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寇闪电战直取莫斯科 苏军大协同击溃侵略军

1939 年,人类历史进入了灾难性的一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为了称霸世界,挑起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 年 9 月 1 日,希特勒进攻波兰,仅 27 天就占领了波兰。接着,它又相继征服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南斯拉夫、希腊和克里特岛, 并迫使英国撤出西欧大陆。在 9 个多月的时间里,西欧的广大领土己处在德寇法西斯铁蹄的践踏之下。希特勒得意洋洋,不可一世。为了最终称霸欧洲和世界,他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把侵略的魔爪转向了东方即社会主义的苏联。“闪电战”是希特勒惯用的手法,他提出要“像漆黑的夜里突然闪电一样地去打击敌人”的理论,并把闪电战术首先应用于波兰,使波兰很快亡国。1941 年,希特勒再次用闪电战进攻苏联,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1941 年上半年,纳粹德国利用本国及其所占领的欧洲等国的经济资源和

人力资源,建立起了潜力巨大的军事机器,其武装力量的总兵力已高达 730 万入以上。此时的德国军队,不仅具备了两年的现代战争的经验,而且军事部署亦呈扩张性的全面展开。

在当时,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家和军事评论家,都没有想到希特勒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向苏联这样的欧洲大国发动进攻。但是,法西斯这种战争狂人的思维就是与正常的人不同,正当人们密切注视着德国的一举一动之际,德国军方已经完成了对苏战争的“巴巴罗萨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在对苏战争初期,一举歼灭驻守在苏联西部地区的苏军主力,随后向苏联腹地迅速推进,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阿斯特拉罕一线,妄图在战争初期便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德军在苏联边境部署了 190 个师,550 万兵力,4300 辆坦克,47200 门火炮。迫击炮,4980 架作战飞机。 1941 年 6 月 22 日凌晨 3 时 30 分,希特勒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以 190

个师的兵力,配备大量坦克。装甲车和飞机,在从巴伦支海到黑海的长达 3000 公里的苏联国境线上,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6 月 22 日这一天是星期天,苏军未作任何准备,在德军强劲武器及兵力

的突然袭击下,遭受到重大损失。当天就有 66 个飞机场和 1200 架飞机被德机炸毁;苏军的通讯系统被破坏,以致使各部队之间失掉联系,无法进行正常指挥,部队陷于混乱状态。德军就在这天入侵苏联境内 25—50 公里。德国法西斯军队凭借暂时的军事优势,按照“巴巴罗萨计划”,兵分三路向苏联腹地推进:“北方”配置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由德军元帅冯·李教指挥,进攻目标是列宁格勒;“南方”配置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由德军元帅龙德施泰特指挥,进攻目标是基辅;“中央”配置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由德军元帅冯·包克指挥,进攻目标是苏联首都莫斯科。

为了保卫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党的领导下,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6 月 23 日,苏联统帅部大本营成立。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给前方各州党组织和苏维埃组织下达指示,号召苏联人民以全部人力和物为粉碎德国法西斯侵略者。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向苏联人民阐述卫国战争的正义性,规定了苏联在战争期间的军事和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号召人民全面支援作战军队⋯⋯

尽管苏联迅速掀起了反抗侵略者的卫国战争,但在战争初期,由于防御

措施薄弱,仍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德军在不到 3 个星期的时间里,就在北

方推进了 500 公里,南方推进了 350 公里,中央推进了 600 公里。

莫斯科是苏维埃政权的首都和心脏,在政治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否占领莫斯科,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希特勒把夺取莫斯科当作是战争的最后胜利。他制定了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进攻计划,集中近 75 个师的兵力,共计

180 万兵员,另有坦克 1700 辆。火炮和迫击炮 1.4 万余门、飞机 1390 架, 向莫斯科猛扑而来。

当时苏联的处境异常困难,许多企业不得不向东部地区疏散,这就使得苏联的军事经济还不能完全满足作战部队对武器和技术兵器的需要,军队力量遭到严重的削弱。至 9 月底,苏联已先后失去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和基辅等重要城市,列宁格勒也被封锁。10 月上旬,德军在占领卡卢加。加里宁和克林等城镇后,迅速向莫斯科进逼。

对莫斯科保卫战,苏军最高统帅部作了大规模的准备工作,组建了由朱可夫大将负责的西部方面军,由布琼尼元帅负责的预备队方面军和由叶廖缅科上将负责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共有 95 个师、125 万人,坦克 990 辆,火炮

和迫击炮 7600 门、飞机 677 架。相比之下,德军对苏军占有明显的优势:人员多 40%,火炮和迫击炮多 80%,坦克多 70%,作战飞机多一倍。德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也占优势,因为当时苏军的坦克和飞机有一半以上是旧式的。莫斯科保卫战就在苏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拉开了序幕。

在这严重的关头,斯大林打电话给西部方面军司令朱可夫,以严肃。深重的口气问道:“您对我们保卫莫斯科有把握吗?我是在沉重地问您,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诚实地回答我。”朱可夫肯定地回答说:“莫斯科,没问题,能保住!”

朱可夫的保证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人民的支持。首都人民豪迈地说,我们要在红场为列宁而战斗,决不让纳粹的血手玷污列宁的陵墓。为了保卫莫斯科,10 多万莫斯科公民踊跃加入苏军与敌作战。至 1941 年 12 月,

这批公民共编成 16 个民兵师,同时还有 50 多万人参与修筑莫斯科市周围的防御工事。他们在祖国的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不畏流血牺牲,在这场震惊世界的大会战中,积极配合苏军对侵略者予以严惩。

9 月 30 日,希特勒下令德军对莫斯科发动第一次总攻击。虽然苏军在首都的外围防线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具有明显军事优势的德军还是一举突破了苏军的一线防御。被迫后撤的苏军又立即在莫斯科以西 80 公里地区组织了新的防线。

希特勒被这一次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下令德军必须在 10 月 12 日前

攻下莫斯科。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甚至已指示德国各报纸要在 10 月 12 日这天留下报纸头版地方,以便“刊登特别重要消息”。但是,由于在人民支持下的苏军顽强抵抗,到 10 月 12 日,莫斯科仍然在苏联人民手中。希特勒吹了大牛!

不过,莫斯科的形势未见好转,德寇从西、北、南三面包围了莫斯科; 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交使节撤退到距莫斯科 800 公里的古比雪夫。然而,联共(布)中央主要领导人没有撤退,斯大林没有撤退,他在亲自指挥莫斯科保卫战。10 月 19 日,国防委员会宣布了莫斯科戒严令,号召首都人民配合红军,誓死保卫莫斯科。莫斯科人民积极参军参战,仅修筑防御工事就动员了 45 万居民,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全国人民都支援莫斯科保卫战,

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从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到莫斯科。莫斯科军民奋力拼杀, 德军的攻势全线受阻。而希特勒却还在吹牛。说他要在 11 月 7 日在莫斯科红场检阅部队。

11 月 6 日,战斗在莫斯科郊区激烈地进行。这一天,莫斯科人民照例开

会庆祝十月革命 24 周年,在马雅科夫斯基地铁车站上举行了隆重的莫斯科市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大会。斯大林在会上作了报告,他总结了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成果,指出了今后粉碎敌人的任务。他满怀信心地指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第二天即 11 月 7 日,在几十公里以外,苏德双方军队正进行着殊死的战斗,就在德军密集的火力攻势下,斯大林在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数十万红军和民兵列队通过红场接受斯大林的检阅,然后直接奔赴前线,投入保卫莫斯科的战斗。斯大林在阅兵式上发表了演说,他坚定地指出,德国法西斯军队必然灭亡,他号召苏联军民奔赴前线英勇杀敌。这次阅兵是一大壮举,大大鼓舞了苏联人民反法西斯的信心。

苏军战士以非凡的英雄气概,在各条通往莫斯科的要冲上与敌人搏斗。潘菲洛夫将军近卫师的 28 名战士,在政治指导员克契科夫的领导下,坚守重

要防线,奋战 4 个多小时,连续击退了敌人 50 辆重型坦克的多次进攻。这些战士在力量悬殊的战斗中,几乎全部牺牲。身负重伤的克契科夫,带了一束手榴弹冲向德军坦克,与敌人同归于尽。近卫军战士的英勇行为,为增援部队的到来争取了时间。

与德寇作战的不仅有主力苏军,还有莫斯科地区的游击队。莫斯科一位10 年级的女中学生卓娅,参加了保卫莫斯科的游击战。她在一个漆黑寒冷的夜晚执行任务时,不幸被德国兵抓住。在敌人骇人听闻的毒刑拷打下,姑娘毫不屈服。当绞索套在她的脖子上时,她仍然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号召被敌人赶到刑场来的农民群众起来消灭法西斯,并高呼:“斯大林和我们在一起!斯大林一定要来的!”英勇的姑娘为保卫莫斯科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无数的莫斯科军民像近卫军战士和卓娅那样,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构筑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使德军的第一次总攻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德军在第一次攻击受挫后,不甘心失败,重新调整部署,增加部队,从11 月 15 日开始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进攻,仅在苏联西部方面军的正面就

集中了 51 个师。德军把主力编为两个突击集团,企图在苏军西部方面军的两翼作深远的迂回突击,以求合围苏军主力于莫斯科以西地区。苏军对德军的进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他们提出了保卫首都莫斯科的口号:“俄罗斯虽大, 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

11 月 27 日,德军第 258 师的少数部队已进至距莫斯科仅 24 公里的地方。

12 月 2 日,德军的一个侦察营一度突入莫斯科近郊的希姆基,并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莫斯科已处在德军大炮的射程之内。然而德军已用尽了最后的力量,中央集团军司令包克把他的预备队的最后一个营也投了进去。包克在打给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的电话中说,德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苏军一面顶住德军的猖狂进攻,一面发动反冲锋,大量地杀伤德军; 工人们从工厂涌出来,用他们的生产工具和德军拼搏。尽管包克已经拼了老命,但德军依然被苏联军民一次次打了回去。德军在连续不断的两个多月的进攻作战中,兵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战场形势开始朝着有利于苏军的方面转变。

莫斯科的严冬到了,阴雨连绵,风雪交加,道路泥泞。恶劣的天气大大加剧了德军的困境。靠闪电战起家的希特勒,原指望在一个半月内打败苏联, 根本没有越冬的准备。由于严冬,德军的交通线完全埋没在冰雪之中,汽车和火车,不能行驶;部队的补给断绝;坦克和装甲车要加温几个钟头以后才能发动,因为润滑油都冻结了;飞机不能起飞,因为瞄准器的镜头被冻坏了, 不能使用;德军缺乏过冬棉衣,只得把妇女的花衣服也穿在身上御寒,可仍然无法抵御严寒。

而此时,尽管天寒地冻,积雪很深,士气高昂的苏军却从 12 月 5 日开始了反攻。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德军全线转入防御。苏军进行不停顿的追击,德军丢盔弃甲,狼狈溃逃。到 1942 年 4 月 20 日,德军被赶离莫斯科 150—300 公里。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将包括中央集团军总司令包克、煊赫一时的坦克司令霍普纳、号称“现代装甲之父”的古德里安以及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在内的德军高级将领都撤了职,但仍无法挽回可耻的失败。

在莫斯科会战中,横冲直撞的德国法西斯军队遭到了第一次惨败,苏军共击溃德军 70 个师,消灭德军 50 万人,其中击毙 30 余万人,击毁和缴获坦

克 1300 辆、火炮 2500 门、汽车 1.5 万辆、飞机 1392 架及其他许多技术装备。从而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夺得了战略主动权。

苏联人民在胜利地完成了保卫莫斯科的任务的同时,也彻底粉碎了希特勒的闪电战及其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莫斯科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一战役的胜利使希特勒从他力量的顶峰开始走向下坡路,战略主动权逐渐转到苏军手中。苏军的胜利, 关键在于人民的支持和苏军最高统帅部在整个战役期间,根据战役进展情况和德军的部署而及时地。不断地调整苏军的部署。当察明德军的战略意图和主要突击方向后,立即把战斗力较强的西部方面军作为第一梯队,占领第一防御地带,在德军进攻莫斯科的主要突击方向上预先构筑了大量和比较坚固的防御工事,构成德军前进的巨大障碍,针对德军以坦克装甲集团实施深远突破的战术,采取纵深多梯次配置,运用各种方法阻止和消灭德军坦克,苏军新组建的战略预备队,加强了西部战线的防御,给德军以意想不到的痛击。苏军还非常注意各军兵种的密切协同作战,炮兵、坦克兵、滑雪部队、骑兵、空降兵、游击队,使敌人防不胜防。迅速组织的后勤保障和军工生产保证了前线部队的需要。正因为有这些谋略,莫斯科会战才取得了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