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登堡教堂前的论纲

1517 年 10 月 31 日,德意志维登堡大教堂门前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他们不是来教堂做弥撤,而是特地来观看教堂门前张贴的“95 条论纲”。它出自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之手。

人们大声朗读着:

第 28 条,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图利心和贪欲心。

⋯⋯

第 82 条,既然教皇修筑教堂是为了解救无数的灵魂,那么,他何不将一切灵魂解脱,使炼狱不留一个人呢?

⋯⋯

第 86 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他自己不拿钱来造教堂,而要花费可怜的老百姓的钱呢?

⋯⋯

第 89 条,既然教皇是为了拯救人们的灵魂,而不是为了金钱,那以前买过赎罪券的人为什么没有得救呢?

每念一条,更多的人们便齐声附和; “写得好呵!”“说到我们心里去了!” “再不要上教皇的当了!” “赶走那个卖赎罪券的骗子!”

原来,教皇借口修缮圣彼得大教堂,又派人到德意志各地出卖赎罪券了。他们说人的灵魂要得到上帝的拯救,必须通过教会的帮助,教皇是上帝的代表,只要买了赎罪券,教皇就可以代表上帝免除他的罪孽。当钱币落入钱柜叮当作响的时候,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对于这些诱人的说教,穷人们虽然也是半信半疑,但总经不住那些巧舌如簧的教士三番五次的劝告,把好不容易挣来的几个钱丢进了钱柜,小心地藏好赎罪券,好使自己的灵魂将来能升入天堂,不再过受苦受难的日子。

其实,卖赎罪券是教会搜刮民膏、聚剑财富、控制人民的一种手段。马丁·路德早就对天主教会的这套赎罪之说产生过怀疑。1505 年,22 岁的他进爱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潜心修道,虔诚地履行各种赎罪活动, 以圣洁闻名,但他一点也不因为苦修可以上天堂而感到快乐。马丁·路德曾到圣城梵蒂冈去了一次,圣城的豪华和高级教士的腐败,让他大为吃惊,同时也感到十分失望,圣洁之地竞是如此恶劣。出卖赎罪券的教士耸人听闻的宣传,每到一地奢华的迎送仪式,更激起他极大的义愤。他曾多次劝阻人们不要购买那骗人的玩艺,买的人反而更多了。于是,马丁·路德写了这篇《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的文章,也就是“95 条论纲”,贴在了维登堡教堂门前。

“95 条论纲”列数了教会的种种弊端,揭露了教皇的剥削。马丁·路德认为,出卖赎罪券,亵渎神明,危害人民道德。人的得救不在于参加不参加宗教仪式,向不向教会捐献,而决定于对上帝的信仰。教皇没有任何权利免除对任何人的惩罚。真理的根据,不是教会或者教皇的意见,而是《圣经》。这就是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宗教理论,它否定对教皇的信崇,否定教会对社会的最高统治权。

“95 条论纲”贴出后,一个月内,就传遍了德国和整个欧洲,引起巨大的震动。它激发了德意志人民对教会神权统治的怨愤,成为反封建教会的政治纲领。马丁·路德也是个教士,也只是要求改革教会,并没有想到要同罗马教皇决裂。但是,社会各个阶层的支持,促使他一步步走上与教廷决裂的道路。

对赎罪券的攻击和斥责,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廷的财政收入,也威胁到罗马教皇在西欧至高无上的统治权。教皇决不会善罢甘休。起初,教皇用红衣主教的神职为诱耳,要求马丁·路德撤回“95 条论纲”,被路德拒绝了。教皇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教廷驻德意志的特使红衣主教卡叶坦召见路德,

蛮横地强令路德放弃他的宗教观点,路德引据圣经,力持己见。卡叶坦哑口无言,败兴而归。当时,天主教著名的神学家约翰·艾克,自以为可以战胜路德,让路德改变观点,便邀请路德在莱比锡进行一场公开辩论。

1519 年 6 月 27 日,路德在维登堡大学校长巴宁公爵和 200 多名学生的保护下,来到莱比锡。路德手捧《圣经》,身穿黑色修士袍,目光透露出坚定的神情。他声音低沉,但震撼人心:

“教皇不是上帝的代表,教皇和宗教会议作出的决定并非没有错误。当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宣布捷克的胡同为异端就是错误的!”

“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符其实的皇权!” “即使没有圣礼,信仰也能救人!”

听众被他的言论惊呆了,约翰·艾克半晌说不出话来。莱比锡的公开辩论,又一次宣传了路德的宗教思想,像火花落入火药桶一样,立即在德国引起了改革天主教会的巨大反响。

教皇无计可施,可得勒令路德在 60 天内悔过,否则开除教职。作为修士, 这是很严重的惩罚,路德坚定地说:

“我坚持自己的观点,决无反悔!”

1520 年 12 月 10 日,正是 60 天期满之日。维登堡大学的学生以及市民不约而同地来看望路德。在人们庄严的赞美诗歌声中,路德拿起教皇的诏书, 缓缓地走到壁炉前,对着十字架默默祷告,然后把诏书丢入火中。接着,又把教皇的圣典、教令等一一丢在火中。火光映红了路德的脸庞。

1521 年 1 月 3 日,教皇利奥十世宣布破门令,开除路德的教籍。

“95 条论纲”就像那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了封建教会统治下的沉沉夜空。它对赎罪券的抨击,对罗马教会的指责,对教皇最高权威的否定,激发了人们对教会神权统治的愤慨,顺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改革教会,改革社会愿望。一时,路德成为了德意志民族的代言人。

1546 年 2 月,马丁·路德逝于他的出生地,艾斯勒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