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模式与知识结构

对于学生,考试也许是最有感触的经历,极少数学生说喜欢考试,绝大多数学生说害怕考试。不管我们怎样看待考试,都将不可避免地在整个学生时代受其制约。这种制约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分数的制约,更重要的是潜在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的制约。

考试的本意是为了选拔,考试的初衷是作为判断能力的评价标准,但是, 考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需要考生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到思维方式都必须进行全面的应试训练。因此,当今的考试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单一的评价功能,它已经通过制约教学内容、限定学习方法而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乃至决定了他们理解外界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考试已经通过其固有的考试形式、考试的评分标准而限定了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即确定了一代人的知识类型。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宣传和推行,改革现行考试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现行考试制度的诸多弊病,很多地区、学校采取了减少考试次数,甚至取消考试的改革措施。然而,需要我们教育界统一认识的是, 考试的选拔、评价功能是不容忽略的,所要改革的只是考试的形式和考试的内容,尤其是考试的评价标准。

考试的评价标准其实是由教育观决定的,即我们要强调哪些教学内容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决定了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总结我国以往的教学状况不难发现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三大传统,即强调基础知识的反复训练、重视认真谨慎的学习态度、将课本作为教学与考试的唯一内容和最大范围。这三大传统的长处不再赘述,在此仅论及对学生的负向影响:① 简单重复式的反复练习,把新奇有趣的知识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遂导致厌学乃至学习兴趣的全面丧失;②重细节求完美的考试倾向,把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枝节问题,驱使学生走向谨小慎微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整体结构的掌握乃至缺乏宏观认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③不出课本范围的考试内容,无形中鼓励了学生死读课本,把全部的注意力和学习时间都花费在有限的课本知识里,造成了学生求知兴趣狭窄、阅读范围狭窄、知识范围狭窄的后果。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窄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这无疑是现行考试制度的必然产物。我曾随意调查了一些中小学生,超过 80%的学生除了课本以外其他书一概不看,回答的原因一是没时间看,二是没兴趣看。不容否认的是, 学生不看课外书无论是“没时间看”还是“没兴趣看”都标示着我们现行教育的失败。我又查看了一些中小学生的书架,发现上面 90%的书是各种补习辅导类的习题集和作文范文,而与学校课程无关的书难得见到。

说起作文来,孩子们对题目类型和写作模式都非常熟悉。一位刚上小学四年级的男孩甚至非常具体地告诉我,写什么样的作文需要用什么样的开头、什么样的结尾以及使用什么样的形容词,令我惊呼八股文的复苏。实际上,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在没有任何真实感受的情况下,按照标准的写作模式和配套的遣词用语坐在家中闭门编造作文。对于这种现象的形成,学校的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今,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诸如主题精神、段落分析、结构安排之类的传统教学法,把生动有趣的文字语言都变成了干巴

巴的八股行文。另外,鼓励学生模仿范文,为应试而练习模式化写作,都是导致新生代八股文泛滥的根源。由此,值得我们忧虑的是,现行的语文考试和语文教学实际上是鼓励了不良的文风,无形中也促成了新一代八股式考生的出现。毫不奇怪的是,由于学生们为了对付考试,只是一味地研习、摹仿各种作文的范文,因而既缺乏用生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感想的能力,更缺乏通过大量阅读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与吸收的能力,所以,当今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及对文字的欣赏能力都普遍较差。

从知识结构来看,现在的中小学生有两大缺陷,其一是科普知识缺乏, 因为考试不考这方面的内容,于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注意这方面知识的接收与积累。尽管在小学的课程表里就有“科技课”,但由于属副科,故不仅课程内容有限、课时有限,而且经常被其他主科挤占。结果学生们虽生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却不仅对各科技领域的前沿知识一无所知, 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科普知识也缺乏应有的了解;其二是实践类的知识缺乏,我国的各级学校教育都十分注重书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用脑、用眼、用口而不注重用手,因而,中国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很差。

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的成绩尽管比较突出,但我们的优势仅仅是在理论考试中,而需要动手能力的实验科目却是中国学生明显的弱项。譬如,在 1997 年的国际奥赛中,物理学的实验科目满分是 20 分,我

国中学生最高得分仅为 15.5 分,而国外中学生最高得分达 19 分;而化学的

实验科目满分为 40 分,我国中学生最高的才拿到 18 分。我国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一现象,不仅仅说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验教学薄弱,更重要的是表明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都存在着重大偏差,即忽视实用知识、实用学科以及实用技能。

在我国,不要说中小学,就是大学,实验类的课程对大多数专业来说都是考察课,即不进行正规的考试。考试对学生的学习倾向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这是确定无疑的。当我们的考试只采用一种闭卷笔试的形式时,必然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只适应于这种考试形式的理论知识上,而忽视这种考试形式无法检验的实践类知识。按照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实验课的地位总是低于理论课,动手能力的训练总不如动脑能力的训练受到重视。

从思维结构来看,当今中小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较差。由于长期致力于揣测、迎合主考意图,学生们擅长于模式化的定型思维,即擅长于归纳信息并划入现成的模式,然后在既定的框架内思维。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因为,学生们在课堂上、考场上解答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标准答案可能是什么而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如此便难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更谈不上培养灵活、开阔、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

有关考试的改革正在我国各级学校逐渐开展起来,但科学的考试制度目前毕竟还是离我们学生太远,所以,意识到现行考试制度对我们学生自身的多方面限定是极为必要的。一个思维开阔而富有远见的学生,就不会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力争考试得高分上,而是花适宜的代价去得适宜的分数,再用余力来发展自己在考试以外的多方面技能。从培养真才实学以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来看,这的确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长远地看,真正有前途的学生是那些善于在考试的分数与综合能力培养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