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爱情的海南三月三

海南“三月三节”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黎族、苗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青年们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是海南黎族、苗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历史悠久,宋代史籍中就有与“三月三”相关的记载。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

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

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苗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直至天将破晓。

“三月三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称,上古洪水时期,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两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初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

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

于是,在一年的三月初三,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

以后每年三月初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许多年过去后,天妃和南音沉睡在山洞里化成一对石头。黎族后代为了纪念这两兄妹传宗接代的劳绩,把石洞取名为“娘母洞”。

每年三月初三,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糯米、糕饼、粽子和山兰米酒,从四面八方赶来娘母洞前纪念祖先,以对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三月初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

苗族的传说与此相似,后代为了纪念人类的祖先伏仪和李妹仁兄妹的婚配,把三月初三定为本民族先祖结婚的日子。同时,苗寨禁止在三月间结婚,表示对祖先的崇拜。每年三月初三苗族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和煮五色米饭,祭祀先祖,祈求平安。

第二种说法,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

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初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

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

每年三月初三这一天,附近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都会在俄贤岭集会,唱着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还有一种说法,据说三月初三是为了纪念黎族的远古祖先“黎母”诞生、庆祝黎族人民幸福吉祥、繁衍昌盛而举行的节日。

在“三月三节”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来到五指山一带。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

在这一天,所有人身着盛装,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山兰酒等祭品供于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岩洞口。

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尽情地欢庆着,用歌声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整个节日,气氛欢快热烈,令人陶醉。

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物,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

当夜晚来临,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活动,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打柴舞、打猎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

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男女青年各坐一边,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如果双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赠送信物。姑娘们将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腰间,小伙子则把耳铃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阿妹的发髻上,相约来年的三月初三再相会。

三月初三也被称为苗族的“情人节”、“对歌节”。苗家姑娘来到歌场边,往往都由她们的阿婆给穿戴银饰花环后才上场。因为一年一度的对歌节,不但是喜庆春耕播种,也是苗家青年男女寻觅心上人的大好时机,所以,对歌不光是吹木叶,跳团圆舞,它也包含着美妙欢乐与人生哲理。

在三月初三日这天,苗族姑娘都换上节日盛装,年轻的小伙子则口衔木叶成群结队地来到对歌场,庆祝春耕播种的同时,大家还在人群中寻找心上人。

白天,天空明净无云,太阳柔和而温暖,鸟儿的欢叫声与小溪淙淙流淌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支美妙的春的乐章,使人犹如走进梦幻一般。

当山地边飞来一阵阵动情的歌声时,从大路上、田埂上、山腰上来了一群群穿着盛装的男男女女,年轻的后生嘴衔木叶边走边吹,漂亮的姑娘打着花伞边走边唱……

夜晚,在那皎洁的月光下,苗家男女你一群我一伙,自由自在的对唱情歌。

在情歌绵绵的对唱场,几个苗家后生在邀一个美丽丰满的姑娘对歌,而那姑娘只是微微地一笑,却闭口不唱。

她在暗自从周围物色对手,姑娘瞄准一个后生对唱后,没被选中的对唱的后生便自动退出,另找对象求歌去了。那些悦耳动情的歌声搅动了人们的心,仿佛喝了一碗醇香有包谷烧,心都醉了……

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

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指定情”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

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至太阳落山才散去。如果小伙子相中心爱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箫、树叶吹着婉转动听的曲调,来到姑娘的“隆闺”外唱开门歌。

如果姑娘不唱闭门歌,便会开门走出来,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燃篝火对歌跳舞,互表爱慕之情。

这时,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

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咬手”定情后,他们便各自拿出最心爱的手信,如戒指、耳环、竹笠、腰篓之类的礼品,互相赠送,作为定情物,以示终生相伴。

[旁注]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南宋时期诗人。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山兰酒 黎族采用所居山区一种旱糯稻山兰稻酿制而得名。并采用了当地山中特有的植物,运用传统自然发酵的办法制成。对于黎族来说,山兰酒一般逢贵客来临或重大节庆才拿出来痛饮。

吹木叶 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吹奏乐器。流行于西南一带的农村中。也称“吹叶”,即吹树叶发声之意。可以吹奏的叶子有10多种,吹奏时,将叶子横放于唇下,用手指扯住叶子的两端,开着上唇吹奏,能发出清脆悦耳、优美动听的音调来,用以伴奏山歌或独奏各种乐曲。

鼻箫 黎族富有特色的边棱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流行于海南省各地。在黎家青年男女中,鼻箫则多为即兴吹奏,其曲调也因人而异,黎族姑娘可以根据乐曲和音色的不同,能够在很多的箫声中辨认出自己情人独特的箫声来。

[阅读链接]

“三月三节”是黎族、苗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琼州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

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琼州文化和历史的窗口。“三月三节”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庆祝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