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里远距离夜袭恩德培

以色列四飞机解救被劫者

以色列虽然国家小,人口少,但从来不被外来压力屈服。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他们总是不择手段;为了自己同胞的安全,他们总是拼尽全力。他们最善于创造奇迹!

1976 年 7 月,以色列特种部队某营在拉宾总理的直接指挥下,闪击乌于达首都坎帕拉的恩德培国际机场,同劫机犯展开较量,从死亡线上营救同胞获得成功的惊险军事行动,就被全世界都公认为“一个极为突出的奇迹”。

1976 年 6 月 27 日,一架从以色列特拉维夫飞往法国巴黎的法国航空公司第 139 航班 A300B—4 飞机在雅典被动持,动机者是两名已勒斯坦人和两名西德人。这架飞机共有 242 名旅客,其中大部分是以色列人。劫机者提出,

要用这 242 名旅客作为人质,换取关押在以色列的 53 名巴勒斯坦人。否则, 将杀死全部人质。7 月 1 日是劫机者提出的最后期限。

“6·27”劫机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拉宾总理立即召集了由国防部长、运输部长、外交部长、司法部长、不管部长和总参谋长组成的危机对策委员会会议。此时,对 139 航班一直进行严密监视的以色列情报部门又送来新的消息,139 航班已被劫持到利比亚的班加西机场加油,据悉在加油后要转向非洲大陆的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恩德培国际机场;劫机犯是 1972 年 5 月 8 日劫

持比利对航空。公司波音 707 客机的首犯,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阵线的瓦地·哈

达特及其部下;被劫飞机经过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时,又有 6 名恐怖分子参

加,使动机犯人数增加到 10 人。危机对策委员会根据以色列从来不为外来压

力屈服的原则,决定不向劫机者妥协。但是。为了 242 名旅客的生命,尤其是因为其中大部分是以色列同胞,又决定竭尽努力进行营救。

以色列虽然国家小,人口少,却依靠科技力量,在几次中东战争中都屡屡获胜,对营救人质之类的“军事游戏”也并不陌生。哈达特 1972 年劫持人质事件,就是以色列使用特种部队而成功营救的。自那以后,以色列更坚定了决不与恐怖分子“交涉”的强硬态度。拉宾总理命令总参谋长古尔将军具体负责营救事宜。他还根据劫机犯哈达特以前的所作所为,判断他还有可能返回特拉维夫,于是命令特种部队换上便衣进驻本格里奥机场。

查明 139 航班的下落后,古尔将军立即与国防部长佩雷斯在国防部召开

专门会议研究营救人质方案。由于哈达特在 1972 年时动机被以色列击溃而失败,故这次劫机手段更为高明,以色列的营救十分困难。专门会议认为:乌干达距以色列的直线距离就有 3000 公里,沿途又没有与以色列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长途奔袭的机群一旦被阿拉伯某个国家发现,不但不能营救,甚至连营救部队也会被阻击,人、机难保;乌干达总统阿明近年与利比亚总理卡扎菲上校接近,具有明显的反犹太复国主义的倾向,他可以貌似公正地充当劫机犯与以色列谈判的中间人,而实际上站在劫机犯一边,面对如此棘手的难题,负责具体行动的古尔将军没有优柔寡断,他拟定了两套方案:一套是运用外交手段和平解决的 A 案,另一套是利用军事手段的 B 案。拉宾总理在肯定两套方案的同时,明确指示争取 A 案,但重点要落实到日案,劫机犯是不大可能妥协的,只有靠 B 案解决,才能制止今后重演恐怖活动。

劫机第三天,即 6 月 29 日,乌干达广播了动机犯的要求,即:必须释放

被关押的 53 名在押犯,其中在以色列的 40 名,在联邦德国的 6 名,在肯尼

亚的 5 名,在瑞士的 1 名,在法国的 1 名;必须在格林威治时间 7 月 1 日 14 时前作出答复。如不满足以上要求,将杀死人质,炸毁飞机。6 月 30 日下午, 动机犯主动释放了除犹太人以外的 47 名老人、妇女和儿童。

人质家属要求以色列政府答应劫机犯的要求,释放 40 名在押犯。拉宾总理授意古尔将军拖延时间。7 月 1 日早晨,以色列表示了原则上同意释放在押犯及和平解决动机事件的意向,劫机犯在得到这一答复后,主动把最后期限延长了 72 小时,改为格林威治时间 7 月 4 日 14 时;又再次释放了 10 名非

犹太人乘客。这样,机上还扣留有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 94 名人质。

劫机犯延长最后期限的决定,为以色列探索实施强硬政策的 B 案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古尔将军立即拟定了“乌干达慈航计划”,即派遣突击队突击恩德培机场营救人质的作战计划,经拉宾总理、佩雷斯国防部长为首的指挥部讨论通过。拉宾任命以色列国防军空降部队司令部谢姆龙准将为营救部队指挥官,负责指挥从以空降部队为基础组建的“第 269 反叛乱部队”中选拔出来的营救部队,约尼·尼坦亚胡中校担任地面突击指挥官。

以色列情报部门此时又获悉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情报:从被释放后飞达巴黎的非犹太人乘客中获得了人质的分布及受监视的情况;全部人质被监禁在恩德培机场的旧候机楼内,而此楼正好是以色列工程技术人员帮助建造的, 以方有详细的设计图纸。

根据这些情报,谢姆龙将军立即拟定几套以伞降、直升机降和运输机机降方式进行营救人质的方案,最后确定采用运输机机降方式,又经过电子计算机的精密计算,选定 166 人组成突击队,由尼坦亚胡中校迅速集中到维特拉夫南部沙漠中的空军基地,按作战预案进行恩德培机场营救人质的实战训练。

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请求在外交上采取反对以色列的立场、而在这次劫机事件中同情以色列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给予秘密协助,具体问题就是给以色列运输机加油。因为航程本已达 3000 公里,而且以色列飞机是执行营救任务,必须相当秘密,途中还要避开非友好国家,不得不在海上绕行,这样航程就达 4800 公里,无论如何在返途中必须着陆加一次油。这一请求得到了肯尼亚政府的默许,埃塞俄比亚政府也允许以色列飞机以“以色列航空公司的包机”名义经埃领空飞往肯尼亚。

一切准备就绪后,拉宾总理于 7 月 3 日下午召开临时内阁会议,要求内阁批准实施命名为“雷电”的营救人质作战计划。经过讨论,内阁于以色列时间 15 时 30 分,正式通过了这项议案。而营救部队为了争取时间,早已在内阁批准之前就已沿红海南下了。出发前已经约定,若内阁未能批准营救计划,将立即通知营救部队返航。

参加“雷电”作战计划的突击队员共分为 5 个组,以谢姆龙将军为首的

几名军官组成作战指挥组,其余 4 个组为作战部队,由尼但亚胡中校具体指挥。作战部队的任务具体分工为:第一组以模拟成乌干达总统阿明的专车模样的奔驰牌汽车为先导,几辆运兵车紧随其后,直扑旧候机楼负责营救人质; 第二组负责人力压制跑道、新候机楼和飞行管制指挥塔;第三组作预备队, 主要用于候机楼方向;第四组乘装甲运兵车先向旧候机楼方向突击,而后炸毁机场雷达和米格战斗机,负责断后,确保营救部队和人质安全撤离。

除参加营救部队的 5 个组分乘 4 架 C—130E/H 运输机执行强行着陆任务

外,同行的还有 8 架 F—4 战斗机执行途中护航任务,1 架 KC-130 加油机为战斗机空中加油,1 架 C——130 通信机专门执行无线电通讯中继任务。除此之外,另有两架波音 707 飞机:一架是指挥机,乘坐的是担任作总指挥的以色列国防军副总参谋长阿达姆中将、空军司令佩雷德少将,已飞至乌干达边界维多利亚猢上空;一架是医疗飞机,乘坐的是以法克特尔医学博士为首的33 名医生和护士,也已先期以“以色列航空公司包机”的名义到达乌干达邻国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机场。

乌干达时间 7 月 3 日 23 时 01 分,满载营救突击队员及装备的以色列一号运输机从维多利亚湖一侧进入恩德培机场,并顺利在已经关闭跑道灯的主跑道上着陆。后货舱门在飞机滑跑过程中就已打开,飞机刚一停稳,脸上涂着黑色迷彩的突击队员就乘坐着奔驰车和运兵车冲下跑道,尼坦亚胡中校带领第一突击组的 35 名突击队员,仅用 3 分钟就冲进了关押人质的旧候机楼。他用只有犹太人才能听得懂的希伯来语大声喊了一声“卧倒”!“哗”的一声,所有的犹太人立即趴在地上。就在这一刹那间,几十支冲锋枪同时向候机大厦一阵扫射,火舌像出笼的毒蛇一样乱窜。4 名动机犯连叫都没叫一声就栽倒了。

与此同时,第二、三、四号运输机相继以两分钟的间隔顺利着陆,分别投入了营救人质的战斗。第二组突击队员冲到新候机楼和飞行管理指挥塔前,控制了机场,防止乌干达军队介入。第三、第四组参加了旧候机楼的战斗,他们与守卫在那里的动机犯展开了枪战。突击队员一边高喊:“我们是以色列部队,快投降!”一边向候机楼扑去,守在门口的 2 名德国籍劫机犯

首先被击毙,经过一阵激烈的枪战,又有 1 名劫机犯被击毙。另外 3 名劫机犯见事不妙,立即逃之夭夭。

突击队员为击毙的劫机犯拍照并进行指纹取证后,迅速组织人员撤离。在撤离过程中,与守卫指挥塔台的乌干达士兵发生了枪战,打死打伤乌军 100 余人,指挥官尼坦亚胡中校不幸中弹。

23 时 52 分,二号运输机载着尼坦亚胡等在枪战中受伤的突击队员和人质,首先起飞赶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紧接着,四号运输机和三号运输机也飞离恩德培。一号运输机最后离开,它是在突击队员为了防止乌干达空军追击而炸毁了 10 架乌干达空军的米格—17 和米格—21 战斗机后于 4 日 0 时 40 分才起飞的。一号运输机第一个在恩德培机场着陆,最后一个离开,在恩德培机场总共停留了 100 分钟。即是说,这次营救人质的“雷电”作战计划总

共历时 100 分钟。

营救人质的任务顺利完成后,4 架 C——130E/H 飞机飞抵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机场加油,为规避乌干达方面可能的拦击,他们取道印度洋,经雅典湾、红海,采用低空飞行方式,于以色列时间 7 月 4 日 11 时 01 分在特拉维夫机场安全着陆。

这次作战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以色列突击机群犹如入无人之境,没有遇到任何麻烦,就顺利地飞抵乌干达恩德培机场上空,并在一个武装了的机场,一个堆满了炸药的机场强行着陆,依恃其突击队员的神勇,迅疾地抢走了全部被劫持的人质。此类近似荒诞的行径,却由以色列人变成了铁的事实。

以色列以武装手段袭击乌干达恩德培机场抢救人质的偷袭,确为一次精心策划,令人叹为观止的军事奇迹。以色列自立国后,历来持强硬态度,从

不向外来压力屈服。在人质事件上采取“不与恐怖分子交涉””的谋略,并非不重视人质的生命,而是与恐怖分子交往的正确决策。如以色列这样的国家,在当时是深感外来压力颇重及孤立的,如果向妥协分子妥协一次,就必定会有二次、三次,则永无结束之日。只有不妥协,才能真正减少乃至杜绝这类以劫持人质进行某种要挟的事件发生。不向恐怖分子妥协,却为同胞生命而拼尽全力,精心策划的恩德培机场抢救人质行动,就是证明。这次代号为“雷电”的作战行动,从谋略上,首先是“缓兵之计”,假意许可劫机犯要求,争取了时间,才能制定作战方案并得以实施。其次是远距离奇袭。情报部门及时提供的可靠情况并据此而制定出的方案称得上是奇袭战中的杰作。再次是外交手段。肯尼亚和俄塞俄比亚当时与以色列并不友好,而以色列仅仅抓住他们不赞成劫机就能获得他们对奇袭乌干达机场的帮助,不能不认为是外交上的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