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网分布特征

(一)水系结构呈辐射状

亚洲陆地辽阔,许多河源远离海洋,长河众多,湖群散布,主要受地貌结构制约,水系呈不匀称辐射状。亚洲高大山脉多汇聚在帕米尔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它们成为许多河流的源地。亚洲的大分水岭也是由山脉或高原组成的。以荒漠为中心,由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脉、蒙古高原东缘、阿尔泰山脉、哈萨克丘陵、土尔盖高原以及伊朗高原南缘的山脉,围成广大内陆水系,它主要分布在中部亚洲和西南亚(图 4-16)。在内陆水系外围,由朱格朱尔山脉、外兴安岭、雅布洛诺夫山脉、萨彦岭、哈萨克丘陵等围成向北冰洋岸倾斜的北冰洋流域;在大兴安

图 4-16 亚洲水系分布图

  1. 水分水岭;2.沼泽与盐沼;3.大面积沼泽化地区;4a.太平洋流域,4b.北冰洋流域,4c.印度洋流域,4d.地中海流域,4e.内陆流域岭-横断山脉以东,属于太平洋流域;喜马拉

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托罗斯山脉以南,属于印度洋流域。另外,有少数

短河注入黑海和地中海。河网的疏密与降水分布有密切联系,中亚和西南亚气候干燥,降水量小,河网稀疏,有广大的内流区和无流区;东亚和东南亚, 尤其我国南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气候潮湿,降水丰富,河网最密,水量也最丰富。

(二)内流流域广大

亚洲内陆流域面积约为 1367×104km2,包括无流区在内,约占亚洲总面积 30%。在各大洲内陆流域所占本洲面积的比例中,亚洲仅次于澳大利亚, 与非洲大致相近。亚洲内陆流域广大,是受地形和气候影响的结果,同时与第四纪地质史也有密切联系。在地形方面,内陆水系多分布在中亚和西南亚闭塞的山间高原、盆地与低地;在气候上则多位于年降水量小于 300mm 干燥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亚洲面积辽阔,干旱内地距海遥远,也是内陆流域广大的一个原因。内陆水系,一般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河流缺乏支流,或没于沙漠,或注入内陆湖泊。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在西西伯利亚平原与土兰平原之间的土尔盖高原一带,以及在咸海、里海和亚速海之间地带,都有明显表现。第四纪初,由于大冰期影响,鄂毕河和叶尼塞河曾一度南流注入咸海和里海,而过去的咸海和里海也同外海相通;大冰期以后,土尔盖高原一带地势隆起,由古海峡转变成分水岭,致使鄂毕河和叶尼塞河改向北流, 其南流河道,因气候干燥,河水枯竭,成为遗迹。

表 4-4 亚洲主要河流

水系

河名

长度

( km )

流域面积

( 104km2 )

河口年平均流量

( m3/s )

鄂毕河

4070

242.5

12600

北冰洋流域

叶尼塞河

4130

270.7

19600

勒拿河

4320

241.8

16400

黑龙江

4350

184.3

12500

太平洋流域

黄河

长江

5464

6300

752.4

180.85

1500

32400

湄公河

4500

81.0

12000

萨尔温江

3200

32.5

8000

伊洛瓦底河

2150

43.0

13600

恒河

2700

106.0

35000

印度洋流域

印度河

3180

96.0

7000

底格里斯江

1950

37.5

700

幼发拉底河

2750

67.3

3000

阿姆河

2600

46.5

1330

内陆流域

锡尔河

塔里木河

2991

2000

21.9

19.8

430

1540

(上段最大流量)

在咸海与里海间,有一条低河槽名乌士波伊,在里海与亚速海间有一低地马内奇-库马(Manych-Kuma),这都是旧水道遗迹,说明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局部地面有显著抬升,影响河流改道,使中亚地区向干燥的内陆荒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