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1954—1957 年
1954 年夏,手书《浪淘沙·北戴河》(48)。竖式。这幅书作很值得玩味。其他诗词作品,都是先写正文,后注诗词名称。这一幅却是先书词牌名。此例一开,以后年代的手迹多有仿照。“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轻松开始, 无意夸张。“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开不见”,稍为一停,“知向谁边?”搁笔沉思,风云入怀,另起行书写下半阙:“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显然下半阙比上半阙感慨遥深,布白紧密,笔画洒脱。这幅书作可以说是冲淡见奇崛,平易中见变化,变化最大的一点,是草字的渗入和增加。例如:“浪、戴、河、落、燕、滔、船、都、谁、边、千、魏、挥、东、临、碣、有、遗、风”等字,都离开了行书草化了。从这个事实出发,我们可以推知,毛泽东对书法的审美逐渐开发,在 1954 年已经敲开草书的大门,准备登堂入室,问鼎书坛了。
1955 年 3 月,为空军首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大会的题词(49):
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保卫祖国,准备战胜侵略者。
这也是一幅难得的书法精品,它以少有的疏朗布白,灵活而又稳定的结体,沉雄而又遒丽的笔法,展现了一幅这样的图画:在阳光灿烂、碧空万里的祖国的天空,编队飞行着强大的机群,我空军指战员雄姿英发,豪情满怀, 俯视着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背负着亿万人民的关怀和希望,警惕着远方可能出现的敌人。在这幅书作里,“空军”、“战胜”各是两字相连,“建”、“卫”、“准”、“略”等单字,一笔贯下,既有感人的气势,又有优美的造型。这幅书作,不知毛泽东是在何种情况下和以何种心情写成的。象这样不激不厉、冲和灵动的佳作,非有神来之笔是不能写成的。假令事后再书, 恐难企及。
1955 年 3 月,发表为武汉人民战胜 1954 年洪水的题词(50):
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这幅书法,在毛泽东的书法历程中,应属于突变性的撼人之作。气势恢宏,神采照人。书法中运动感和质感,均有惊人的增强。出现了三字或五字, 一笔书的联绵笔法,如:“五四年”、“可能发生的”等。字的结体,虽然仍保持了以斜求正的方式,但字的底线明显地发生了逆转,长枪大朝式的大撇也没有了,这样就给草书的用笔和结体铺平了道路。字形上有的夸张很长,
如“庆”、“后”等字,有的压缩得弹性十足,如“贺”、“武”、“人” 等字,又给人一种“长松挂剑,磐石卧虎”的意象。这幅书作和七年后毛泽东的另一名作《七律·长征》手迹可称为姊妹篇。只不过《长征》的气势更雄放,用笔更加老辣罢了。
1955 年 5 月 12 日,所书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肃反工作的方针。方针两句话似楹联,所以书作也是采用一句写完,另起行再写一句的形式, 使其相对:
提高警惕,肃清一切特务分子; 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个好人。
这也是一篇佳作。潇洒联绵,茂密紧凑。远远望去,一片云烟,意蕴无穷。字字承接,上下相连,行行错让,左右不犯。可是,在走笔落墨时,是何等沉著痛快。欣赏这样的作品,可以使人从酣畅的笔墨中,领略到作者那成竹在胸,笔挟风云的豪情。
1955 年 8 月 5 日,给韶山乡政府的回信(51)(图九):“韶山乡政府各同志:给我的信收到。互助合作大有发展,极为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因是回信,考虑到收信人的水平,从效果出发,以飞动的行书为主,兼有个别草书。但,潇洒自如,大气扑人。
1956 年 6 月,为山东烈士纪念塔题字:“革命烈士纪念培”。用笔放纵, 字势宽展,横画纤细,竖画浓重,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尤其是“纪”字“纟” 的末尾与“己”的首笔,“念”字“人”字头的两笔,由飞丝相连,“人” 字头下的部分由五个方向不同的点表示。从整体上给人一种既庄重雄伟、又缅怀长久的感情寄托。
1956 年 12 月 5 日,手书《水调歌头·游泳》。竖式。这也是一幅名作, 行草相间。开首一个“才”字,好象耸立崖头的英才,他面对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感到无比的诱人,纵身入水,与风浪为舞。然而他的心情,此时是较为平静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在水中仰望蓝天,使人心胸感到无比的宽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这一段文字的书写,遒丽轻松,宛如游泳。写完“今日得宽余”,他好象想起了什么,上了岸。是的,他想到他的国家,他的人民,他的蓝图,是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时,他激情高扬,心底震荡,挥笔写下“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最后,满意了,这是英豪的伟业啊!书写了比正文单字大几倍的大草落款“毛泽东,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五日”。豪放之气,出于笔墨千里之外。
1956 年 12 月 29 日,致周世钊(东园)的信(52)(图十),是这一阶段的具有开放性的书作。现录如下:
东园兄:
信及诗收读,甚快。我尚好。某先生楚辞,甚想一读。请你代候蒋竹如兄。又请你代候曹子谷先生,谢谢他赠诗及赠南岳志。
顺祝
平安
毛 泽 东
十二月二十九日
有人断言,毛泽东是从 1958 年年底才开始写草书的,论据是他于 1958
年 10 月 16 日致信秘书田家英,请他代借历代草书碑帖披阅。但从这幅书作看,毛泽东的草书已经很好了,草势放纵,道美流畅,枯笔尤其精彩,云烟满纸。
字的结构,中锋行笔,已有张旭、怀素的气息。而且,一上手,就是自家面目,不承习旧路,“读”、“蒋竹如”、“南岳志”尤为动人。于落款处,也显大将调傥之情。在“顺祝平安”之外,写了“毛泽”二字,已到纸边,无法再向外写了,因此“东”和“十二月廿九日”就往里写,别有一番情趣。
1957 年 1 月 12 日,给《诗刊》杂志的回信(53)。主要说:十八首旧体诗可以发表;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书法潇洒自如,意气风发。其中特别精彩的部分是:“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 又可为已传抄的几首改正错字,那未,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其中的“末”、“载”、“几”等字最具风神。
1957 年 5 月 11 日,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54)(图十一)。竖式。这幅作品是毛泽东的书法精品。精就精在:恣肆任情,内心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特点是以情纵笔。这是一幅自己过录自己的词,不可谓之不熟。但却发生了以前过录自作诗词中没有的现象:错字、掉字和重句。这是一幅 1957 年上半年作的词,5 月份书写的,但考其笔法,却又不自觉地渗入了 1955 年以前的笔法。因此,可以想见毛泽东当时的心态是不平静的。这时的毛泽东, 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了,虽然是伟大领袖,但他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老人。怀旧之情,时游心际,再加上当年春节时,接到了老友李淑一女士的信和她在 1933 年怀念丈夫柳直苟的《菩萨蛮》词。毛泽东此时的心境是“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并有“有游仙一首为赠”。好一个“感慨系之”!有多少种思绪齐涌心底。虽然是时过景迁,但是,与杨开慧的刻骨铭心的情感, 又怎能忘记呢?而这些事确确实实地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只能以游仙寄之吧。
“我失骄杨君失柳”,开头第一句刚写了“我失”两个字,不由自主地写了个“杨”。是的,他失去的,是他夫人杨开慧。但,词的文字排列,应先写“骄”字。如果,在“杨”字上另上“骄”字,似为不恭,不如抹去“杨” 字,写“骄杨”。但,心潮未平,第二个“杨”字的“日”中间一画,抖动了两次,真是写“杨”惊心了。“柳”字写完,稍微一停,镇静下来,一笔写了“杨柳轻胭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桂花酒”三个字特别大,想见忠魂们,接酒而饮,慨然致谢。“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写到这里,他好象被长袖舞空的场面陶醉了,不自觉地又写了一个“忠魂舞”,而且写得是那样的认真。打上句号后,遇思返回大地,他清醒过来,一看多写了,就抹去“忠魂舞”;再看还写掉了“娥” 字,就势加上后,这才接写“忽报人间曾伏虎”,在写“泪飞”后,他把浓烈的情思和沉稳的理性压缩在一起,一笔一顿,一画一念,跌跌宕宕地写完了“顿作倾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