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快的舂米舞和竹竿舞

舂米舞是海南的黎族地区妇女在舂米时助乐的舞蹈活动,是黎族妇女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演变形成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舂米舞与海南黎族人民长期的劳动过程息息相关。在清代之前就已产生,在没有形成舞蹈之前,仅作为黎族通过敲打而产生声音传递婚庆信号的一种方式。

黎族人深居山区,在举办婚庆之时,为了告之周边临近村寨的村民,前来饮酒庆贺。

当时有人发现舂米时撞击舂桶的声音可以传播好远,于是采取了这一方式传递婚庆信号,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习俗,于是这种方法逐渐被其他村落运用。

在其演变的过程中,这种方法发生变化,村与村之间举办婚庆活动时,也利用敲击舂桶声音的大小强弱比较阵势,竞出胜者。看哪个村敲得最响,哪个村的舂桶就是最多,由此,这种活动也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舂米舞的形成历史,还有其他的说法,或者在丰收的季节,“合亩制”时期的黎家妇女舂米劳动的喜悦表现;或者是妇女们在舂米繁忙辛苦的劳动中,为了缓解劳累,提高舂米效率,而逐渐演变形成舞蹈。

舞蹈中的舂米动作形态,基本来源于黎族妇女舂米时的动作,反映黎族妇女劳动生活的一面,是古朴民风的真实写照。同时,展示了黎族妇女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风貌。

舂米舞最初是4人跳,后来又发展为6人跳,由简单的打法演变为多种打法,通过变换动作,敲打舂桶的不同方位,使“音乐”和舞蹈达到和谐效果。

黎族人办喜事的时候,妇女们聚在一起,在大木臼中放入稻谷,4人或6人各持木杵,轮番把稻谷舂成米。慢慢地,她们在挥动木杵时加入了一些动作,使单调的木杵与臼的撞击声变成有节奏的撞击,从而演变成了自娱性强烈的舞蹈,体现了黎族女子勤劳、温顺和柔韧的性格。

以4人舂米舞为例:一对以右腿弓步站立相对着舂米,另一对也相对而立,只是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

舂米时,一对往木臼里舂米,另一对便可以木杵撞击臼沿或臼边。有的在臼内舂一两下,又在臼边撞击数下,在同一节奏中,响起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这两种和谐有趣的声音。

有时,她们在高处跳起舂米舞,那种“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咕咕叱!咕咕叱!”的声音,会顺风传至一两千米远,让在路上的人也会感觉到不那么孤单了,仿佛身在田野绿秧中听到阵阵布谷春声。

有这种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伴奏,哪怕是舂上一两个时辰,也不觉得疲倦。这种欢快而挺拔的舂米动作,自然呈现出了健美的舞蹈姿态。

黎族女子勤劳温顺,舂米舞正反映了这个特点。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粗犷剽悍的男子们的竹竿舞。

竹竿舞又叫“打柴舞”、“跳竹柴”。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做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的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

竹竿舞也是一种古老的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据传已有上千年历史。

黎家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家养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

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而且有其独特的魅力。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

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

竹竿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面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

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倒,并群起而嬉笑之。相反,善跳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的青睐。

[旁注]

合亩制 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市地区带有父系家庭公社残余的黎族特有的一种生产和社会组织。“合亩”意为“有血缘关系的集体”,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小家庭组成,土地和耕牛公有,全体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时辰 古时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我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神灵 指古代传说、宗教及神话中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或指有超凡能力、可以长生不老的人物。也指人死后的精灵。民俗信仰主要是神灵,这种信仰源始于远古。

[阅读链接]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也换之为“男女混合打跳”。

过去,“三月三”为黎寨的“山恋节”,后来也增进了跳竹竿等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