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与“猎枪”

上大学的时候,有位教力学的老师在讲授第一堂课时有一段令我记忆深刻的开场白。他说,高水平的老师教给学生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学习方法, 其道理就犹如给一个长途旅行者若干片面包不如给他一杆猎枪,因为面包总有一天是要吃完的,而有了猎枪则能随时捕获到各种充饥的猎物。

这段比喻对如今的学生已经毫不新鲜了,而且现在还有了在语言上对比更恰当的一些比喻,如“鱼”与“钓杆”。然而,在那至理名言并不流行的年代,力学老师的这段教诲使我茅塞顿开。

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给了学生们很多现成的知识,让他们储存在大脑里,用的时候就拿出来,很多老师就是这样教导学生的:知识装在你的大脑里,那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了,需要的时候用起来很方便。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和传统的思维,并代表了我们中国人对学习知识、使用知识的基本认识。这种认识当然很实用,只是有点短视。因为学生们接受的现成的知识不仅仅是现成的食物,而且还是熟食,无需再加工,这些食物日子久了会馊、会变质,即使有永远不会过期的食物,也总会有食物吃完饿肚子的那一天。所以,从长远看,我们的孩子应当学会的是觅食的本领和加工食物的技能。我们的教育应当使学生们在掌握一定的现成知识之外,还懂得如何寻找工具以及寻找什么样的合适工具去猎取为自己所需的知识或信息,同时要懂得如何分检、合成、提取、加工信息。

如果没有“面包”与“猎枪”的对比性比喻,学习方法很容易被理解为吸收具体知识的技巧。然而,具有“猎枪”性质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与吸收知识等位的一种辅助工具,而是高于知识接收的一种学习战略。这里不仅包括了如何有效地学习知识,而且还包括,在众多未吸收的知识类型中如何判断和选择自己应学的知识,在自己已经学习的知识中如何进行是否继续学习的取舍,以及如何评价各类知识与自己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等等。我的中小学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这段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特点就

是没有书可读,想读书就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向有书的人借。由于所借到的每一本书都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根本不存在内容的选择,那时我无论借到什么样的书都如获至宝并记笔记以避免遗忘。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衡量自己吸收知识的程度就是以借到书的数量作尺度的,至于书的内容是否有读的价值则不存在考虑的余地。而到如今,书已多得根本读不过来了,于是“选择” 成了必需的,选择的能力问题便也随之突显出来。

从认知习惯上看,我们中国人往往是比较重视知识在量上的累积,注重大脑储备知识的能力,注重对知识本身的拥有和占有,所以我们往往对“取” 知识很在行而对“舍”知识却不仅外行还十分陌生,同时,我们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战略也常常缺乏足够的思考。

毫无疑问,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好枪法的“猎手”,而不是吃完了面包就无“技”可施的人。但是,走在求学道路上的学生们主要还是依靠“面包” 来生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路不太远(考上大学就是目的地),有够吃又现成的面包,谁还去苦心学打猎?又如路上没有猎物(考试就考死知识), 有枪也没用。另外,缺乏经验丰富的老猎手,想学打猎也无处学。

学习方法比具体知识抽象,所以,就不如具体知识易于学习。同时,学习方法也不像具体知识那样一目了然并可以在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或衡量,

所以,学习方法的效果缺乏直观性。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来自目前教育体制上的缺陷,这造成了学生们必须依靠死知识来得到学业与职业上的保障,而不能使自己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值得指出的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积累知识的盲目性比以往有着更大的危害,同时,有效驾驭知识的能力则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