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陆地与海底面貌

地球表面高低相差悬殊,形态变化多端。

陆地上的最高点达海拔 8848.13m,这就是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的现测高度;而西南亚约旦河谷尽头的死海海面为负 392m,这是陆地的最低点。陆地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等类型。它们以不同的规模在各大陆上交互分布,共同构成陆地表面崎岖不平的外貌。

山地所占面积并不大。陆地上有两条巨大的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带, 沿太平洋两岸作南北向分布。它包括纵贯北美和南美大陆西部的科迪勒拉- 安第斯山系,亚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沿岸及东亚岛弧上的山脉。另一条高山带略成东西向,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北缘。它的西部是由阿尔卑斯山脉及其分支(比利牛斯山脉、亚平宁山脉、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巴尔干山脉等)组成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北缘的阿特拉斯山脉。进入亚洲后,自安纳托利亚高原南北两侧的山脉与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连为一体,又经中南半岛西部山地,一直延续到巽他群岛的南列岛弧,与环太平洋带相接。

两大高山带是中生代末以来近期地壳运动(阿尔卑斯运动)的产物,陆地上最高峻、最宏伟的年轻山脉几乎都集中于此。它们也是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地球上约 95%的地震和大多数活火山也分布在这里。古生代加里东和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由于年代已久,历经风化剥蚀,与上述两大高山带相比,山势大为逊色。

陆地上平原面积最广,约 1/4 的地面海拔不足 200m。一般来说,大陆中部是平原。平原的东西两侧多有高山耸列,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带。这个特点,以北美和南美大陆最为显著。大陆中部,从北美的哈得孙湾沿岸平原起,经密西西比平原到南美的奥里诺科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 几乎是连续不断的平原地带。其中亚马孙平原面积广达 560×104km2,在世界各大平原中首屈一指。中部平原以西,延伸着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以东, 在北美是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在南美为巴西高原及其边缘山脉。类似的地形结构在澳大利亚大陆也清晰可见。在亚欧大陆,平原的分布比较复杂,大平原主要展布于东西向高山带以北。从西向东有中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兰平原等。南面,平原多为大河冲积形成,并分布于高原之间,主要有西南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亚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以及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陆地上还广泛分布着大片隆起的高原,它们一般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地壳相对较稳定,高原面起伏不大。非洲大陆的高原,亚欧大陆的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南美大陆的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澳大利亚大陆的西部高原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古老高原。南极大陆与非洲大陆地形相似,也以高原为主,但上覆巨厚的冰盖。陆地上的另一些高原镶嵌在前述年轻山脉之间,地壳活动比较强烈,海拔较高,地面起伏也很大。我国青藏高原就是一块被高山包围的高原,海拔平均在 4000m 以上。类似的还有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以及分布于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中的一些山间高原。

以海平面为基准,陆地平均高度是 875m,而海洋的平均深度却有 3800m。深厚的海水淹盖了海底的面貌,其实,海底的地势起伏并不亚于陆地。根据海底地形特点,可把海底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底等部分。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延伸并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坡度极为平缓,海水很浅,一般仅几百米。各大洋大陆架的宽度差别很大。在大陆为平原的地方, 大陆架一般很宽,可达数百至一千公里,如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两岸和北冰洋的边缘。紧邻的大陆若是高原或山脉,大陆架宽仅数十公里,甚至缺失,如南美大陆西海岸那样。全世界的大陆架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 7.5%左右。

大陆架以下,坡度显著增加,深度也急剧加大,直到 2000—3000m 的深度,这个陡急的斜坡就叫大陆坡。它是大陆架向洋底过渡地带,宽度 20— 100km 不等,总面积和大陆架相仿。大陆坡上往往有深切的峡谷地形,规模可起落数千米,超过陆地上最大的峡谷。大陆架和大陆坡构成一个整体,由于它紧邻大陆,又是大陆的延伸部分,所以叫做大陆边缘。

由此可见,大陆坡的底部才是大陆与大洋的真正分界。正是在这个分界处,地壳由于不同的地质结构而发生巨大的裂缝,出现了一系列狭长的深渊

——海沟,它是洋底最深的地方。这一地带地壳至今仍在强烈活动,地震十分频繁,火山不时爆发。目前大洋中已发现 20 多条海沟,它们大部分在太平

洋,深度一般在 6000m 以上,有的超过 10000m。西太平洋边缘的海沟有 10 条之多,都与岛弧伴生,如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菲律宾海沟、汤加海沟等。其中马里亚纳海沟深达 11022m,为目前大洋已知的最深处。东太平洋边缘的海沟紧靠相当于岛弧的大陆上的山脉,如中美海沟、秘鲁海沟、智利海沟等。

洋底是大洋的主体,占海洋总面积 80%左右。洋底的起伏形态与陆地一样,十分复杂,但其排布呈现一定的规律。在各大洋的中部,都有一条高峻脊岭,它们虽然走向曲折,但彼此相接,全长约 80000km,贯通四大洋,一般统称为大洋中脊。这是陆地上任何一条山脊所不及的。最壮观的是大西洋中脊,宽达 1500—2000km,约占大西洋面积 1/3,相对高度约 1000—3000m, 巍然耸立于洋底之上。它的位置居中, 距东西两岸几乎相等,山脉走向作 S 形,与两岸轮廓一致,“中脊”之名即由此而来。大洋中脊也是火山活动带, 露出海面的火山成为岛屿,太平洋中部就有很多这样的火山岛。

大洋中脊的两侧,便是广阔的大洋盆地,海深一般有 4000—5000m。这里分布有纵横的海岭,林立的海峰,孤立突兀的海台,平缓隆起的海底高原, 它们将整个大洋盆地分割成若干个海盆。海盆底部特别平坦,称为深水平原, 在大洋盆地中分布面积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