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能力与智慧

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然而,这一能力已成为目前中国孩子最为缺乏的能力。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孩子的生存能力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记得以前,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就会做一家人的饭菜了,而现在的许多中学生,甚至上到高中毕业,却还不会为自己做一顿诸如煮挂面、炒鸡蛋之类的最简单的午饭,更不用说一些比较复杂的饭菜。至于不会用手洗衣服、不会缝扣子的孩子则更是大有人在。

以前的孩子可不是这样的。回想起文革中的“野营拉练”,当时的中学生和一部分小学六年级的孩子都参加了这一历时一个月的行军活动,孩子们的年龄在 11~16 岁之间。要说条件还是相当艰苦的,首先是走山路,要不断爬山,比不得走平坦的大马路;其次是要负重,要背上自己的行装,比不得空手行军。当时正逢冬季,每个孩子除了要带必备的洗换衣物、脸盆及各种必备的生活日用品外,还要带棉被,所以,每个人的行装都是很大的背包。那年我上初一,身高只有一米五,背上背包后,从身后根本看不到脑袋。记得出发前,母亲为我准备行装时真是左右为难,被子带薄了怕冻着,带厚了又怕背不动。

仔细想想过去颇为感叹,同样是孩子,可那年月的孩子比现在的孩子要能吃苦也能干得多,每日天不亮就起床,长途行军至黄昏,然后留宿山乡。我们这些来自城里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井台挑水、围着火灶烧柴点火做饭。值

得一提的是,男孩子们的做饭手艺一点不比女孩子们差,不仅能裹腹,而且还能像女孩子们那样尽“原料”之可能做出各种花样来。那时候,不会做饭的孩子是极少数,不像现在,会做饭的孩子倒成了珍品。

从生活能力来看,现在的孩子的确不如以前的孩子能干,而孩子不能干的原因除了生活条件好了,家务的手工劳动逐渐被机械化和电气化替代了以外,主要还是家长和孩子自己不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中国的家长们多认为,学龄前的孩子太小不能干家务,上了学的孩子要以学习为主不应干家务。所以,孩子们的生活能力便无从培养。

在一项中日比较问卷调查中发现,日本的孩子每日参加家务劳动的人数占 30.9%,而中国的孩子只有 14.4%;日本的孩子干得最多的家务劳动是“烧饭、吃饭前后的帮助”,而中国的孩子干得最多的家务只是“整理自己的房间和物品”。其实,确切地说,“整理自己的房间和物品”只能算生活自理能力,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务劳动。

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主要还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然而,人的生存毕竟是首要的,生活能力太低终究会对学业产生负性影响。我的邻居家有个15 岁的男孩,非常聪明,曾多次获市级数学竞赛的冠、亚军,由此被某全国重点大学看中,打算破格录取,可他和他的家长都决定放弃,问及原因却非常简单,只因该男孩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无法应付大学的独立生活。其实,中国的大学都有食堂和宿舍,食宿这两大基本的生活问题已无需自理, 大学生最大的生活问题也无非就是洗洗自己的衣服,整理一下自己的内务而已。遗憾的是,这个孩子不能独立生活并不仅仅是不会洗衣、做饭,他实在是连最基本的日常起居也没有独立料理的自信。究其实质,最关键的还是缺乏统筹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在此不仅包括处理生活事务的一般能力,而且包括对各类具体问题做出决定的决策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由此不难发现,生存能力不仅包括那些能延续生命的具体生活能力,而且也包括那些能保证学习与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社会能力。

中国的成人习惯于将孩子干家务仅仅与劳动观念相连,而“观念”是不一定非要具备的。其实,从事像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劳动,首先培养的是生活能力,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必备能力。除此之外,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家务劳动还具有多方面的益智功能,如操作洗衣机可以懂得一些洗衣机的基本原理;买菜可以提高心算能力;做饭可以学得一些生活常识和科学常识。特别应指出的是,当孩子在了解了各种蔬菜的品种和市场价格后,并根据家庭成员的喜好而做出购买决定的同时,以及当孩子在安排一顿饭并完成炒菜做饭的一系列步骤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和训练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运筹能力, 这些能力无论对科学研究工作还是对组织管理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基本能力。

很多留学国外的中国学生都非常感慨地发现,到国外后最感缺乏的能力不是学习能力,甚至不是外语能力,而是一向不大为中国人所注意的生活能力和决策能力。中国的父母总是代替孩子做出各种决策,小到选择食品、衣物,大到选择学校、专业、职业,乃至择偶。从小缺乏决策能力训练的中国人到了美国这种充满选择机会的环境,往往会出现不知如何做出决定,不知如何做出选择的心理恐慌。与西方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总能名列前茅,可是一旦到了由自己选题做论文或独立做研究的阶段,中国学生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在猜题和揣摩老师意图的训练中长大的中国学生,一旦

处于没有限定、可以独立自主做出决定的自由状态,反而不知该干什么了。我们中国的孩子所缺乏的一系列能力,有一个核心根源,即太缺乏实践。

我们的孩子,不仅在家里是只读书不动手做事,在学校里,也是动脑多而动手少,有关实验操作、模型制作等课程都极为有限。其实,很多说起来似乎是很抽象的能力都是源于各种实践性的活动,即解决问题的智慧是来自于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而决策能力则是从大大小小的选择过程中逐渐锻炼出来的。

以前的孩子之所以能干,是因为以前的父母没有代劳的习惯,而孩子们也没有依赖的习惯。另外,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所限,实际生活中到处都是困难,需要孩子们随时随地不断地动脑、动手去解决。譬如最最基本的吃饭、做饭问题,那时没有煤气灶,都是用烧煤块或煤球的炉子做饭,要保证炉子不灭是要有技巧的,而一旦炉子灭了,如何把炉火重新烧起来仍然需要技巧。回想起当年的孩子们的厨艺,我至今仍感叹不已。作为南方人的后代,我在做面食方面是很无能的,所以,我当时非常佩服那些出自北方家庭的孩子, 他们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个个都做得一手好面食,像包子、饺子、馒头、窝头、花卷、馅饼,真是无所不能。想起来也觉得滑稽,如今有很多单位里的厨师说是有三级乃至二级厨师证书,可那制作面点的水平还不如当年我所认识的那些只有十来岁的普普通通的男女孩子。

过去的孩子对生活中的困难是习以为常的,他们总能坦然地面对困难并想方设法地解决困难。日久天长积累了经验,便有了智慧的基础,以后则愈发不怕困难,也 愈发有能力解决困难。而现在的孩子一面临困难就非常畏难, 他们也实在想不出应对的办法,于是便总是等着父母来帮忙,结果是永远没经验,永远没办法,也就永远不能自信地面对困难。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当今的孩子缺乏实践性的活动,缺乏来自亲身参与而获得的经验, 所以,他们便普遍地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智慧。这种智慧包括坦然地面对困难, 冷静地分析情况,果断地判断得失,巧妙地设想解决办法,从容地实施对策, 失败后再适时调整策略并毫不气馁地进行新的尝试。

概括地说,生存能力体现为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面临困难时摆脱困境的能力。从实际考虑,通过家庭日常生活来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可以说是最简便易行的途径,其过程可分为 4 个阶段:对于婴儿,主要是培养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家长不要给予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要留有余地,即给孩子留有发展自身能力的余地;对于幼儿,主要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不要过多地帮助和替代孩子做事,要提供机会,即给孩子提供发展自立能力的机会;对于学龄期的儿童,主要是培养家务劳动的能力,家长要适时适量地分配孩子干一些家务活,要创造条件,使孩子有机会经历困难,从而增长克服困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青少年的孩子,则应当让他们尽可能地学会做所有的家务话,并给他们适当的机会独立处理一些家庭事务。

总之,中国人的养育观念和养育方式都有待于朝着有利于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改进,而生存能力这一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在当今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都需要给予新的认识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