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万众齐盼毛泽东 “四渡赤水”巧妙摆脱围追堵

1933 年春,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根据地全面推行,毛泽东等人的正确主张被排斥,致使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未能被粉碎,红军不得不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中,“左”倾错误领导者一改军事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出发前既不做深入细致的政治动员,也不做长途行军作战的准备,而且带上庞大的后方机关和大批东西。在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前堵后追,左右夹击下,行动迟缓的红军摆脱不了敌人。虽然广大红军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奋战,连续突破了敌人 4 道封锁线,

但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人员损失一大半,由出发时的 8.6 万人减少到 3 万余人。这时,红军指战员对“左”倾错误的怀疑和不满,达到了顶点。大家一致认为,红军从来没有打过这样的仗,如果再这样下去,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大家都希望毛泽东能回到领导岗位上来,指挥红军,挽救革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遵义会议召开了,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1935 年 1 月 12 日至 18 日,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遵义召开了扩大的政治局会议,批评和揭露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军事指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明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长征初期的失利,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遵义会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从而在党内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的统治。之后,又组成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军事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为摆脱蒋介石几十万军队对红军的围追堵截,红军进行了整编,精简机构,充实基层,轻装前进。这样,红军就改变了过去行动迟缓的局面。而真正摆脱被动局面的,则是毛泽东“四渡赤水”的军事杰作。

当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在川陕边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或东出湖南同红二、六军团会合,部署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湘、滇、桂 5 省地方部队的数十万兵力,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力图在遵义一带围歼红军。

当国民党军队重点向遵义逼近时,毛泽东于遵义会议结束后的次日即 1

月 19 日就指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进,按照北渡长江的预定计划,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准备相机从四川的沪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

行军途中,毛泽东发现蒋介石已调重兵布防于川黔边境,封锁长江。1 月 28 日,红军在土城战斗中因敌军不断增援再战不利,乃奉毛泽东之命撤出战斗,从而减少了红军的损失。毛泽东采取紧急措施,决定暂时改变原拟在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的军事计划,迅速西渡赤水,向四川古蔺南部进军, 使部队免遭更大的损失。29 日拂晓前,中央红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敌人外, 主力分 3 路从猿猴场、土城上下游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后,蒋介石也重新调整了部署,将湘军改为第一路军, 在湘西“围剿”红军二、六军团;嫡系薛岳兵团和滇、黔地方军阀部队组成

第二路军,以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下辖 4 个纵队,企图在长江以南叙永以西、横江以东地区全歼中央红军。

而此时,中央红军正待命在云南东北部的扎西(今威信)一带,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一边过农历年,一边进行整编。各军团(除一军团外)均取消师一级编制,3 万多红军编成了 16 个团(大团)。红一军团由 3 个师 9 个团

编为 2 个师 6 个团;红三军团损失较大,由 3 个师编为 4 个团,由军团部直

接指挥;红五军团和红九军团各缩编为 3 个团,由军团部直接指挥;红八军团并入红五军团。干部层层下放,机关和后勤工作人员也作了必要的精简, 下放到连队去。这样,进一步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2 月 10 日,中央红军完成了在扎西地区的集结。毛泽东见敌军主力一、二纵队经黔西、大定西进,第三纵队到了镇雄、毕节,大军云集黔西,遵义地区只剩下黔军王家烈的“双枪兵”看家,便决定中央红军迅速回头东进, 二渡赤水。

红三军团按照毛泽东的部署,以红十二团为前卫,于 18 日经大村、鱼洞

沟,东进到赤水河附近。黔军闻讯,急调 1 个团的兵力前来堵截。为争取先机,红十二团和红十三团抢先赶到赤水河畔的二郎滩,一面组织工兵搭浮桥, 一面用 3 条小船以最快速度运送先头部队过江背水迎战。红军抢在了敌人的前头,指战员们毫无畏惧地向敌人冲击,吓得敌人不停地往后撤。19 日,红三军团顺利地渡过了赤水河;到 21 日,其他红军部队也渡过了赤水河。

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完全出敌意外。川敌 3 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敌急忙抽调遵义及其附近的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第一纵队的 2 个师也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开进,而黔军王家烈又令其精锐扼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关,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的红三军团在向娄山关前进途中抓获了几名黔军俘虏,弄清楚了娄山关敌人的防备情况。中央军委即赋予彭、杨指挥全军作战之权,彭、杨立即命令红十三团从正面向娄山关之敌实施攻击,红十二团紧跟其后协助攻关;红十团、红十一团迂回板桥之敌,配合正面部队突击敌人; 红一军团由长岗、大银厂出发,向石炭关进攻,攻占后,继续向黑神庙东南之敌侧后迂回,并以红五军团迟滞由桐梓方向来援之敌。

  1. 日黎明,红十二团在接近关口处跑步前进,忽见一队黔军大摇大摆地

从关口下来,红军迅速埋伏在公路两侧,当敌人离埋伏地 50 多米时,突然向敌发起进攻,大部敌人当场被击毙。红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占了娄山关两侧的制高点。红十三团从正面向娄山关以南之敌实施冲击,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格斗。红十团、红十一团和红一军团主力此时已迂回到敌人后方, 向板桥和黑神庙之敌发起攻击,娄山关守敌只得纷纷向后溃逃。

  1. 日晚,红三军团向遵义老城发起猛攻,经过一晚上的激战,于 28

    日晨再次占领了遵义城。蒋介石得知消息后,非常着急,急令薛岳部的五十九师和九十三师从乌江南岸驰援遵义,向遵义南门外老鸦山发动猛烈进攻,在红军的正面抗击和侧翼出击下,敌人全部被歼灭。

中央红军在 5 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占遵义城,歼灭“中央军”2

个师,击渍黔军 8 个团,毙伤敌 2400 多人,俘敌约 3000 人,缴枪 2000 支以上,这是中央红军“长跑”以来最大的一次胜仗,不仅开创了黔北的新局面, 为创建云贵川新苏区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使红军指战员恢复了信心。

蒋介石接到遵义战报大发脾气,给薛岳发电报,说遵义之败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下令说:“今后在前线作战,不论是追是堵,是攻是防,如不与阵地、城池共存,未奉命即逃避者,一律治以失守纵敌之罪。” 他意犹未尽,3 月 2 日即带上宋美龄、陈诚等人,飞在重庆,亲自指挥对中央红军的围追堵截。

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已向东转进,其目的仍在乌江东岸,图与肖、贺合股”,于是制定了封锁乌江的计划,令各部在乌江沿岸分段“严密守备, 坚固防堵”,以阻挡中央红军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以达歼灭中央红军于乌江以西的巴黔大道地区的目的。5 日,蒋介石发现中央红军西移后,又改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实行南北夹击,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狭小地区。

为了对付蒋介石的围攻,毛泽东决定以红九军团在桐梓、遵义地区吸引川敌向东,集中红军主力由遵义地区西进白腊坎、长干由(今长冈),寻歼敌第二纵队。中央红军在遵义以西的活动,使蒋介石产生了错觉,认为贵州西北地区地瘠民贫,大军行动不仅米粮困难,柴草也不易得,红军徘徊于此绝地,乃系大方针未定的表现。遂命令各路敌军向遵义地区开进,要不顾一切地找红军决战,鼓励部下“残匪西窜是我军围歼唯一良机,如再不能剿灭, 则再无革命军人之资格”。

3 月 14 日,中央红军侦察敌人第二纵队 3 个师已到鲁班场、三元洞地带,

其主力在鲁班场;第一纵队 2 个师 15 日有到枫香坝的可能;第四纵队可能固

守岩孔、泮水、新场地域。据此,中央红军前敌指挥部决定于 15 日集中主力对鲁班场敌第二纵队发起进攻,以粉碎敌人新的围攻,转变整个局势。

15 日拂晓,红军向敌第五师阵地发起正面进攻,遭到猛烈反击。10 时许,

红军向敌 3 个师的阵地全面进攻,均被敌重机枪的猛烈火力所压制,屡攻不

克。双方激战到下午 1 时,敌人出动飞机,在敌步兵白色标志的指引下,向红军阵地狂轰滥炸,猛烈扫射,压得红军抬不起头,伤亡不断增加。后来, 红军战士也脱下白衬衣摇晃,弄得敌机难以分辨,只好飞走。

是日黄昏,红三军团向敌阵地猛攻,敌依靠险要地势顽抗。红军以密集队形向敌实施连续突击,与敌反复争夺。战到天黑,因敌占据有利地势,加上红军前进方向遍布密林,部队运动受阻,只得停止攻击,与敌对峙。傍晚7 时许,三元洞之敌向红军右侧迂回,黔军 2 个团由岩孔尾追红三军团的红十团、红十三团到鲁班场东南永安寺附近。毛泽东为避免红军受敌夹击,下令撤出战斗。

毛泽东并不向蒋介石示弱。他见调动敌人重兵于遵义,其他地区防御已呈薄弱环节的目的已达,遂决定指挥红军跳出蒋介石的包围圈。3 月 16 日,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次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红军三渡赤水,重新进入川南,毛泽东的目的是要给敌人造成错觉,从而更大规模地调动敌人。

蒋介石果然上当。他判断中央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命令各路部队再向川南进击,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古蔺、叙永地区。蒋介石扬言: “剿匪成功,在此一举”。若再不消灭红军,“何颜再立于斯世”。

3 月 18 日,蒋介石发布在叙永、赤水河镇以东及沿赤水河以西地区“聚歼”中央红军的命令。其部署是:第四纵队负责赤水河各渡口的防堵,各渡河点要星夜赶筑据点碉堡工事,并于两碉间构筑子碉,连点成线;川军一部

在江门、叙永、赤水河镇线上,切实筑碉防守;第三纵队向毕节以北集结, 与川军取得联络,严密联防;第二纵队和第一纵队北移到鄢家渡、瓢儿井间, 摸清中央红军动向后,再定行止;川军另一部向古蔺方向尾追。

就在蒋介石部署“聚歼”中央红军的紧急关头,毛泽东已及时察觉了尾追中央红军之川敌将配合叙永、古蔺之川敌和毕节、赤水河镇之滇敌对红军再进行截击,此时红军再“西进”,必“不利”,遂于 20 日下午 5 时当机立

断,决定中央红军“出敌不备,折而东向”,限定部队 21 日夜由二郎滩到林滩地段渡过赤水河,在东岸寻求机动。

遵照毛泽东的部署,中央红军于 21 日晚迅速而有秩序地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向南急进,直逼乌江。与此同时,红九军团受毛泽东之令,又在马鬃岭西北大路上摆露天标语,路两侧放烟火扮炊烟,伪装主力正在此地区活动,并向北出击。毛泽东还命令主力红军在南进途中,一闻飞机声,立即向后佯装北进,待敌机走后再转身南下。就这样, 在蒋介石毫无觉察的情况下,中央红军主力已于 30 日到达了乌江边。

乌江一带此时正连日阴雨绵绵,乌云密布,敌机无法临空侦察,因而不知红军去向,更料不到中央红军会如此神速地抵达乌江。当时乌江南岸只有敌军一个营防守,红军先头部队乘夜暗,在风雨呼啸的掩护下,出敌不意地渡过了乌江。红三军团奉命由安底经长坝转天林寺到后山至对门寨地段架设浮桥。

3 月 31 日,红三军团分由江口、大塘河、梯子崖三处浮桥渡江,于下午

2 时全部到达南岸。接着,经牛场转到黄岗、凤凰寺、苦草坪地区待命。此时,中央红军除红九军团继续伪装主力在乌江北岸迷惑敌人外,其余

部队都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把几十万敌军甩在了乌江以北。从此,红军转危为安,蒋介石纵有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也在毛泽东高超的军事艺术方面不可能有所作为了。

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刚刚由遵义会议而重新掌握红军的军事指挥大权后,指挥红军摆脱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四面夹击的危境的一次大胜仗,显示了其高超的军事艺术。在敌强我弱的险恶情势下,毛泽东灵活地掌握敌情变化,巧妙地制造烟幕、隐藏动向,指挥中央红军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避实就虚,创造和抓住战机,这种“出奇制胜”的谋略一再打乱蒋介石的部署,使敌人防不胜防,终于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央红军在川滇黔边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是中央红军也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的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是毛泽东平生军事谋略的一“得意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