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濬集各种文化于一身

丘濬,别号海山老人,明代琼山府城镇下田村人。是明代一代“奇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法学家、文学家、戏剧家、诗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一生著述很多。

1421,丘濬生于海南岛上的琼州府,小时候很可怜,家里很穷,7岁的时候父亲又去世了,全靠他的母亲李氏把他抚养长大,教他读书。

欣慰的是,丘濬不仅好学,人还很聪明,明史记载:“过目成诵”、“家贫无书,尝走数百年借书,必得乃已。”其人勤奋好学可见一斑。

五指山是海南名胜之一,位于海南岛的中南部,海拔1800多米,五峰相连,形如手指,因而得名。

据说丘濬6岁时就写下了流传后世的《五指山诗》: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

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霞弄云烟。

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当时,年幼的丘濬与哥哥丘源靠祖父丘普抚养。丘普想到自己年老失去独子,双孙依偎膝下,百感交集,写了“嗟无一子堪供老,喜有双孙可继宗”的联句挂于楣两边。

丘濬成名后,追念乃祖对他们兄弟的期望,写了一篇《可继堂记》这篇记文,充满了丘濬追及先人,不忘根本和对后辈殷切期待的激情。自此,可继堂名扬天下。

而且他从祖父丘普之言,定要做到“拓吾祖业,达而为良相,以济天下。”不难看出他从小志向就远大,所以博览群书。

1444,丘濬23岁的时候应乡试中解元。3年后,入国子监读书,深受器重,名气益盛。

1454年,丘濬复试于礼部,名列前茅,但因其长相丑陋,只赐得个殿试二甲第一登进士,赐传胪。后来文名远扬,被选入翰林院。

当时选入翰林的只有10人,丘濬为庶吉士之首,一时“名动京师”,就叫他去参与《寰宇通志》的编纂。该书写成后,丘濬被提升为翰林院编修。

1465年,宪宗即位后,丘濬晋升为侍讲,并受命参与编纂《英宗皇帝实录》。

3年后,书编成,又被提升为侍讲学士。每次讲学,英宗皇帝都为丘濬渊博的学识与其洪亮流利的言词所吸引,聚精会神听讲,敬服不已。

后来,丘濬又受命编修《宋元纲目》,1477年该书在他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笔耕下完成。成书后,擢升翰林院学士。稍后,再晋升为国子监祭酒。

1480年,丘濬被加礼部侍郎,仍掌国子监事。在掌太学的年月里,由于他才识过人,广集诸子百家有关治国济民之说,依据西山真德秀的《大学衍义》,精心钻研,作出新见解,增补了160卷,形成了巨著《大学衍义补》。

丘濬在各个领域都有非常深的造诣,可谓之通儒,在文学方面有“诗文满天下”的称号,但他自己以精通经济而自负。

在《大学衍义补》中,有23卷都是专讲经济的,其思想有继承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自由经济思想,提倡取用有度,主张“互市立法”等。

在明代海运方面,丘濬也是大力主张和出谋划策,在《大学衍义补》中,丘濬甚至对海道踏勘、航海安全、船厂选址、海船吨位、抽税比例等都作了一番叙述。也许这跟他从小在海南这座沿海城市长大有很大的关系。

丘濬不仅学识渊博,在人品上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有一次,翰林院侍讲参加《英宗实录》的修撰,当写到兵部尚书于谦之死问题时,有人要按照当时定的谋图不轨的罪名来写,丘濬坚决不同意,认为:“要不是于谦守卫北京,大明江山可能都保不住了,这个功绩不可磨灭。夺门之变时说他谋反,时间过去了,我们看清楚了,不是那么回事,对他的诬陷不能不给洗刷。”

杀于谦是英宗复辟的需要,英宗才死不久,丘濬就敢于直言,是冒着较大风险的,可见他是正直的,因而不计个人利害。

《大学衍义补》一书中的“固邦本”、“治国用”两部分23卷,分类摘录了前人的一些经济论述,并提出新的见解。

首先是富民思想,认为必须满足人们对财富的欲望。但“天生众民,有贫有富”,不能“夺富与贫”。说富民的存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贫民要“赖从举贷”,“国家亦将赖焉”。他说的富民,包括地主和商人。

其次是田制思想,提出“配丁田法”,主张每丁可占有田一顷,已超过一顷的,不问,但不得再买。同时提出力役改革,即不单纯按丁征役,而是按有田之丁征发。

还有工商业思想,认为国家不应与商贾争利。富商就是富国,“贫吾民也,富亦吾民也,彼之所有,孰非吾之所有哉”。

最后是理财思想,他提出:“理财者,乃为民而理,理民之财尔”,所谓为民理财,即发展生产,使民有财,取民之财要合乎义理;反对将国家财政“专用之以奉一人”。

丘濬是非常有民族大义的,他的民族思想浸润着深厚的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精神。丘濬从地域、文化、政治等来阐述他的“内华外夷”思想。

他在《大学衍义补》中提到“夷狄内附”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危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当然,丘濬也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但是,他并不主张对其他民族实行种族灭绝的政策,他指出:“大地间有华夷,犹天之有阴阳。有此必有彼,决无灭绝其类之理。”所以说他的华夷之辩思想是非常中肯和理性温和的。

[旁注]

文渊阁大学士 唐代以宰相兼领、知馆、院事,称大学士。宋代沿之,对学士中资望特高者,加‘大’字。明代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稍后,以尚书、侍郎入阁办事,兼大学士,加官至于一品,乃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庶吉士 也称“庶常”。是明清两代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翰林院 从唐代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唐代晚期,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代后成为正式官职,明代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

力役 征发众庶所服的无偿劳役。力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各种杂役,包括田猎、逐寇、伺捕盗贼、丧葬、祭祀等杂役。狭义上的力役就是指特定这发的徭役,包括筑城修路、开河做堤、运输物资等大规模劳役。

[阅读链接]

丘濬一生著有《大学衍义补》160卷、《世史正纲》、《家礼仪节》、《伍伦全备忠孝记》、《朱子学的》、《丘文庄集》、《琼台集》等。《琼台诗文会稿》则是他在文学方面的集大成者。

该书共收入丘濬诗词约900首,文章380多篇。其主要成果在经济理论方面,他提出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比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威廉·配第17世纪60年代提出的“劳动价值论”还要早170多年,被现代经济理论界称为“15世纪卓越的经济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