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丰富的独木雕刻
黎族历史悠久,海南盛产木材,因此黎族的雕刻工艺中影响较大的是木雕,主要是独木器的制作及其在各种木器上进行雕刻装饰。独木器具是黎族人民长期以来使用的器具,它是数千年黎族传统文化的又一实物见证。
黎族独木器即用一段原木雕琢、刳制各种用具。独木器种类很多、造型独特,雕刻图案精巧,内涵丰富,构成了黎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主要分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宗教文化用具类型。
生活用具是用原木经过刳制、雕琢,制成日常生活用具。独木雕凿的生活用具在黎家最多也最普遍,形制各异。常见的有舂米臼、木桶、木盆、木谷仓、蒸桶、蒸酒桶、独木锅盖、独木棺、独木槽等。
黎族历史上无碾米工具,脱稻谷皮采用木杵在木臼里舂捣。
清代张庆长《黎歧纪闻》记载:
黎人不贮谷,收获后连禾穗贮之,陆续取而悬之灶上,用灶烟熏透,日计所食之数,摘取舂食,颇以为便。
舂米臼是用原木刳制,外形有直腰、束腰两种,内有平底和尖圆底。口径0.4米至0.6米,高0.4米至0.8米。
与它类似的有小木臼、捣辣椒臼、独木盆等独木器,制法相同。在独木器外表有雕琢花纹图案作为装饰。如束腰、开窗、动植物图案、几何图案、劳动生活图景等。有的还填涂色。
历史上,黎族丧葬是用独木棺,据康熙《琼州府志·黎情·原黎》卷8记载:“凿圆木为棺”。它用一段大原木先锯出棺盖,然后用斧、锛、凿等工具刳制、凿刻,深约0.3米,长1.8米至1.9米。外形有圆、方两种。
制作独木棺与黎族的来源有一定关系,据说黎族先民是乘独木舟到海南岛,而独木舟与独木棺是非常近似。先民是乘独木舟来,那么人死后,独木棺载着回到祖先那里。
黎族独木谷桶是取一段直径0.6米,长1.5米以上材质好的圆木,最好已是中空的,用凿略修整,在底部加上一块木板便成。在距底部5至6厘米地方挖一个约10×10厘米洞口,安上活动板为出谷口。
在谷桶外壁上,雕刻有各种图案花纹,主要是各种农作物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以及祈求稻谷安全等装饰花纹。独木谷桶贮谷,既可以较好防鼠,又可以防潮。同它造型、功用差不多的还有米桶、蒸桶等独木生活用具。
黎族独木凳是用高0.25米至0.4米,直径0.2米至0.3米的原木雕琢。把原木头尾各留有三四厘米厚作为凳面,中间部位凿空,在其周围留下6根至12根约4×4厘米的方柱子或圆柱子为支撑,柱脚向外稍弯曲,呈弧形,既减轻重量,造型又美观大方。
如果凳子过高或者为了增加它的层次感,往往把它制成二层,即中间加一个台面,这个台面是连接、支撑上下层的柱子。柱子太长易损,增加一个台面,既缩短柱子长度,增强牢固,又可增加美观。
有时还在凳面和边沿刻花纹图案,装饰美化。这种多脚独木凳,造型古朴、独特,方便使用,坚固耐用。
它是从圆木墩演变而来,以前黎族家具制作尚不发达,品种较少。独木凳曾是乐东黎族妇女出嫁时所带的嫁妆之一。独木凳除了以上造型外,还有形似椅子的树干或树根椅,即有靠背、椅面、脚,略加工便成,并适当装饰。
黎族独木蒸酒器是用原木凿雕,外形为两头大、中间小,高0.6米,上下口径约0.4米,腰部直径0.3米。
在蒸酒器束腰处,留有一层约一两厘米厚的拱形隔层,在隔层中间钻10多个孔,供水蒸气上升。沿隔层上方的器壁钻一小洞,约两厘米见方,为出酒口。
这种独木蒸酒器比陶制的轻便,不易打破。如果是沉香木凿制的,则酿制的酒有沉香木的香味。
另外一种重要的独木器为生产工具,主要是独木舟、独木水槽、平耙、点穴棒、独木铲、纺织工具、制陶的台垫、冶铁的鼓风箱、牛铃等。
黎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水上交通工具有独木舟、筏、桥、葫芦等。黎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乘独木舟来到海南岛,传统民居“船形屋”就是根据倒扣的独木舟外形盖的。
独木舟多用木棉树干整段刳成,又大又直的木棉树易得,而且木棉树的材质松软,容易刳制,它干了之后很轻,搬动方便。
独木舟两头削尖,舟壁削成弧形,厚两三厘米,舟底和舱底削平。舟长2米至6米,宽0.4米至0.7米。根据大小、长短可坐1人至4人,用小木桨划水。船舷外侧及头尾有时还雕些图案花纹,甚至把头尾雕成龙头和龙尾,造型独特,花纹精彩,内涵丰富。
黎族独木牛铃是用一段长0.1米至0.25米,高0.1米至0.2米,厚0.05米至0.12米的原木挖凿,凿一个长方形的凹形,壁厚一两厘米。
在凹槽底部打两个眼,穿绳子系两条能摆动的小木棒吊在里头,挂在牛脖子上。牛走动或吃草时产生晃动,两条小木棒来回碰撞铃壁而产生响声,便于放牧者寻找牛。
为了便于识别各家的牛铃以及体现各家主人的手艺,往往在牛铃上雕一些自家的标志及图案花纹。
另外还有独木制成的文化宗教用具,有独木皮鼓、刀筒、神像、法印、木唢呐、叮咚等。
独木皮鼓是黎族传统为招众、祭祀和作为乐器的工具。独木鼓大峒多悬于该峒中心最高的山岭上,小峒多悬于头人家屋檐下。
独木皮鼓由一段长0.5米至1米,直径0.3米至0.5米,中间略大,两头略小的大圆木挖空,两端蒙上牛皮,用老竹根削成钉或铁钉钉紧。水牛、黄牛均可,水牛皮厚而粗,打起来鼓声低沉;黄牛皮薄,声音清亮。
在制作鼓的过程中,还要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赋予了很多神秘色彩。在鼓身上及鼓面进行装饰,在鼓身上雕刻人纹图案及其几何图案,并涂上颜色;在鼓面上进行绘画,主要描绘狩猎对象、狩猎图景等。
这些绘画主要有黄猄、野猪、鱼、捕鹿、人骑鹿、人骑马、人射猎物等。画面逼真、生动,想象力丰富。仅在皮鼓鼓面上发现黎族相对成熟的绘画作品,是研究黎族绘画的最宝贵资料。
画面基本上都与野兽、狩猎有关,由此推测独木皮鼓最初可能与狩猎有关,狩猎时使用,即出猎祭祀时用于娱神、出猎的信号等。
独木皮鼓最早见于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打鼓吹笙以为乐”。《岭外代答》记载:“其亲故聚会,椎鼓歌舞”等。
但据考证,独木皮鼓起源较早,早于铜鼓,即在原始社会已存在,而铜鼓则在百越族群进入奴隶社会时期才会铸造,而且从体制、图画、纹饰都有一系列渊源关系可寻。
独木皮鼓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是研究黎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之一。
黎族在与汉族长期交往中,受汉族道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黎汉杂居地区或者与汉族交往较密切的地区,道教对黎族的影响较深。普遍建立土地庙、峒主公庙、祖先鬼屋即祠堂,内设祖先等诸神像,称“木头公仔”,另外还有祭坛、香炉等祭拜鬼神。
最初的神像由汉人雕刻,渐渐黎族艺人也自己雕刻。拿一材质较好的圆木,大小根据雕刻神像需要,进行精雕细刻。神像表情严肃,头戴高帽,雍容华贵,一副大官的形象。刻好后有些还涂上颜色,供在庙里、祠堂、自家的神台上。
黎族刀筒由原木挖制,长约0.4米,宽0.1米至0.15米,筒深0.25米至0.3米。刀筒正面雕刻有多种精巧的几何纹、花草纹、人纹等图案,是道公举行宗教活动时的专用法器之一。举行宗教活动时,用来存放赶鬼的木刀及其他法器。
刀筒的造型、雕刻与军事、狩猎用的箭筒和狩猎用的尖刀筒等很接近,仅是尺寸大小及外表雕刻的图案花纹不同而已。
黎族的独木器具功能实用,造型古朴多样,雕琢精美,装饰自然,可以说独木器是集黎族木雕的立体雕刻和平面雕刻于一身,它贵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实用与装饰的统一。
[旁注]
宗教文化 在中华文明史上,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
沉香 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语写作“沈香”。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
法印 道教与佛教术语。道教法印面上刻着具有道教含义的文字,甚至有的还刻着完全符式化的图案,印面一般是狮子或其他避邪兽。佛教徒用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
《太平寰宇记》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乐史撰。二百卷。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前171卷依宋代初期所置河南、关西、河东、河北、岭南等13道,分述各州府之沿革、领县、州府境、风俗、姓氏、人物、土产等。
法器 又称“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阅读链接]
黎族独木器以独木舟最为著名。这是一个原始信仰,所以它的制作工艺也是那么的有原始意味,这种人与木头的直接对话,没有枝丫,没有别的辅助,只有一根原木,好像生怕有个外人插进来似的,好像多了另外的什么东西,就会破坏一个十分隐秘的原始契约。
黎族人就生活在这形形色色的独木之中,那似乎还都是一棵棵继续生长的树,那些树都很独立,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那是些从远古时代起就传说的故事,就像拯救了整个西方的那条著名的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