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诗词

  1. 手书萨都刺《满江红·金陵怀古》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正(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此卷书法,似与崔与之《水调歌头》(第 102 条)同时书写。

郑板桥的书法,号称“六分半书”,五味俱全,柔中含刚。看来,毛泽

东想改进自己的书法形态,以达到绵里裹铁的外柔内刚,在苦思着,探求着。而临摹郑板桥的书法,就是一种切实的努力。当然,这种临摹,仅仅是一种过渡手段,绝不是他的目的。

此卷书法,力求每一笔,每一横、竖、撇、捺、折、钩、挑等,着力磨练,“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孙过庭《书谱》),所以,效果特佳。“正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等字,神韵流彩。

105·手书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句

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看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棘围呵守暖,铁砚呵磨穿。抟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十余年。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怕你不雕虫篆刻,断简残篇。(和原作有出入,恕不一一标注。——著者)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2 年以后所写。

这卷书法,是他的精熟之作,神采射人。这时期,他专攻大草,经过苦心的钻研,终于得笔、得法、得意了。形象地说,此卷书法如鹏抟九天,龙游四海。

“游艺中原”,大笔开篇;“如蓬转。望眼连天”,屈铁盘石;“棘围呵守暖,铁砚呵磨穿”,壁立千仍;“鹏程九万里”,苍烟杨柳;“难入俗人机”,飞鸿落霞;“篆刻”“残篇”,云鹏追风,等等,精彩至极。

此卷书法,可与手书温庭筠《经五丈原》(第 60 条)同看,属于一个时期,一个风格,一个神韵的书作。

106.手书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句

九曲风涛何处险,正是此地偏。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揽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正似弩箭乍离弦。(和原作有出入,恕不一一标注。——著者)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豪气外溢,性情跌宕。可借用所书《西厢记》的词句来形容:九曲风涛, 水上苍龙。

此卷书法,对比强烈,落差悬殊。有的笔画用墨如泼,有的却是淡扫蛾眉。有的线条似万丈长缨,有的却是短如狼毫。有的字大如山,有的字小似蚁。有的行笔风驰电掣。有的却涩如钻山。变化之多,令人惊叹。

欣赏此书作,可参看手书文天祥《过零丁洋》(第 103)条)。107.手书高启《梅花》(九首之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裁。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此卷书法,毛泽东自注为 1961 年 11 月 6 日所写。

高启这首《梅花》诗,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将梅花比为高士和美人。毛泽东在书写这首诗前,有个小序, 说:“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可以推想:毛泽东是很重其人、很爱其诗的。当然,诗中的感情,也自然地流注于笔端。

在此卷书法中,用笔的大起大落,字与字的大小对比强烈,可以看到他笔挟风涛,满纸激情,既有百丈悬崖的险峻,又有瑶台琼姿的绚烂;既有山中高士的做骨,又有林下美人的风骚。总之,他在书写这首诗时,是纵思放怀、雄姿英发的。

  1. 手书高启《吊岳王墓》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7 年前后所写。提起岳飞,敬仰之心油然而生,领袖亦然。

书作是写在两页带有红丝栏的信笺上的。“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十四字一笔写下,字如长龙驾风,吞吐云雾,头在东海,尾曳昆仑。后几句字迹变小,但不变气势。雄放畅逸,令人驻足。

  1. 手书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句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也,忒看的这韶光贱。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前后所写,与李白《梁父吟》(第 16 条) 书写时间概同。

此卷书法,几同楷书。每个字的结体都有些扭曲,借以增加动感。用笔洒脱、干净、准确、流丽,可见功夫之深。如果用“功夫”和“天然”这两把尺子,来品味毛泽东书法的话,应该说:二者具佳,两美同臻。

  1. 手书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句

此卷书法,为行书,文字内容·同上卷(第 109 条),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词中有句:“云霞翠轩,雨丝风片”,也正是此卷书法的写照。111.手书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

十年磨剑,五陵作(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钒蝉鬓? 不师秦七, 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魄(拓)江湖,且吩咐、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写。

朱彝尊这词,凄切有余,独乏继续“磨剑结客”、“歌筵新声”。而此卷书法就不同。没有什么“涕泪飘尽”、“空中传恨”、“落魄江湖”、“白头无分”的悲凄之情,而是以长剑作毫的锐气,以沉雄超逸的笔法,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 等句,写得老辣遒美。

  1. 手书严遂成《三垂冈》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赤)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1 年以后所写。

虽然《三垂冈》有英雄之气,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此卷书法的雄放之气相提并论。

品味此卷书法,其起伏的章法,大度的用笔,密集的结体,犹如天风海涛,龙行云从。

在第一页上,“三垂冈”三个大字作为标题。接着写下两小行刚劲紧结的小字,又接写两行瘦长粗壮的稍大一点的字。第二页上共写四行,中间两行字较小,两边两行字较大,一个“灯”字大过二寸,傲居左角。最后三页分为四行书写。中间两行字小字多,两边两行字大字少。各行的字数是:3、7、7、6、4、4、5、4、4、2、4、6、3。可见,强烈的对比,悬殊的落差, 莫测的变化,产生了奇异的神采,使人品赏不尽。

  1. 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四首之一)(图三十二)。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啼。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函关(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小行书,笔法精致,布白疏朗,字势飞动开展,确似飞阁遥连,瀚海苍茫。“谁道函关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十四字至为传神。

  1. 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四首之二)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塞下传前歌敕勒,楼头依剑接崆峒。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鹏大漠风。

除是卢龙千古(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此卷书法,与上眷(第 113 条)书写时间概同。不过字势较为开张,跌宕幅度较大,笔法运用较为丰富。但在神采上一样熠熠照人。可品为“长城饮马,古戍盘雕”。

总之,毛泽东留世的手书古诗词墨迹,是中国书坛上的一大幸事,也是留给书法艺术之林的宝贵财富。这些手书古诗词墨迹,是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这十余年的作品。而这十余年,正是他书风特性深化和走向巅峰的时期。所以,这些书法墨迹,就尤为珍贵。

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曾在一篇《上阳台》的书作中说:“山高水长, 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我们可以说,毛泽东的书法,笔含万物, 气象万千,经天纬地,山高水长,非有老笔,雄放何穷。是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