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探微一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伟大的天才。他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其文学修养也相当之高。他一生写的很多诗词,流传甚广, 胳炙人口。而他的书法,又独具一格,影响甚大。就我们所见到的题词、诗词来看,毛泽东的书法,大体分为行书、行草、草书。下面笔者就这几种书体,以及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二
毛泽东的行书多见于各大报的报头题词,各杂志的封面题词;有些诗词也用行书。分析其行书,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字形大都呈欹侧势。也就是说,看上去字大都向右或向左倾斜。但仔细揣摩,每个字又都保持了它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这种字势,就是人们常说的似敬反正。这种字势给人以“险”的感觉,较一般人的结字求“稳” 明显不同。常见的“人民日报”、“新华书店”等,就有这个特点。比如“人” 字,左撇又高又长,右捺很短,二者反差甚大,造成一种“险”势,看上去使人似乎觉得此字要向右倾倒;但右捺在顿笔后将要轻提出锋驻笔时,却不象一般人的书写那样,向右下方向(这样字的重力就不平衡了),而是微向右上方向。这捺笔的笔势的处理,就加强了这捺的支撑力,与又高又长的左撇保持了力的平衡,使得整体“人”字收到虽“险”却“稳”的效果。
二、字形较长。毛泽东的行书,字形都较长,呈长方形。如“北京”的“北”字,人们一般写得较扁,但毛泽东却将“北”字的两竖写得很长,整个字形成为长方形。此类例子不再多举。
三、横画向右上方的斜度较大。人们写横画,一般较平,或者微微向右上方偏斜。而毛泽东写横画,向右上方的倾斜度特别明显,斜度较大。比如人们常见的“新华书店”、“北京”的“京”、“中国青年报”等字,其横画都是如此,可以这么说,毛泽东写的每个字,其横画几乎都有这个特点。这也是他结字成欹侧势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笔画多露锋。毛泽东的行书,不少字用笔用露锋。这在入纸起笔时多见。“中国青年报”中的“青”字。第一横的起笔,以及竖画的起笔,都显示出了这一特点。这种露锋用笔,显得笔意活泼,字有精神。
五、用牵丝加强笔画间的呼应。如“中国青年报”中的“青”字,第二横没写作横,而写成了点。这在笔势上与上横有所避复,显得用笔灵活,而且往左下方又有牵丝,使之与第三横的连带很自然,很紧密。第三横的驻笔处紧接着往左下方又有牵丝,使之与“月”连带自然紧密。所以整个“青” 字收到了笔画呼应、结体紧凑、用笔活泼的效果。“北京晚报”中“北”字的左边,上一短横与下一斜提间的牵丝,“报,,字“幸”的最后一竖与“报” 之间的牵丝,同“青”字的牵丝一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以简省的笔画代替复杂的笔画。《沁园春·雪》中的“天”、“失”、“采”等字,以点代捺;“山”字,以点代其中间的一竖;“娇”、“骄” 二字右下端的“口”,“弯”字的“纟”,都作了简化。这样处理,书写简
便美观。
毛泽东用行书写的完整作品很多。不论是字数较少的题词,还是字数较多的诗词,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一、气脉贯通,流畅自然。气脉贯通,使得个个独立的字成为一个整体;流畅自然,加强了作品的气势, 显示了整幅作品的美。二、字大小浓淡,各得其宜;布局巧妙,错落有致。“人民日报”是横行题词,独体字。字体大的“人”、“报”两字各占一边, 互相配合照应;”民”、“日”两个字字体较小,居中,与“人”、“报” 组合在一起,显得错落有致,特别是加上四字气脉贯通,就更增加了整体的美。《沁园春·雪》,整首词字数较多,字字独立,用行书写成。整首词写好多竖行,每竖行的字大小相差明显,但却在一条轴线上,上下呼应,气脉贯通,错落有致。整幅作品居中间一行中的“烧”字,墨浓字大,赫然醒目; 和“挠”字情况相近的“封”、“飘”、“须”、“射”、“朝”等字,各占一角,与之遥相呼应,显示了布局的巧妙、结构的紧凑。整幅作品虽用行书写成,但气势雄强,好象一气呵成。革命即将胜利,新中国更加可爱的坚定信念,激越的感情,豪迈的气魄,溢满字里行间。
总之,毛泽东的行书,柔韧清秀,滞洒险峻。独具风格。
三
毛泽东的行草见于题词,但更多的见于诗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清平乐·六盘山》等,都是用行草写成。所谓行草,即一整幅作品中,既见行书字,又见草书字,是行书、草书的成功结合。这种作品,较之行书作品, 行笔更显流畅,气势更显充盈,而且往往上下字由牵丝连属。“向雷锋同志学习”仅七个字,第一、第二两字连用行书,其余五字都用草书,而且“同志”、“学习”四字,分别由牵丝连属。整幅题词,行笔流畅,有气势。“雷锋”两字大,“同志”两字稍小,参差错落,布局美观。看后似乎令人想到, 毛泽东在题词时,在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时,感情在激荡,特别是在写到“学习”时,情不自己,一气呵成。因而这题词,显得很有号召力。这幅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每个字的右半部都高,造成了一种敬侧势,字字显得活泼。再如《清平乐·六盘山》,每行字有大有小,而且相差很大,但却参差错落, 饶有韵致。每行的字由上而下,彼此呼应,在一中轴之上。行行直,不偏斜。足见布局的巧妙,作品中,有行书,有草书,行草结合,交替使用;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给人以起伏跌宕、疾迟缓急的节奏感。从而又使人体察到作书者所表现出的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和要“缚住苍龙”的激荡感情。作品中有句读,特别是“万”与“六”之间、“风”与“今”之间,距离较大, 但从头至尾,气势有力,一贯到底。“指”、“行”、一程”、“二”与“六”、“盘”、“今”、“日”,字虽小,但却与整幅的诸多大字一样神完气足。
总之,毛泽东的行草作品,在用笔、布局、气韵乃至表达感情诸方面, 都获得了很大成功。
四
毛泽东的草书,在其书法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总括起来讲,可分为小草和大草。小草,较之行书,书写便捷,笔势飞动,但基本属字字独立,
较少有牵丝连属。而大草,则字与字多由牵丝连属,较之小草,其笔势之飞动更为明显。毛泽东的草书,不论是小草,还是大草,都给人以草而不乱、书写有素、挥洒自如的感觉,都获得了很大成功。《沁园春·长沙》文字较多。第一行,着墨较浓,书者情绪较稳定。“看万山红遍”之后,挥笔加‘决, 笔势飞动,欣赏祖国美好风光的激动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至“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墨又稍浓,书情又稍稳定,给人以沉思感。回忆“同学少年” 以至“中流击水”,行笔又显疾速,“意气”、“激扬”、“记否”诸字, 牵丝连属,作者书情复又高昂。“浪遏飞舟”四字,墨又加浓,书写速度减缓,似乎使人感到浪势之猛,“同学少年”的革命意气之盛。其气韵与第一行吻合如一,使整幅作品收到完美的效果。
总之,这是一幅成功的小草作品。作品中,字枯涩浓淡、大小长短,各得其宜,错落有致。作者挥洒自如,字字飞动,虽大都字字独立,但气势连贯,流畅自然。作者既抒发了革命豪情,又使作品获得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1983 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编选了毛泽东工
作之余书写的大量古诗词。这是一批难得的珍贵墨迹。其中草书数量很大, 而且大草又占很大比重,人们熟知常写的李白《下江陵》是大草。作品中, 不少字由牵丝连属,少数字虽无牵丝连属,但意连气贯。书者书写迅疾,挥洒自如,字有大有小,错落有致。作品似一气呵成,气势浩大,似乎使人感到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李白当时愉快的心情也在书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大草,书者书写第一行,情绪稍显稳定,书写稍慢。第二行以后,书者激情骤起,一发难收,书写速度迅疾,很多字由牵丝连属, 有些字虽无牵丝连属,但书写奔放的气势,使作品浑为一体。整幅作品看去, 书者书写时,似乎是意不在字,而是在抒情,在沉湎于对“向天横”的天姥山的向往与“梦”之中,在抒李白那种倜傥不羁、蔑视权贵之情。可以说, 毛泽东的这幅作品,使李白写此诗时的心境得到了很好的表露;这幅作品使诗情、书情得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其他诸多大草作品,同样获得很大成功。
五
从行书、行草、草书诸体来看,毛泽东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相当高的, 其影响也是相当广大的。毛泽东的书法所以获得很大的成功,笔者认为大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酷爱书法,有天分
毛泽东从青少年直到晚年,一直酷爱书法,对书法有浓厚的性趣,有深厚的感情。他非常珍爱“文房四宝”。他和贺子珍结婚时,贺子珍了解到他酷爱书法,专门用几天时间亲手特制了一只多用挎包,赠送给他。他非常高兴,说是自己的“家宝”。以后经常随身携带,练习书法。酷爱书法是学好书法的保障。不爱书法,与书法无情的人,永远不会在书法方面获得什么成功。有的人也喜爱书法,但在书法方面天分不高,甚或无天分,也难以或者不会获得成功。毛泽东酷爱书法,又是伟大的天才,在书法方面有天分,所以他的书法获得很大成功。
二、勤学苦练,持之以恒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
建设时期,他都在为中国人民日理万机、昼夜操劳。但是,他从没间断过练习书法。他说:“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 他一生总是挤时间练习书法。晚年,他的书法比青少年时期有更大的进步。这种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的确令人钦敬!在练习书法中,毛泽东有深切的体会。他说:“练习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的健身之法。”我们说,书法是一门艺术,需要有天分。但要想在书法方面获得成功,最主要的还是靠勤奋,还是靠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自古及今,哪一个书法家不是主要靠勤学苦练而获得艺术成功的呢?毛泽东当然也不例外。
三、虚心学碑帖,博采众长
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可见他虚心学古人,学碑
帖的精神。同很多人一样,在学习书法中,他走的是正路。从毛泽东的用笔、结字、布局等方面看,特别是从他的草书来看,他的确是临摩过不少碑贴、下过根深功夫的。他的用笔、结字有来历,布局有渊源。但是他学习书法又不有于学古人碑帖,他非常善于博采众长。即使是在战争年代的行军路上,遇到碑刻好字,他也要驻足好久,细心揣摩,而且经常是恋恋不舍地离去。每到殿宇厅堂,遇到好字,更是如此。他说:“中国庙宇古色古香。也是书法胜地,许多古庙都有造诣很高、价值很大的书法艺术,许多字真是妙笔生花,栩栩如生,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我们应该很好研究和学习。” 毛泽东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是他在书法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四、胸襟宽大,见识广博
临摹过碑帖和没临摹过碑帖的人,其书法有“文”、“野”之分,这是人们常有的知识。但是同是临摹过碑帖、书法造诣很深的人,其书法又有不同的风格,这也是人们常见的现象。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诸如临摹碑帖不同,性趣、爱好不同等等。不过,人的胸襟、见识对于书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又是人们共认的事实。颜真卿、岳飞胸怀祖国、气宇轩昂,他们的书法就表现出了一种宽博豪爽的大将气度。张旭、怀素见到公孙大娘的娴熟的舞剑,深受启发,书艺大进。毛泽东一生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其胸怀之宽广、见识之广博,世人共仰。这无疑对他的书法,特别是草书,有着不可估量的裨益。
五、善创造
大凡有成就的书法家,都经过临摹碑帖这个阶段。毛泽东的确是临摹过不少碑帖的,这在前边已经谈过。不过仔细分析一下,他学怀素最力,特别是草书,受怀素《自叙帖》影响最大。拿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自叙贴》相较,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很多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如毛泽东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的“开”、“古”、“为”、“得”等字,和怀素《自叙帖》中的“开”、“古”、“为”、“得”等字,就属于这种情况。其余的字, 即使是形异,也确是神似。总的来说,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
《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长;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自肆的写法;四是在“神”上很相似。但是,毛泽东又不看于怀素《自叙帖》,他善于创造。他说:“帖中要发挥”。他临摹碑帖多,见识广,能博采众长,特别是加上他博大的胸襟、领袖的气质,在书法上他又加进了不少自己的东西。这就在笔画上、结字上与怀素《自叙帖》又有所不同。怀素《自叙帖》的笔画细圆道劲,毛泽东的笔画细圆柔
韧;怀素《自叙帖》的结字较长,毛泽东的结字长中多欹侧。因此,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使得毛泽东写出的字,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几乎是人人一望而能够比较容易地辨认得出。但是, 在书法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并非不需要花大气力就能朝夕形成,这要有很深的造诣。毛泽东的才分、勤奋、胸襟、见识、学养、气质等诸多因素,使他在书法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笔者认为,如果说怀素的书法风格是“超迈”,那么毛泽东的书法风格则是“飘逸”。怀素的《自叙帖》所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超出一般书家,非一般书家所能及;而毛泽东对此帖发生了如此浓厚的性趣,下了如此深厚的功夫去临摹,正表现了他的豪迈气概。在临摹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飘逸”的书法风格,又使得他的书法表现出的深远的意境、超凡的气势、仙人振袂似的美丽多姿,非一般人所能企及。打开《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哪一幅作品、特别是草书作品,不是意境深远,气势超风,如仙人振袂美丽多姿呢?
另外,毛泽东的书法自然。看他的作品,似乎给人这么一个感觉:他挥洒自如,无意求好,但结果却好。这的确给刻意求好、作品却显矫揉造作的作书者树立了榜样。还是李白说得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书法还是不失自然为好。
六
书法是我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很多书法家不畏艰辛,奋进不止,在书法上获得很大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的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就是书法家中的佼佼者。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领袖在书法上获得如此的成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有志于书法的人们学习的榜样。
(本文系袁宗轩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