“毅力”的生成和持续都是较困难的,这就是具备强大毅力的人不多的缘故。“兴趣”则受辖于“本我”,是一种带有自然和原始色彩的内在力量,其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冲动性以及急待满足的驱动性。所以,“兴趣”对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来说,比“毅力”有着更大的爆发力和推动作用。然而,“兴趣”正因其源头在人的心理内部欲求,所以断了源就没有能量了,而“毅力”因源头在人的外在心理欲求,可不断从外输入能量,故“毅力”比“兴趣”有着较大的持续下去的可能性,这就是人们重视培养“毅力”、忽视培养“兴趣”的根本所在。不过,值得我们国人特别注意的是,当“兴趣”处于持续不断的状态时,“兴趣”对成功的贡献要远远胜过“毅力”。

我从电视里看到一段令人回味的镜头,当某学部委员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曾提到,他现在招的研究生同以往大不一样。以前,他总是注意招那些刻苦、用功的学生,以为这样的学生才能做出学问。可后来他发现,这类学生用功的目的不在学问本身,他们一有机会就改行、跳槽,白费了老师的一片心血。所以,如今他比较注意招那些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很用功,但对所学专业是真有兴趣的学生,这类学生因出于兴趣爱好而学习,故日后很少有改行的,他们往往终生热爱本专业并因此而必有所成。这位学部委员的亲身感受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道理,即能使学问持之以恒做下去的人并不是刻苦用功学的人,证明其先天的智力不凡。

除了先天的智力之外,中国人对“毅力”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一个人作出了某方面的成就,如果没有出众的智慧,媒体便总忘不了宣传其百折不挠的毅力。俗话说,勤能补拙。简短的四个字表达了中国人对成功要素的高度概括:一要聪慧,二要勤奋。鉴于高智力者少且多属先天能力范畴,于是人们对勤奋、毅力的强调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相比较,中国人对“兴趣”的评价却很低,人们普遍认为“兴趣”即使对成功有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不难发现,舆论对一个人成功的最普遍的解释就是,先天的智力加上后天的毅力,而“兴趣”在成功里是没有地位的。人们在归纳一个人成功的诸因素时,“兴趣”总是被遗忘的内容。然而, “兴趣”对成功的实际作用却远远超出了我们以往的想像,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充分注意乃至重点强调的心理力量。

“毅力”和“兴趣”对个体来说虽同为内在的力量,其来源却大不相同。“毅力”受辖于“超我”,是一种靠外在目的支配的内在力量,故需要调动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维系,所以“毅力”的生成和持续都是较困难的,这就是具备强大毅力的人不多的缘故。“兴趣”则受辖于“本我”,而是怀着极大兴趣学的人。这显然与我们以往的观念不大一致,其中的道理却并不难理解。

无独有偶,一位心理学的女教授也有与这位学部委员同样的见解,她在录取前来报考的研究生时,勾掉了分数最高的学生而录取了分数略低的第二名。当别人发出疑问时,她说,以前她总是挑选那些得分最高,看起来也最埋头苦学的学生,认为这些学生是因为热爱本学科才会如此努力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许多年过去之后,她发现,这类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

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追求知识是为了给自身带来各种优裕与好处。一旦目的达到了,他们对科学本身的挚爱就会渐渐淡漠,并代之以新的优化生存状态的努力。因此,这样的学生作为学业继承者来说就不是最好的人选。如今她发现,真正热爱本学科并富有潜质的学生往往是这样一种类型,他们看上去很悠闲,甚至有点懒散,而且不太虚心,对导师的指导和批评总是有保留地接受,但是失败的时候难得气馁,辉煌的时候也显不出异样的高兴,正所谓荣辱不惊。这类学生也许是边玩边走,却是兴趣盎然地、始终如一地朝着既定目标不停地走。这位女教授的话也表达了一个核心观点,即“兴趣”是走向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证明其先天的智力不凡。

除了先天的智力之外,中国人对“毅力”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一个人作出了某方面的成就,如果没有出众的智慧,媒体便总忘不了宣传其百折不挠的毅力。俗话说,勤能补拙。简短的四个字表达了中国人对成功要素的高度概括:一要聪慧,二要勤奋。鉴于高智力者少且多属先天能力范畴,于是人们对勤奋、毅力的强调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相比较,中国人对“兴趣”的评价却很低,人们普遍认为“兴趣”即使对成功有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不难发现,舆论对一个人成功的最普遍的解释就是,先天的智力加上后天的毅力,而“兴趣”在成功里是没有地位的。人们在归纳一个人成功的诸因素时,“兴趣”总是被遗忘的内容。然而, “兴趣”对成功的实际作用却远远超出了我们以往的想像,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充分注意乃至重点强调的心理力量。

“毅力”和“兴趣”对个体来说虽同为内在的力量,其来源却大不相同。“毅力”受辖于“超我”,是一种靠外在目的支配的内在力量,故需要调动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维系,所以“毅力”的生成和持续都是较困难的,这就是具备强大毅力的人不多的缘故。“兴趣”则受辖于“本我”,

靠“兴趣”来完成一项工作同靠“毅力”来完成一项工作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乐在其中而后者是苦在其中。凡是做乐在其中的事时,人们是不知疲倦的,正所谓“乐此不疲”,所以,当人们从事有兴趣的事情时, 精神状况必然振奋而工作效率也必然很高。另外,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乐于思考的,或者说,只有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引发出持续的思考,而长久的思考是难题突破的基本前提。因此,兴趣实际上是创造之母。

我们是个崇尚吃苦的民族,人们普遍认为成功是与吃苦耐劳不可分割的,而对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的现象却感到不可思议。所以,人们对兴趣在成功中起的作用几乎是视而不见的,更不可能将兴趣与成功直接划等号。中国人重“毅力”轻“兴趣”,究其实质主要是,注重外界对自我的约束力量而轻视自我本身的天然驱力;注意到理性的控制力而看不见感性的冲击力; 善于靠强制自我来达成目的而不善于靠挖掘自我潜力来开发自身;善于发现和利用外部能量而不善于发现和利用自身的内部潜能。由此,我们往往是劳神费力地、从无到有地培养“毅力”去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以及勉强自己在不感兴趣的方面争取成功,却不懂得开发出现成的“兴趣”来实现自己真正渴望的人生价值。

在没兴趣的条件下完全靠毅力来做成一件事,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然而,在兴趣的驱使下去做任何即使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每个一般智力的普通人都不难做到。实际上,“兴趣”是人的自身潜能,挖掘出来将是一个巨

大的能源库。具体地说,“兴趣”能使一个人轻松愉快地掌握某种知识,同时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当我们在自怨智力有限、毅力欠佳而与成功无缘时,不妨重新观察一下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加以有效利用,而一个人如果能以自己持续性的兴趣为支点,那画出的圆肯定很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