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永恒的微笑

1476 年,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安德烈·佛洛基阿受命制作画卷《基督受洗》。佛洛基阿让在他画坊求学的一个年青人作助手。这个年青人在画面的右下角画了一个侧面天使。面中人正喜悦地注视耶稣受洗,神态活泼生动,连衣服的褶襞都清晰可辨。这一充满人性的崭新艺术形象,顿使佛洛基阿的作品相形见绌。这个年青人,就是达·芬奇,后来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1452 年 4 月,达·芬奇生于佛罗伦敦一个中产阶级之家。他从小就爱好绘画。14 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佛洛基阿的画坊学画。那时候,佛罗伦萨的

工商业已经发展起来,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要求现实生活的幸福、自由。佛洛基阿的画坊是佛罗伦萨主要的艺术中心,在那里,提倡研究数学、解剖等科学知识。达·芬奇苦学 10 年,在艺术和科学知识方面得到极大的锻炼,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达·芬奇和以前的画家不同,他将绘画艺术和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为了提炼绘画艺术的法则,他研究了解剖学、光学、力学;为了掌握绘画的色彩调配,他亲自到药剂师的实验室观察学习;为了了解人体的构造,他不顾教会的禁令,解剖了 30 多具尸体。

欧洲的封建社会是最黑暗的时期。教会控制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连绘画也受着宗教教条的限制。绘画的题材,多半来自《圣经》,画面阴暗晦涩,人物呆板冰冷,圣母让人望而生畏,连孩提时代的耶稣也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达·芬奇突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他是用世俗生活的思想感情处理宗教题材的。他笔下的圣母,慈祥、幸福,孩提时的耶稣,天真无邪, 充满生命力。他给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绘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被犹大出卖时,已经知道了真情,他对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人要出卖我了!”话音刚落,在场人为之震惊。达·芬奇根据这段记载,通过细致的表情动作,生动地再现了这个复杂的场面。画面中,耶稣镇静地坐着,门徒的神情,有的疑惑,有的愤怒, 有的惊讶,有的似乎在表白自己的诚实。只有犹大惊慌失措,惊惧地注视着耶稣。那卑怯的神态使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叛徒的真实面目。相形之下,耶稣更显得肃穆庄严。为了创造犹大的形象,达·芬奇每天都到无赖汉群集的场所,体验生活,仔细观察。就这样,达·芬奇用自己智慧的画笔,无情地申诉了叛徒的可耻,颂扬了真理和正义。

《蒙娜丽莎》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肖像画。这幅画摒弃了传统的宗教题材,直接表现活生生的人,揭开了近代艺术新纪元的序幕。

主人翁是佛罗伦萨一位富商的妻子。达·芬奇为了作这幅画,先研究了她的心理,勾画素描,作数学计算,然后再动笔。为了使这位妇人能长时间地保持欢愉的神态,达·芬奇特地请艺人来弹奏竖琴、唱歌,甚至雇小丑逗她发笑。蒙娜丽莎年青美貌,尤其是她那刚可察觉的微笑,包含着无穷无尽的意义,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蒙娜丽莎》实际上也是达·芬奇思想和性格的自我表现。他十分爱惜这幅画,一直珍藏在身边。现在,这幅画收藏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几百年来,那永恒的微笑不知使多少人流连忘返。

1519 年 5 月 2 日,达·芬奇在法国病逝,终年 67 岁。死后被安葬在安布瓦斯法兰西斯一世行宫的教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