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谪儋大开琼州文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

苏东坡对自己也有个评价:“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一生波澜重重,却始终未曾颓废丧志,一直坚强地活着,并保有他那颗温柔细腻的诗人心。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先后3次遭贬:第一次是发落在黄州;第二次是贬到了岭南的惠州;最后一次是海南岛的儋州。这样一位文化人在晚年来到海南岛,当然受到了海南百姓的尊敬、爱戴与传颂,为海南文化增添异彩。

苏东坡因为在政治上的执拗被贬到当时称为不毛之地的儋州,没想到的是,苏东坡的到来掀起了汉族文化向海南传播的一个高潮。

苏东坡1097年至1100年被贬谪到海南时,他居住和讲学的场所原来叫载酒堂,位于儋州中和镇,苏东坡在海南谪居3年,在载酒堂开设学馆,讲授诗书,传播中原文化。

苏东坡在在载酒堂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荒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后世才俊辈出。

苏东坡辛勤的劳动不久也结出硕果,在其北归后第三年海南出了第一个举人姜唐佐。不久又出了第一个进士符确。

相传他们均曾是苏东坡的学生。宋代海南共出举人13人,进士12人,自此以后,海南在科举中连破天荒,一时成为美谈。

苏东坡离开海南后,为了纪念这位传播中原文化的先驱,海南人民在载酒堂的原址修建了东坡书院。

苏东坡说过,“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由此可见,儋州在东坡的心目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陌生的、甚至是非常不宜居的环境非但没有消磨东坡的人生智慧,反而为其增添了厚重感。

苏东坡在海南时,就这样与山野村夫交谈,与友人下棋唱和,探讨岛内居民的长寿之道与鄙陋风俗,一有机会还是会继续月下漫步的老习惯,空闲无事就到乡间采药。像苏东坡那种人,不管身在何方,生活绝不会乏味。

苏东坡能随遇而安、超然物外,并与海南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黎族同胞在城南污池旁的桄榔林中为苏轼盖了一间草房,苏轼称其为“桄榔庵”。

不仅如此,当地百姓还为苏轼送来食物和粗布,供其饱肚御寒。每年腊月二十三是海南百姓的祭灶日,送灶神,他们在拜过神灵之后就把祭肉送给苏轼。

正是因为有海南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苏轼在海南才能仍然笔耕不辍,他在儿子的帮助下整理整理杂记文稿,汇集成了《东坡志林》。他还完成了为《尚书》作注。

苏东坡在海南诗作130多首,这其中包括他的和陶诗15首。由此,他终于为自己的和陶诗142首画上句点。

苏东坡一直将陶渊明视为精神知己,他在颍州时就开始了这项工作,离开惠州时,已经写完了109首,最后的15首实在海南完成的。

作为最了解苏东坡的人之一,弟弟苏辙这样评价这些和陶诗:“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同为北宋时期著名诗人的黄庭坚则对东坡的岭南之作发出这样的感慨:

东坡岭外文字,读之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

由此可见,岭外的蛮荒气质并未令东坡的才气性灵打折扣,相反,这一番不平凡的打磨是对诗作最好的锤炼,最后幻化为文字的绚烂。

对海南的历史进程、风俗习惯影响最大、最有成就的无疑当推苏东坡。他在海南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中原。在苏东坡居海南的3年期间,他讲学礼,兴教化,将一个文化的不毛之地转换成了才俊辈出之乡。

苏东坡还观察并记录种种原始风俗,甚至包括那些生活在丛林中的原住民。

比如,当地人十分迷信,治病的方法不是看医生而是去庙中祷告,杀牛以祭神。结果每年都有大批从内地运来的牛惨死刀下。苏东坡看到后便将其记录成文字,并设法改变这一风俗。

通过苏东坡的倡导,身体力行而改变了当地人的陋习。

同时,苏东坡还对药物进行了研究,并为百姓开方治病,还曾专门向居住在广州城的王敏仲索来黑豆,制成辛凉解毒的中药淡豆豉,为民治病,自此以后,当地百姓纷纷种黑豆,后人称为“东坡黑豆”。

当时,中和镇的民众多取洼地的积水饮用,以致常年患病。苏东坡亲自带领乡民挖了一口井,疾病便减少了。此后,远近乡民纷纷学东坡挖井取水,改变了当地乡民饮用塘水的习惯。后来人民便把那口井命名为“东坡井”。

苏东坡在儋州时,邻居有一个以卖环饼为生的老妇人,手艺虽好,但因店铺地处偏僻,生意一直不景气。苏东坡挥笔为她写了一首七绝: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了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短短4句,便把环饼的制作过程,饼的形状及味香、色亮、质脆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老妇人将诗高悬门上,果然顾客如云,生意兴隆。

苏东坡不仅改变了海南人的生活习惯,还积极地改进了海南人的生产劳动习惯。

他在其著名《劝和农六首》诗中,苦口婆心,竭诚功说黎族同胞改变“不麦不稷”的状况,“改变朝射夜逐”这种单纯狩猎的劳动习惯,革除恶习,重视农耕,改进工具开垦荒种植发展水稻生产,这样就会“其福永久”。

苏东坡在海南,所进行的移风易俗活动,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他北归过润州时,有人问他:“海南风土人情如何?”

他回答:“风土极善,人情不恶。”

苏东坡在海南时,还写下了著名的《海南万里真吾乡》:

九疑连绵属衡湘,苍梧独在水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

幽人抚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白发红颊如君长。

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旁注]

儋州 古名“儋耳”。秦大代为象郡之外徼,又为离耳国。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这是海南岛上最早同时出现的行政建制。

祭灶 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七绝 即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绝句起源于两汉时期,成形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代,当时都是4句一首,称为“联句”,每句7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阅读链接]

海口府城的五公祠大院内,与五公祠毗邻的有座苏公祠,是为纪念苏东坡而修建。

园内有浮粟泉一眼,相传东坡赴儋州途经此地投宿时,见当地百姓饮城河之浊水,于是察地形而指地说道:“依地开凿,当得两泉”。

当地居民掘之,果得清、浊二泉,俱甘甜。一泉清,水泡浮起,状如粟米,称“浮粟泉”;另一泉浊,称“洗心泉”。由于洗心泉味不及浮粟泉,后无人问津,日久湮没,只存浮粟泉,享有“海南第一泉”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