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寸土必争” 刘伯承“围城打援”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经 8 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长期遭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处于极大的欢乐中,人们欢天喜地地迎接和平,庆祝胜利。可是,人民厌倦战争、希望和平民主的愿望,很快被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进攻的隆隆炮声震得破灭了。为了和平,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亲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谈判。毛泽东的壮举, 已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诚意;无疑是给以和谈为烟幕,积极备战和抢夺地盘的蒋介石将了一军。蒋介石并不打算谈判,毛泽东亲到重庆实大出预料,蒋介石只得一面对谈判一再拖延和阻碍,一面调动 36 个军、73 个师,向解放区大举进兵,企图尽快控制华北和华东的战略要地,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并抢占东北,以强大的军事压力,逼迫中共在谈判中屈服。

还在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对于蒋介石要发动内战的阴谋,就有充分的估计。1945 年 8 月 13 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就指出:“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8 月 26 日,毛泽东动身去重庆的前两天,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通知中又指出:“有来犯者,只要好打,我党必定站在自卫立场上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不要轻易打,打则必胜),绝对不要被反动派的气势汹汹所吓倒。”

历史的发展果如毛泽东的预料。蒋介石在抗战胜利之时,一面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一面密令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向晋东南解放区大举进犯。1945 年 8 月 16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阎锡山部十九

军军长史泽波即率 1.7 万余人,由临汾县的东张镇出发,分两翼向晋东南的上党地区进犯。8 月 21 日,侵占长子;23 日,侵入屯留、长治;25 日,侵入壶关、潞城、襄垣。

敌占上党,用意十分险恋。从整个战局看,蒋介石令第一战区胡宗南发兵渡黄河北上,迅速打通同蒲路,与阎锡山南北接通,然后沿正太路,进驻平、津,占领华北,令十一战区孙连仲以 3 个军集中郑州,准备沿平汉线北

进;令第十战区李品仙以 3 个军向徐州前进,准备沿津浦路北进。他们企图夺取东北,掠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并以此迫使我党在即将举行的重庆谈判中作更大的让步。从局部看,阎锡山妄想以一把刀子插入上党,分割太行、太岳根据地,然后把共产党军队的主力逼到山区消灭。

国民党军进占上党后,蒋介石是得意的。当重庆谈判陷于僵局时,蒋介石亲自出马,向毛泽东施加压力,他对周恩来说:“盼告诉润之(即毛泽东),要和,就照这个条件和。不然就请他回延安带兵来打好了。”蒋介石自恃军力雄厚,有 807 万大军,未把共产党领导的 100 多万军队放在眼里。

毛泽东可不是软骨头,一生喜欢迎接挑战,一生不怕威胁,他在第二天见到蒋介石时,当面答复了蒋介石的挑衅,他说:“现在打,你是力量强大些。但是这没什么关系!我可以用对付日本人的办法来对付你,你占点、线, 我占面,你占领城市,我占领乡村,以乡村包围城市,你看如何?”

为了坚决打击国民党的内战阴谋,支持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的晋冀鲁豫军区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进行上党战役。当时,共产党军队的一些高级将领担心上党战役是否会影响在重庆的毛泽东等人的安全,邓小平十分有把握地告诉他们:“我们上党战役打得

越好,歼灭敌人越彻底,毛主席、周副主席在重庆就越安全,我党在谈判桌上就越有力量。”

战前,刘伯承认真研究了此次战役的特点,精心起草了《上党战役中的几个战术问题》的指示,发往各部队。当时,初次集中的太行、太岳、冀南3 个军分区的主力虽多数是老部队,但过去都是作为骨干团分散到各军分区

作战的,编制不充实,装备较差,整个参战部队只有 6 门山炮,新战士多使用大刀长矛;而阎锡山所投入的史泽波军是主力部队,装备齐全,长于防御, 且据守着日军多年修筑的坚固工事。因此,刘伯承在指示中指出:消灭这部敌人,将是一个艰苦的战役任务,主要是进行许多城市的战斗,也要进行野外战斗(运动战),他详细地写出了“城市战斗的战术指导”和“野战(运动战)的战术指导”,并告之各级指挥员应切合任务、敌情、地形,实行战斗指挥。

刘伯承整个作战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围城打援”。他计划以一部兵力逐个夺取长治周围的各城,以主力配置在长治之敌可能出援的地区,准备打敌援兵;然后再攻取长治,并准备在攻取长治时打击可能从太原来援的敌人。 1945 年 9 月 7 日,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下达了发动上党战役的作

战命令。随后,立即在潞城地区的黄碾庄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刘伯承、邓小平在会上相继作了重要指示和部署,确定上党战役在战术上要有新的转变,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战到正规战的运动战、攻坚战⋯⋯。决定了第一步先夺取长治外围地区,诱敌主力由长治出援,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敌,再攻打长治的战役总方针。具体部署是:以太行集团先攻占屯留,再以太岳集团攻占长子,以冀南集团攻占潞城、壶关。三大集团实施攻城作战时,各以主力配置、集结于机动位置,随时准备合歼长治出援之敌;以地方兵团、游击队、民兵配合主力集团围困各城。

  1. 月 10 日凌晨 2 时,上党战役打响了。太行部队以主力攻打屯留,另有两个团攻打壶关;太岳部队以主力攻打长子;冀南部队攻打潞城。在刘、邓军队攻打长治周围各县期间,长治守敌于 9 月 11 日、12 日连续两次出动 6000 余人试图向屯留增援,都因害怕被歼,伸出一下马上缩了回去。

太岳部队攻打长子城。三八六旅领导刘忠与张祖谅决定,以独立团为佯攻兵力钳制东门守敌;以七七二团攻打北关,尔后伺机占领城楼;集中二十团、三十八团作为攻城主力,从长子西关攻击突破。9 月 13 日,担任佯攻的独立团和攻打北门的七七二团首先发起战斗。在刘、邓军队的连续强袭攻击下,敌人支撑不住,于当日下午溃逃城内。太岳部队立即围住长子,并开始各种攻城的准备,在旅工兵分队的配合下,抵进爆破的坑道作业推至城墙之下,各种登城器材也准备完毕。

一切准备就绪后,9 月 18 日晚 7 时许,在 10 来分钟的炮火准备后,总攻击开始了。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地开始哆嗦、颤抖,长子西门城楼在一阵猛烈的摇晃中似乎立即要坍塌下来似的,一个巨大的缺口出现在城墙上。敌人还来不及收住猛烈爆炸后的惊魂,攻城的火力急袭又开始了,山炮、迫击炮、小炮、轻重机枪组成的一道密网似的火力压向敌人。扛着云梯的战士们飞快跃出掩体,踏着战友们已经架好在外壕沟上的木板,不顾在身边爆炸的敌人的炮弹弹片飞旋、刺鼻的硝烟,将云梯架好在城垛上。随着嘹亮的冲锋号,二十团、三十八团的战士们从掩体群跃而出,争先恐后地踏上炸开的缺口,猛攻城楼。敌人遭两面夹击,顷刻间就溃不成军,举手投降了。

又经过一番巷战,阎军挺进二纵队司令部被攻占。到翌日 2 时许,全歼长子

城守敌,共计毙伤敌军 300 余人,生俘敌二纵队司令白映瞻以下官兵 1500 余人。

与此同时,太行、冀南部队也先后攻下了屯留、壶关、潞城、襄垣。9 月 20 日,三路大军齐集长治城下,合围长治之敌。

长治守敌阎部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带领本部 1.1 万余人据守长治,妄国凭借高壁深壕的地形及日寇盘踞时所经营的一套坚固工事体系困守此城。合围部队猛攻长治并夺取北关后,史泽波恐慌万状,昼夜急电阎锡山告援。阎锡山当然不甘心丢掉上党地区,遂派其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二十三、八十三两个军外加炮兵两个团共 2 万余人,星驰长治增援。

刘伯承、邓小平围长治的目的就是吸引敌军来援,以便歼灭援军。得知敌人援军出动,立即变攻城为打援,下令以一部兵力继续围困长治,主力分两路隐蔽北进,歼灭来援之敌。

阎军援兵沿白晋公路长驱南下。9 月 30 日行至虒亭镇,忽然离开公路, 跨过漳河,沿虒亭至屯留的南大路向南挺进。刘伯承、邓小平立即令北进部队挺进于虒屯公路两侧,准备钳击敌援军,而以十七师和独立支队尾击援敌。10 月 2 日,刘邓军主力预期与敌援军遭遇于屯留西北之王家渠、白龙坡至井道上之线,刘、邓军当即从正面诱敌继续前进,并展开两翼迂回,同时尾敌前进部队向南展开攻击,将敌人合围于老爷岭、磨盘脑地区。

  1. 月 4 日,刘伯承以陈锡联率太行主力一部向老爷岭以东迂回,攻击并切断敌四十七师与彭毓斌所率主力之间的联系;以陈赓率太岳主力一部,在冀南军分区主力一部的阻援配合下,乘敌四十七师立足未稳,抢先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敌四十七师在伤亡过半的惨状下,只得放弃阵地北窜逃跑。

四十七师的溃败使彭毓斌胆战心惊,他一面指挥各残部与继续攻击的刘、邓军作战,同时打起撤退逃跑的主意。尽管阎锡山又增派了一个军外加一个团的兵力来援,也不能动摇彭毓斌放弃增援长治而北逃的决心。彭毓斌打仗虽然不行,但与国民党其他高级将领一样,对于如何逃跑还是颇有研究的,这次也煞费了一番苦心。他命令一小部敌军坚守阵地,在抵抗我军进攻的同时,向南佯动,企图给我军造成他要继续南进增援长治的错觉,从而掩护他率主力逃遁。敌军的这些花招很快就被刘、邓军识破,陈赓急令总攻的太岳部队由进攻转为追击,同时将敌情变化飞报刘、邓。

刘伯承立即改变部署,令太行、冀南参战主力迅速加入追击。三个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在陈赓、陈锡联、陈再道这“三陈”的指挥下,沿白晋公路对敌两翼实施平行追击。10 月 6 日,三路大军将逃敌包围在襄垣以西的虒亭附近。成了瓮中之鳖的逃敌虽然还能做点无济于事的零星抵抗,但经我各部队一发冲击,遂溃不成军,除了腿长的还在四散逃跑外,余敌皆纷纷缴械投降。敌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亦挤在四窜的逃跑者之中,在自相践踏的骚动里,死于乱军之下。敌 2 万余人的这支增援大军全部被歼,敌副总指挥兼炮兵司令胡三余、四十六师师长郭溶、四十九师师长张宏、六十六师师长李佩膺等人,均被刘、邓军活捉。

在彭毓斌的两个军即将被歼的时候,阎锡山从太原给困守在长治的史泽波发一密电,内称“上党必争,长治必守,援军必到,叛军必灭”,为长治城里的孤敌打气。史泽波一直期待着援兵来解围救命,并且组织“敢死队”, 拼命突围达 17 次之多。刘、邓军打援战斗的胜利结束,使史泽波慌了手脚。

阎锡山听到彭毓斌部被刘、邓军全歼的消息后,一时如五雷轰顶,再想继续派兵增援,明知不过是步彭毓斌的后尘而已。又急又怒之下,只好电令困守长治的史泽波弃城突围。眼巴巴望他派兵去救的史泽波正恨不得早点接到这个命令,遂于 10 月 18 日弃城西逃临汾。

然而,这一切早就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意料之中。当史泽波的逃跑行动刚一开始,立即就受到刘、邓两支精锐部队的追击;围困长治的部队,亦立即按刘伯承的部署,从逃敌的侧后翼实施追击;刚刚结束了围歼彭毓斌部的刘、邓军主力部队,也顾不上恢复连日作战的疲劳,立即掉头南下,发扬刘、邓军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从东北方向钳击逃敌。刘。邓军各部经过昼夜兼程,翻山越岭的长途追击,终于在沁水地区将史泽波部全部歼灭。

10 月 12 日,上党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共歼敌 11 个步兵师,1 个挺进纵

队,共 3.5 万余敌军,缴获无数和生俘阎军史泽波、胡三余等将级军官 27 人。

上党战役打得好,在重庆的蒋介石不得不又回到谈判桌上来。10 月 10 日,《双十协定》签署了,表明重庆谈判毕竟取得了一定成果,蒋介石不得不接受中共的某些意见,承认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这是毛泽东以“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刘伯承、邓小平以军事手段粉碎蒋介石进攻支持重庆谈判的政治、军事均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的结果。

上党战役结束后,毛泽东也从重庆回到延安。他充分肯定了上党战役的胜利,在肯定刘伯承、邓小平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后,毛泽东风趣地谈到了这次刘伯承、邓小平与阎锡山针锋相对的行动:“这一回我们‘对’了‘争’ 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就是说,把他们的十三个师全部消灭。他们进攻的军队共计三万八千人,我们出动了三万一千人,他们的三万八千人就被消灭了三万五千,逃掉两千,散掉一千。这样的仗,还要打下去。”

上党战役是解放战争的第一仗,由于刘伯承等人的正确果敢、机动灵活的指挥,此仗打得干脆漂亮,大获全胜。“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上党战役的胜利,加强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中共对蒋介石发动内战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正确谋略,迫使蒋介石不得不签定《双十协定》。这一战还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战胜国民党军的信心,巩固了解放区的后方,加速了中共军队由游击兵团向适应大规模运动战的正规兵团的转变。刘伯承、邓小平在具体指挥上党战役时,在“围城打援”这个基本谋略的基础上,还运用了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战到运动战、攻坚战,诱敌出援,集中优势兵力,佯攻等等谋略,而所取的战绩也是极其辉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