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

  1. 手书林速《山园小梅》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黄(黄昏)。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这是形容梅花的警句,被历来写梅花、画梅花的诗人、画家所引用,也是书家乐于挥洒的句子。毛泽东很爱梅花,他有一首很著名的咏梅词。词中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把梅花高洁的性格都写绝了。在欣赏这卷书法时, 什么矫健清新,什么道美俊逸⋯⋯,都恐怕不够了。

欣赏这卷书法,应该在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中去寻找路径。观其全篇,宛若是“悬崖百丈冰”,“她在丛中笑”。因此,此卷书法包涵着梅花的高洁品质——以巨大的热情和虔诚,盼望着春天的到来,盼望着百花竞放。因此,这卷书法的意象,在两难中统一起来:一方面,悬崖百丈冰, 这是外形,是线条,是冷的,是白色的;另一方面,是梅花在花丛中可喜的笑容,这是内在的,是意境,是热的,是彩色的。“影横斜”、“水清浅”、“浮动月昏黄”都是字字相连,游丝飞动,似悬崖百丈,水柱倒挂。而独有“暗香”二字独立,藏在丛中,笑迎春天。

  1. 手书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毫(豪)奢。

重湖叠◻皆(清)佳(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渔(菱)歌唱晚(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衙(牙)。乘醉听萧鼓,吟尝(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所写。

一片山水,满纸云烟。诗也轻健,书也轻健,诗情和笔意统一了。这一卷洋洋洒洒的妙笔墨花,正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情致,当然,也有 “云树绕堤”、“怒涛卷霜”的气象。字字珠现,争光夺彩;行行罗缔,轻飘柔纱。重湖如镜,云影尽映;叠◻巍峨,松生峭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香飘天外,色染烟霞。渔歌唱晚,钓臾欵乃;羌管萧鼓,嘻嘻莲娃。这里的用笔、结体、章法,统统融汇在这美景之中,那线条,那色块,

那寓意,那神采,统统都在意象中变化、开发。这不也是欣赏书法的方法吗? 是的,这样的欣赏方法,不失为揭示书法艺术神韵的一个方法。

  1. 手书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

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前后所写。与手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 19 条)为同一个时间,使用的是同样的信笺纸,不过墨色和线条较淡、较轻。

范仲淹的这首词,是一首著名的写秋思的词。而毛泽东的书法却是轻松欢快的。以小草的形式写出,纯用中锋行笔,笔法洗练,结构在飞动中求平衡,抛接飞扬,好象快船乘风。

  1. 手书程颢《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到(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千家诗》收入的第一首,就是此诗,表达了作者的闲情逸致。而这卷书法的意象,却是大大地超越了闲情逸致。书法以诗文为载体,表达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情致。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到前川”,几乎是一笔连下,重若滚石,轻若银丝。好象是天马踏云而飞。“学少年”三字, 犹如接地的刚风,从天而降,天马又返回了。

  1. 手书苏轼《题西林壁》(图二十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4 年以前所写。

苏轼是宋代的文豪,词著名,诗也著名。这是一首表达理性的诗。而书法,似乎是受到苏轼诗意的影响,将哲理性,隐藏在文字的线条组合和笔情的摇荡之中。此卷书法点画精到、行笔畅达,好象把人带入了群山之中,横过几岭,侧过几峰,远的也爬了,近的也登了,但大自然的真面目还是未找到。卷末,用重笔写了“在此山中”四个特大的字。这一处理,很巧妙地表达了:你所要寻求的真谛,正是你所处的直接环境。

  1. 手书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黄芦(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书写在红丝栏的信笺里,按照他的习惯,还是顶天立地,不分行距。雄放恣肆,大气扑人,结构茂密,行笔跳宕,是本卷的直接风格特点。要之, “春江水暖鸭先知”七字最为传神。

91,手书苏拭《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中,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寄,一尊还酹江月。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3 年以前所写。

苏轼的这首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豪放潇洒,气魄盖世。毛泽东很喜欢这样的诗词。自然,苏拭的气魄比起毛泽东来,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描绘山河之美,抒发胸怀之志上,还是相通的。所以,他在书写苏拭这首词时, 采取疏朗的布白;以示天地之阔,胸怀之大;又以大起大落的笔法,传递与自然节律一致的心律;以个别字或短句突发性的飞动跌宕,表达情感的高潮, 以水墨淋漓的笔墨;书写山河的壮丽。开首一个“大”字,涵盖了一切,接着笔似江水,滔滔流去,到“三国周郎”出现了第一个浪头。继以鲸吞海水的气势,引笔直下。直到“故国神游”,才突然爆发出地动山摇的巨响,“多情”二字,达到高潮。情系于江?情系于海?情系于史?情系于人?恐怕都有了。这情变成了酒,让这酒随着大江进入大海吧!

  1. 手书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宋代词人秦观的词,柔情似水,蜜意如火,属于婉约一派。这首词借牛郎、织女的神话,引发一段感叹:两心相印久,何必在朝暮。

此卷书法,书写在一张有红丝栏的信笺上,行书八行,具有一种轻捷矫健的风格,笔法灵动,点画沉著痛快,细微处也见精绝,不落俗套。各字独立,相互顾盼。确为小幅字卷中的精品。

此卷手书的意象,也是与词意大致相同。可以用“金风玉露,银汉暗渡” 来形容。

书法的气韵和节律,与词韵恰合。大体上分上、下两阙。上、下阙的书法,以乐曲句子为断,成为每个乐曲句子的文字最好组合。虽无标点,但停顿的空白已经显现得很明白,感情的抒发比较平稳,体现了中和灵动之美。

  1. 手书岳飞《满江红》(图三十六)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歇(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6 年前后所写,与书写李白《梁父吟》(第

16 条),时间相当,都是用楷书书写。一笔一画,提按顿挫,起倒转折,一丝不苟。这就是毛泽东在五十年代的楷书。这种楷书,是在四十年代的楷书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代表作是《沁园春·雪》和《致柳亚子先生的信》。神韵一致,格调遇异。用笔上也变粗旷为精劲。可以说,这是中国现代书坛上的奇葩,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新鲜的字体。这种字体,以倚取正,以险致平,在笔画的提按飘动中见骨力,在点画的疏朗处见风神,在虚中求实, 在实中求虚,浓淡相映,枯润相生,高低相合,大小相称。用笔方圆兼备, 迟速适宜。

  1. 手书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图二十四)

雪晓清前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标。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陆游的诗,在豪放中不乏柔情。这首词,虽梦断关河,仍是豪气满纸。此卷书法,老笔纵横,豪气冲天,比陆游的词意高大得多。字与字连绵

不断,以长体字势,增加纵向的向上的拉力、离心力;以横向的使转,占有空间,加强线条的厚重感;以枯笔掠空,增加视觉的苍茫感;以侧笔起势,增强意象的刚度和骨力,满纸化机,气韵寒峭。其中“铁骑无声”四字,既是此卷书法的代表,力能扛鼎、气冲牛斗,又是对此卷书法的神韵的评价。看吧,滚滚铁骑,从天而降,万鬃扬空,鸣声震地,铁蹄乘风,一往无

前,什么力量能阻挡呢?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气势之大,无以复加。95.手书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何似(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写。

从书法的用笔来看,最大的特色是中锋铺扫,粗为大树,细为丝绳。从章法布白来看,卷首几行和卷未几行空间较宽,卷中几行较窄,但不管所占地步的宽窄,都是密集性的布白,尽量加大线条的流量和密度。所以,据此欣赏,此卷书作,恰似“天山关河”的意象和神采 6 天山横亘天际,山峰堆集;关河纵走地涯,河网盘绕。令人遐想无限,感慨万千。

笔法中的不足是:这一时期(即 1958—1961 年)的部分作品,提按掌握欠佳,线条力度不足,似有丝绳鼠尾之嫌。

  1. 手书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姑(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望) 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鹤鸽。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6 年前所写。

辛弃疾也是壮志未酬藉翰墨抒豪情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作,雄深雅健, 豪放不羁。此词的情调是在悲哀中透出一点倔强。

此卷书法的气韵不在词意上,而在笔画连贯流畅之中,透出的俊逸的神采。

此卷为小幅书法,一张带有红丝栏的信笺上飘洒着清俊之气。这股气, 溢于纸外。

  1. 手书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珠(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卷书法,与上卷《菩萨蛮》大概同时。

虽与上卷书法书写时间相同,但在气韵上,不象上卷轻捷矫健,而在流畅的笔画中,稍带有沉郁之气。这大概与本词内容有关。从字的结构和笔法上看,笔画的长度明显地变短,飞动感明显地减弱。尤其到了下半阙,单字的形体内聚,不开张,甚至出现了星散碎石的字形和笔画,仿佛透出了一种“怨春不语”、“烟柳断肠”的不快情绪。

  1. 手书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更那堪、杜鹃声住,鹧鸪声切。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秋(西) 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此

(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伴我,醉明月!

此卷书法,似与上卷《菩萨蛮》时间相当。

辛弃疾此词悲壮之情,贯穿字里行问。而此卷书法,却是另番情衷。无哀,无怒,无悲,无恨,有的是欢快、豪情、热望和轻松。走笔落墨,在有红丝栏的信笺上驰骋,表现了绿树莺啭,芳菲争斗,琵琶声脆,翠辇金阙, 一派生机,一片虹彩。书写到最后,激情并发,“谁伴我,醉明月”的“明月”二字又长又大,又亮又响。反其词意而挥之,不也是书法本身独有的一种审美乐趣吗?!

  1. 手书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载(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卷书法,书写时间似与上卷相同。

这首词,朗朗上口,节律很强,抒发的是少年壮志,平生豪情,可谓脍炙人口。此卷书法深受词意影响,笔法大起大落,跳宕恣越,飞动飘逸,表

达了一种“满眼风光,长江浩荡”的情怀,神采奕奕,热笔炙人。其中,“千载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等句,最为畅逸。

  1. 手书刘过《沁园春》

斗酒轰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 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装临照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

白云(言):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东西(纵横)二涧,纵横(东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探(访)梅。须晴日(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南宋诗人刘过的这首《沁园春》,是赠给辛弃疾(稼轩)的,是开玩笑的,幽默感很强,真可谓是个调笑令,但是用大调牌写的。

书写此词时,毛泽东并不采用同样玩笑的形式写出,而是写得很工整, 是用楷书,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这样词意与书意就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词意是轻松的、愉快的、幽默的、调侃的,而书意是庄重的、严肃的、正经的、认真

此卷书法,断金嘎玉,削峰劈岩,古雅朴茂,峻健峭逸。

他的书法自 1945 年形成了长枪大戟、以斜取势的笔法以后,这种外长内豪的书风,一直在自己的轨道上奔跑,并在前进中充实内涵,改善装束,到了 1948 年,长撇变短,斜势减缓,但豪气、阳刚之美始终在加强着。1950 年后,字的外形更为改观,基本演变成此卷书法的面目:长伸左部,峻拔右角,横细竖粗,字体加宽,字的底线趋于水平。这样的字体;犹如高官外出, 一派肃肃然、赫赫然。

  1. 手书刘过《沁园春》

此卷书法,为草书,文字内容同上卷(第 100 条),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看来,在书写这首词时,即使用草书,他也没有被词意所牵。这里写的是正正规规的草书,没有词中的孟浪意思。

在仔细品赏这草书后,就会知道,在 1955 年他虽然已写草书,但不如六十年代以后那样的豪放。或者说,还是晋人的行书、草书的气韵,还是王羲之、王献之的风范,还没有进入唐代颠张狂素的大草世界。因此,说它是正正规规的草书。总的风格,还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阿娜。

此卷书法,可用“风雨渡江,峥嵘阁开”来形容。102.手书崔与之《水调歌头》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镐,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 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搜(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着(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崔与之的这首《水调歌头》,有一股“老来勋业未就”的怨气。可是, 这卷书法,却写得快心、欢愉,甚至于还是怪味很足呢!从这里,我们可以探知,毛泽东此时的心态,是无比的欢快,喜气洋洋,万事如意,甚至是童心突起,在书法上有意无意地要汲取“扬州八怪”的气韵,走出“二王”的樊篱。

此卷书法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从结体、行笔、行气、布白、情致、韵味,一直到神采,摹仿郑板桥的“板桥体”,形神兼备,且带有他自己的气质、风神。

这样的书作,在他传世的书作中是少有的,但也是非常可贵的。它是我们研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的一分珍贵的资料。

  1. 手书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艰难(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萍浪(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零丁)洋里叹伶仃(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文天祥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绝命诗,它表明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质。

此卷书法,是倾怀放胆之作,是泼洒豪情之作。毛泽东把对文天祥气节的崇敬心情,带入了毫端。以精美的书法,写出文天祥的诗,一吐胸中的激情。

大笔饱蘸,书写任情。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不只是写一个文天祥,而是要写出中国古代史上、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革命史上的无数个文天祥,无数个比文天祥更加英勇、更加高大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那些文字、那些线条、那些空白,组成一个浩大的纪念碑群。它顶天立地,横亘穹庐;它钢打铁铸, 与日同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二句,写得最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