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

致家长和老师

从学习能力的培养来看,应试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考试得高分的能力,素质教育则是重在培养那些能使学生受益终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判断力、想像力等等。具体地看,在中小学阶段,素质教育涉及到帮助学生培养自己活动的能力,确定所学教材中本质内容的能力,从书本和其他各种信息来源中迅速找到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的能力等等。

以往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主要是学校教育太注重机械记忆训练,总是习惯于给学生留大量的重复性强的作业,并刻意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大量的死知识。我们中国的学校一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传统,而很少关注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本领,更少关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诸多能力中,创造能力的启蒙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如何在初等教育

中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新课题。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创造力的启蒙首先是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发展好奇心;其次是鼓励学生的新奇念头、别出新裁的言行和丰富的想像力;第三是避免学生产生迷信权威的想法,提高独立思维和判断水平;第四是鼓励学生建立自信, 勇于尝试,勇于探索新的认识途径。不难发现,要做到这几点,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倾听、多观察及保持沉默,这显然是与我国课堂教学的一贯做法相背离的,另外,也是与我国历来的课堂纪律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式相矛盾的。实际上,我们所沿袭的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是与培养学生创造力相对立的。

如果以素质教育这一准绳来衡量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需要改革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在主科的教学当中。其中,包括教材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课程安排的改革。具体地看,最需要改革的内容有:“一言堂”、 “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抑制学生思维和想象自由发挥的传统课堂纪律;以课本为学校全部学习内容的传统教学目标;划分少数学科为主科并以主科成绩评价学生优劣的传统的学科等级观念;以单一的考试成绩分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的考试评价标准。

我国当今的学校教育,从课堂教学方式到学校的校纪管理方式都是在全面地、彻底地把孩子的兴奋域尽可能地降低,使他们尽可能地少说、少笑、少动。其中,对“动”的控制不仅仅是指身体四肢上的少运动,而且还包括精神情绪上的少冲动。总之,要将个人丰富的心理欲求尽量压缩到最低程度。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易于管理,但实质上,则是反映和表达了我们传统文化所认可的“好孩子”的形象或标准。

无论对于学习新知识,还是对于培养创造能力,好奇心都是一个必备的基本条件。而好奇心的具体心理表现就是情绪的高强度兴奋,也正是由于高度的兴奋才使个体具备了高强的心理能量,从而能够调动大脑的高速运转,并使之集中于一点。因此,能快速达到兴奋并有着较宽广的兴奋范围的孩子必然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较灵敏的反应能力以及较快捷的思维转换能力。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是,刻苦用功学习,能获得很优秀的学习成绩,

但是创造力差。深究而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一代在驯化下一代时过多地压抑了孩子的兴奋度,由此断绝了好奇心生成的心理能量之源,导致了创造欲低下,遂使创造力成了无本之木而无从培养。

素质教育的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譬如发展学生的业余音乐素养,这听起来无疑是符合素质教育内涵的。但是,当“特长”可以“加分”,特长生可以进好学校的规则一宣布,家长们迫使自己的孩子在完成学业之外,又刻苦地学习“琴业”并忙于“考级”时,“特长”的培养已不再属于以培养文化素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而演变为以升学为目标的典型的应试教育。

同样,取消了百分制是否就意味着孩子们彻底摆脱了压力?这是很值得怀疑的。譬如,在北京的某小学,老师以前向学生们宣布,95 分以下算不及格,结果得了 94 分的孩子还会痛苦不堪。现在老师又宣布,作业得不了“优A”的学生要把作业重新做一遍,结果已得到“优”的孩子还是忧心忡忡。看来,教师的观念不改变,百分制的弊病在等级制里同样会出现。由此,对于诸如取消百分制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我们不能乐观得太早了。如果学校教师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真正被素质教育的观念所取代,在改革后的新制度中照样可以使应试教育的观念畅通无阻。毫无疑问,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将面临着“换汤不换药”的结局。

素质教育首先向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播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如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判断、思维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上。教师必须站得高、看得远,随时准备接受最新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并能不断充实和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另外,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自己必须首先具备创造精神,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应当是乐于在教学中从事创造性的研究活动,并能随机应变,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总之,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素质和能力,否则,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目前的素质教育最首要的不是如何在学生中开展,而是如何在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学生的家长中开展,作为教育者必须首先从根本观念上向素质教育转轨,否则,应试教育会以新的形式在素质教育的招牌下继续起主导作用。

孩子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成与败,家长也有着相当大的决定作用。今天的家长,常常是让孩子除了学习,其他事都不用学也不用做。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学习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待孩子考上大学以后再注意培养也不迟,而考大学是头等重要的事,因其涉及到孩子将来的求职与就业。显然,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观点。因为,高分低能的学生,无论是在目前的学校生活还是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都会遇到比别人更多的来自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生活自理等诸多的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使他们更易于陷入生存困境和心理危机之中。

从家庭生活和家务劳动的角度来看,家长在帮助孩子发展生活能力、增长生存智慧及创意性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当然,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同样需要家长素质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先行一步。家长需要注意的内容主要包括:为了培养孩子对各种不佳环境的适应能力,家长不要给予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要留有余地,即给孩子留有发展自身潜力的余地;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不要过多地帮助和替代孩子做事,要提供机会,即给孩子提供发展自立能力的机会;为了培养孩子应对变化的办事能力,家长要适时适量地分配孩子干一些家务活,要创造条件,以使孩子有机会经历困难,从而增长克服困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对于孩子, 应当让他们尽可能地学会做所有的家务活,并给他们适当的机会来独立处理一些家庭事务。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家庭养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方式都有待于朝着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方向改进。为了使我们的孩子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创意性思维的培养应当在今天的教育观念中占据突出的地位,而生存能力这一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在当今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则需要给予新的认识并加以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