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段,1950—1953 年
1950 年,所见书作至多,其中不乏佳作。
1950 年 2 月,他在视察哈尔滨时,作了五幅题词(41),每幅都表现了他的从容仪态。
第一幅:“学习”。竖式。浓淡相宜,点画生动。
第二幅:“学习马列主义”。竖式。特别是“马”字字头的横画,又粗又长,险而不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意趣出于字外。
第三幅:“奋斗”。体格宏伟,字势开张。
第四幅:“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竖式,点画呼应,气势飞动。 第五幅:“发展生产”。“发展”二字上部伸展,下部收缩,给人一种
昂扬上升之感。
1950 年 6 月 14 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
会议上所作的开幕词的标题:“开幕词”。竖式。“开”字完左简右,飞笔劲足,“幕”字的草字头异常开张,下部收紧,“词”字右伸左缩,三个字连贯下来,飞动感人。
1950 年 10 月,手书《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与其他的毛泽东的手书诗词一样,都是有意为之,独立成篇,每篇都寄托了他的意志和感情。这是与文人柳亚子的唱和诗,心情自然是轻松愉快的。他在操笔书写这首词时, 显出了一幅轻骑竞原的图画。在用笔上突出横画和左撇的力度,以其特有的楷书笔法,赋予每个字不同的形态。起首“长夜难明赤县天”犹如烟云笼罩着大地,直到“人民五亿不团圆”。待写到“一唱雄鸡天白”后,豁然开朗, 轻笔驾兴,一气到底。落款“毛泽东”三个字,也显出了过去少有的行楷体势,与正文气韵,十分协调。
1951 年 1 月 15 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的题词(42):“努力学习,保卫国防”。这幅书作的特点,是竖成行,横成列,宽松疏朗。这是过去题词中没有的。
1951 年 4 月,为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题词(43):“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幅作品,“百花齐放”,显得有些熟后生的意趣,“推陈出新”,又回到了生后熟。这种笔法过程的时间性,同时出现在一幅作品里, 是很少见的,这反映了心态的落差,表现了有意差别的美。
1952 年,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的题词(44):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这是一幅十分精彩的书作。每个字求得底线水平一致,一反过去左伸右缩、底线由左向右上斜去的字势,大大增强了稳定感。如果将每字的底线与两行的中轴线相交,就成了田径场上的白线方格,可以想见,每个字都变成了运动员,奔跑跳动,非常有趣。再从字的处理上,也很巧妙。两行都是行头行尾字大,而两行中间的四字,采取了不同的变化。第一行是大小大小小大,第二行是大小小小大大。使两行字势变化不定,令人驻足逸想。
1952 年,为公安部队首届功臣模范代表大会的题词(45)(图三十四):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竖式,二行。有意思的是,虽笔法的轻重无多大对比,但却在“惕”和“国”字上出现大的白色,涨力的结果,使整个题词,成了一个有基座的铁塔,使人可以联想到人民军队的钢铁长城的形象。
1952 年 10 月 5 日,致齐白石先生的信(46)。竖式。
白石先生:
承赠《普天同庆》绘画一轴,业已收到,甚为感谢!并向共同创作者徐石雪、于非、汪慎生、胡佩衡、溥毅斋、浮雪斋、关松房诸先生致谢意。
这件书作十分珍贵。书作和文意一样轻松愉快,点画跳动,自由欢心。尤其是“感谢”、“谢意”等字,开张潇洒,最为醉人。
1953 年所见墨迹不多,四、五件书作中,比较突出的是 2 月 23 日写给柯庆施的信和为《新华日报》的题字(47)。是在一张中国人民革命委员会的信笺上部书写的。红线以上是一封信,红线以下是所题的“新华日报”的题字。“新华日报”四个字,除“日”字外,基本上同在一个高度上和红线上, 显得十分紧凑而明快。信的内容是:“柯庆施同志:提议《新华日报》换一个报头,原报头写得大垮。”不知原报头是他何日所写。他已经很不满意了, 嫌它太垮,而主动提议换写一个。当然,这一个是他满意的。这说明,毛泽东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与日俱变,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