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豪放的整体气氛

书法作品的整体气氛如何,是章法中一个关键部分,是书法作品成败的至要问题。

毛泽东的书法,从形成书风,到深化升华,到步入巅峰,不论是实用性书法部分,如题字、题词、书信等,写上两个字,四个字,或一个短句,成几句短文,乃至文章草稿;也不论是观赏性书法部分,如赠诗、写诗、抄诗等,雄浑豪放是他书法整体气氛的主线。这条主线,尤其是进入到五十年代未和六十年代,就显得更加清楚。

1915 年手书的《明耻篇》批语,虽然只有十六个字,虽然是学子阶段的书作,但已具有颜体的庄重雄厚之气。线条果敢,对比强烈。

1938 年所书的“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的题词,寄托着中华民族的雄风,满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笔挟必胜的意志。这是作者怀着一种勇敢抗敌的激情,而挥笔写下的,可谓豪气满纸。这样的书作,在当时的所有文人、学者,甚至享誉全国的书法家,是不可能写出来的。这是火热的战场上的产物,经过枪林弹雨的洗礼,是不可能在任何学府、书斋里产生的。

1945 年所书的《沁园春·雪》,是以强劲的线条、独特的结体写成的书法佳作。其奔放雄健之气,贯穿始终,溢于纸背。在当时(以至于在现在) 具有巨大的艺术震动力量。从而向全国宣告:在书法艺术的王国里,正有一颗巨星冉冉升起。

1952 所书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整体气氛,除了生动活泼、意气风发外,一种向上的豪强之气,充满在字里行间。

1958 年所写的“十三陵水库”(图十二)五个大字粗壮有力,气势雄浑。有了这个题字,使十三陵所有的古代匾额,黯然失色,无力掌面。

进入六十年代以后,毛泽东在书法的金字塔上——草书的园地里耕耘, 精品叠出。

1961 年所写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以连绵不断的线条,大小相间的组合,浓枯相生的墨色,茂密错落的布白,顶天立地的行气,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压倒一切的气概。

几乎与此同时的是所书《清平乐·蒋桂战争》和《采桑子·重阳》。

《清平乐·蒋桂战争》,此卷纵横奔放,“龙岩”二字衔天尾地,气势

恢宏,“真忙”二字笔法跳宕,“一片”二字字势伟绝。

《采桑子·重阳》,此卷老笔纷披,苍劲超逸。“天难老”一波三折, 内含劲铁;“分外香”黑白相间,逸气飞扬;“廖廓”意连笔纵,骤雨旋风; “江天万里”顿挫飞动,浩气飘举;一个“霜”字,顶天立地,气吞日月。

大约是 1962 年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气势磅礴,苍茫雄浑。“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西风”二字起首大度潇洒,“风”字留下大片空白,使“西风”冷峻空旷;“霜晨月”笔锋淡扫,沉浸在苍苍茫茫的西风之中。“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气贯天地。“雄关漫道真如铁”, 一个“铁”字,如断崖劲松,盘屈迎风。“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苍龙出海,云涌风从,上凌日月,下掠山河。此卷书法,反映出毛泽东的盖世豪气,在天地混沌、苍苍茫茫、飘飘渺渺、迷迷离离之中,显出无比的厚重雄放之气,令人倾倒。

1964 年 2 月 4 日手书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破)楼兰誓(终)不还。”横空出世,大笔纵横,豪气倾海,雄风万里。

1963 年 2 月 5 日所书《满江红·和郭沫若》,站在地球之外,凌空落笔, 正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何等胸怀,何等气魄,何等境界,何等笔墨!真可以飞出地球,纵横太空。

1965 年 7 月 26 日致于立群的信,真是“凌云健笔意纵横”,随意挥洒, 皆成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