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线条质感

如果把书法艺术当作线条艺术,那当然是失之偏颇的。但,如果说这种说法抓住了线条质感的表现,就抓住了书法,这倒是一语中的的。

毛泽东的书法,是从中国书法深厚传统中走来的,也是从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浪涛中锤炼出来的。从三十年代他的书风开始形成,到六十年代他的书法走向巅峰,铸造了他书法艺术的核心——丰富多彩的线条。

手书李白《将进酒》。

此书法,是写在四尺宣纸的十二开纸上,硬毫施墨,点画飞动,笔法劲健,但粗细差别不大。如“人生得意须尽欢,奠使金尊空对月。”“将进酒, 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须(愿)长醉不愿醒。”“主人何为言少钱,直(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尔)同销万古愁。”线条潇洒,利落,峭健,飞宕, 是一种俊美的质感。

手书李白《忆秦娥》。

书写时间与《将进酒》相仿佛,也是硬毫施墨,但笔画的连带多,跳动少。如“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线条的粗细对比平和,墨色均匀,连绵飞动。因此,此卷的线条,是一种优美的质感。

属于线条优美质感的,还有手书秦观《鹊桥仙》。是书写在红丝栏信笺上的小行草书。“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虽然笔画较重,但每个字的造型特别美,线条的轻重缓急也很合法度,给人爽快、优美的感觉。

手书林逋《梅花》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墨色淡雅,行笔节奏轻快,点画飞动,连绵不断。此卷线条的质感是流畅轻健之美。

手书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篇幅很小,不足一张信笺,但

点画精到,流动连绵。“郁姑(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字体颀长而姿态华美,线条富有流畅轻健之美的质感。

手书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此卷点画连绵不断。“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漏声断,月斜窗纸。”“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乎是字字相连,非常流畅,但线条拉出后,粗细、轻重、转折等,姿态各异,飞而不浮,畅而不滑。“铁骑无声”四个字, 点画由粗变细,细如发丝,又由细变粗,一笔贯下,劲健流畅之态,跃然纸上。线条的质感之强,妙不可言。

手书李白《下江陵》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纯用铁线一笔写下,字势博大,气势磅礴,但线条却淡似轻烟,给人一种苍茫浩大之美的感受。

手书温庭筠《经五丈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铁马云鵰共绝尘,柳营高压”(图二十五)一笔写下,“铁”最重,施墨最多,至“柳营高压”, 已是中锋涩进,线带飞白。“象床宝剑(帐)无言语,从此焦(谯)周是老臣。”用墨不多,而笔锋如剑,点画如锥划沙,不由人想起唐代李邕的《出师表》的笔法来。这是一种劲健豪放的线条。用这种线条组合起来的字、编织出的章法,给人一种峻美、劲健、强放的美感。

手书王实甫《西厢记》曲词。此卷的线条,又有自己的特色。“游艺中原”、“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铁砚呵磨穿。传至得云路”、“雪窗萤火十余年。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怕你不雕虫篆刻,断简残篇。”(此处曲词与原作有很大出入,恕不一一标明。——著者)其中“难入俗人机”最有代表性,线条在流畅中见粗细、浓淡、疾徐、润枯的变化, 用笔方圆结合,中侧锋并举,连中不断,线条有一种屈铁、断崖式的劲健之美。

为人们熟知的《七律·长征》(图十六)的线条,是流畅的、劲健的, 又是豪放的、苍厚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线条迟重而深稳;“乌蒙磅礴走泥丸”,线条流畅而坚劲;“三军过后尽开颜”,线条粗壮而雄放。

手书刘过《沁园春》的线条,是偕书的线条。点画顾盼生情,线条柔中带刚。如“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通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探(访)梅。须晴日(去),访稼轩未晚, 且此徘徊。”真好象古人说的“点点如桃,撇撇如刀”,横线颀长而有力, 竖画劲健而摇曳,折笔有肩,挑笔有顿。这样的线条,干净,利落,沉稳, 劲健。总之是一种峻拔刚健的线条美,构成此卷章法上活而不死,同而不腻, 沉稳活脱,错落有致。加上署款:“南宋人刘过沁园春词一首赠辛稼轩”, 这就更是一卷完整的书法作品了。

致华罗庚的信,写于 1964 年 3 月 18 日。这时,毛泽东的书法己险绝有余,逐步走向复归平正的老辣阶段。开首“华罗庚”三字又粗又大,占了一张纸的三分之一。“先生:诗和信已经收读”,第二笔写了两行,字体被压成细长,而墨色由饱到渴。接着又写了第三笔“壮志凌云”,又是浓墨施笔。四行下来,满篇墨色,但线条还是很讲究的。“已经收读”的渴笔带下,“壮志凌云”的一笔一顿。第二页上写了三行。第一笔一行:“可喜可贺”,第二笔一行:“肃此”,第三笔一行:“敬颂教”。都是上浓下枯。第三页上, 也是三笔写下。第一笔第一行:“祺”,第二第一行:“毛泽东”,第三笔二行:“一九六四年三月十八日”。此卷线条,是老辣之笔情,没有楞角,

没有硬性的折线,也没有劲健的点画跳宕,而是笔随情走,柔中带刚,棉里裹铁。这样的线条,厚重雄放,质感强烈,大气豪情,尽于纸墨,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使人过目难忘。

手书贾岛《忆江上吴处士》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图二十六)

此卷的风格,用笔和线条质感是现在见到的毛泽东书法中绝无仅有的。一共十个字,成为一篇,无署名,无年代。估计,可能是毛泽东 1966 年以后所书。用软毫施墨,笔笔藏锋,行笔无时不在提按之中运行,点画的顾盼照应,形足神完,长画多用战笔,各字独立,笔断意连。这样的线条,有一种悬崖铁枝的雄放之感,欣赏此卷书法,可以看出它经过了多少的巨浪拍打冲刷,经过了多少千辛万苦的磨难,才有这样的苍颜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