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第一名胜五公祠

五公祠位于海口东南与琼山接壤处,又称“海南第一楼”,建于1889年,祠内祭祀着5位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忠义之士,他们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

李德裕在唐代文宗和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国家安定作出很大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

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都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李纲和赵鼎都曾两度拜相,李光是宋高宗时的参知政事,胡铨任宋高宗时的枢密院偏修。李纲等4人都是在金兵入侵的年代被秦桧等投降派迫害而贬到海南岛的。

这5位精忠报国的名臣虽遭贬谪,但丹心不泯,在兴修地方公益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为当地人民作出不少贡献。

五公祠高10多米,分上下两层,木质结构,四角攒尖式屋预,素瓦红椽,三面回廊,可凭栏眺望。挂有“海南第一楼”横匾。祠内还有历代文人的题咏和楹联,概括了五公的生平业绩,表达了后人的崇敬心情。

五公祠由清朝雷琼道台朱采于1889主持修建,同时增建和重建了观稼堂、学圃堂、西斋即五公精舍。

五公祠为楼阁歇山顶建筑,建筑面积498.88平方米,高12.26米,后墙柱处砌墙,其余三面辟为廊,整座大楼由18根木柱和10根石柱支撑。其建筑风格有鲜明的海南地域特征,带有南洋建筑的痕迹,也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五公祠正门悬挂“五公祠”的金字匾额,楼上挂有“海南第一楼”,落款署:“光绪十五年嘉兴朱采”,楼内大厅挂“安国危身”横匾。

楼下供奉五公神位和展出五公史迹,大厅圆柱挂楹联两副。

其一:“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其二:“于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首级中,别为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

楼上大厅圆柱有楹联两副。

其一:“唐嗟未造,宁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由清代海南举人潘存撰联。

其二:“五贤系两代兴衰,报国投荒,唐宋迄今留正气;一身睹万民憔悴,筹边弭乱,冰渊夙夜凛遗规”。为琼崖镇守使黄志桓撰联。

这些楹联惊天地、泣鬼神,正气浩然,雄姿勃发,充分表达了五公高风亮节和刚正不阿的品质和精神。

五公祠之所以称为海南第一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筑规模和所奉祀的五公他们高风亮节的品德在当时都堪称第一。

观稼堂,原名为“观稼亭”。据《琼山县志》记载:观稼亭建于1615年,是一座六角飞檐大亭,它为纪念苏东坡指凿双泉,造福桑梓乡里的丰功伟绩而建。“观稼”两字,寓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

该亭在明末清初时被毁,1704年琼州知府贾堂深感观稼亭对教化当地百姓黎民、思忆先贤丰功伟业有远深意义,便在旧址重建。1834年又经扩建,形成当时海南最大的亭榭。

据清代人张育春撰写的《重修观稼亭记》记载:观稼“亭前为平坂,旁浥清泉,有溪流一道,自东环流而西,两旁绮丽交错,阡陌纵横,士大夫游息于此,比之裴中立绿野堂,洵城北一名胜。”

1889年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时,又重修了观稼亭,并改名为“观稼堂”。在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五公祠左附观稼堂,循旧例藏琼崖历代名贤文物遗著。”自此观稼堂也就成为海南文人学子品茶赋诗与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

朱采当时增建学圃堂和五公精舍的目的在于兴办学堂,讲学明道,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据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右侧建学圃堂,聘海内硕儒讲学其中,又建横宅一连四间,名五公精舍,为学子研习之地,本道契五公,教兴后学之意。”

后来琼州道尹朱为潮在《重修五公祠记》也记载:“五公精舍仿学海堂例,选全琼庠生,秀才三十名,研习经史辞章之学,聘宁波郭晚香在学圃堂讲课。”

浙江宁波人郭晚香是清代晚期著名学者,朱采在建学圃堂和公精舍后,向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推荐聘请郭晚香来琼讲学,他来琼时带来了8000多册卷古版文献书籍,置于海南第一楼上,学圃堂就是他当时讲学的地方,五公精舍和东斋分别是学生和老师的宿舍。

郭晚香在学圃堂讲学不久便病逝,因后继无人,诸学生便由朱采保荐到广州的学海堂继续学业,五公精舍便用于收藏郭晚香的遗书和典册。

苏公祠为纪念苏东坡而建。他北返后,海南学子经常在他曾借寓过的金粟庵入饮酒赋诗,进行学术交流,怀念这位“一代文宗”,久之便把该处题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在此基础上开设“东坡书院”,大书法家赵孟頫为之题匾。

书院几经变迁,至明代初期毁废,但遗迹尚存。1617年琼州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并改书院为“苏公祠”,奉祀苏东坡与其子苏过。

清代顺治、乾隆年间又对该祠进行重修,1889年,朱采在修建海南第一楼时对苏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并增建山门等建筑。苏公祠基本上是清代光绪年间建修的规模。

苏公祠山门口陈列的石雕系明代修建苏公祠时的原物,山门口悬挂明太祖朱元璋赞海南诗句“南溟奇甸”横匾。苏公祠正厅陈列着苏东坡及其子和学生姜唐佐的牌位。大厅圆柱悬挂由朱为潮撰联的“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楹联一副。

泂酌亭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因苏东坡“指凿双泉”而建。当时琼州郡守承议朗陆公品尝浮粟泉水后,赞其泉水甘甜,便在井泉旁甜,便在井泉旁建亭,经常邀请朋友、同僚在亭上品茗赋诗。

1100年6月苏东坡遇赦北返,再借寓金粟时,陆公邀苏东坡为亭命名和赋诗,苏东坡欣然命笔,即席写了《泂酌亭诗并叙》。

明代该亭被毁,清代乾隆年间,琼州学使翁方纲在原址重建,1869年,郡守戴肇辰又整修该亭。泂酌亭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修建时的风格。清代海南学者王国宪重刻的《泂酌亭诗并叙》陈列在五公祠碑廊里。

浮粟泉是苏东坡在五公祠留存遗迹及之一。苏东坡来琼时,借寓金粟庵,这时间他教导当地百姓掘井之法,并亲自“指凿双泉”一泉曰金粟,一泉曰浮粟,由于泉水其味甘甜,水源旺盛,常冒小泡浮于水面很像粟米,因此“洗者常满”。

1793年,琼州太守叶汝兰品饮该泉后,感觉水质甚佳便为该泉题匾名,寓意:水源旺盛,五谷丰登;清著名金石家汪垢为泉撰联:“粟飞藻思,云散清襟”,镶刻其旁;后又有人在“浮粟泉”,匾下增刻了“神龙”两字。

浮粟泉历经近千年沧桑,从不枯渴,不论大旱或大涝水位都保持现状不变。传说取水之人只要在井旁用脚一跺,井底下如源源不断地冒出水泡,那么来年一定会财源滚滚,生活蒸蒸日上。

粟泉亭始建于1612年,为纪念苏公“双泉”造福桑梓乡里而建。该亭在清代列为八景之一的“苏亭蘸翠”。粟泉历代有重建修。

因何修建粟泉亭,有这样的传说:

1612年的一天,琼州郡守翁汝遇率郡城官民在金粟庵祷雨,祷雨事完,做稍事休息。翁汝遇便到浮粟泉中取水解渴,并赞其水甘美,突然间雷电交加,天降大雨。

翁汝遇认为是浮粟神龙显灵保佑,喜降甘霖,便决定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以志纪念。

施工时,掘得一砖,上刻有诗写道:“泄尽先天秘,再修来世身,若思逢故友,二姓草头人。”旁落“东坡行书”款,翁汝遇觉得此事甚为奇异,便把砖刻揣回收藏。

据考证,该诗是苏东坡初到琼时,借寓金粟庵时写的,由于当时他初来乍到,面对生疏的环境和生活的困境,因而产生了佛家的思想,认为他会客死海南,于是写了这首诗,埋在该处,好让后人知道他的不幸遭遇。

琼园是扩建五公祠时增辟的一组园林古迹群。主要建筑有洗心轩与游仙洞。“琼园”两字取:“南溟奇甸,琼台胜境”之意。

洗心轩是一间亭榭式的古建筑,四周辟廊。正门走廊圆柱悬挂朱为潮主持修建洗心轩时撰写的楹联意义深远,耐人寻味:

一水可曾将耳染,

纤尘绝无上心来。

这副楹联的来源包含着一个传说:

据传朱为潮修建琼园时,应如何规划,同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他对此拿下定主意。有一天他亲率同僚到实地勘察地形。众官又为此争论不休,加上正是酷热的晌午时分,使得他烦躁不已。

这时,他走到浮粟泉边,叫随从取水止渴,并用泉水洗脸清热,突然间他感到大脑豁然一亮,琼园的规划在大脑中已清晰成形。

他便决定在琼园建一中心建筑,并为之命名为“洗心轩”,以此告诉后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到此游一游,喝上一口清心爽口的浮粟泉水,心中所有的烦恼与杂念将远离而去。

游仙洞是用海南火山岩垒砌而成的人工假山,它根据民间传说而建:

据说宋代有一道士,自幼出家修道,修炼多年,总不能成仙得道。

有一天,他在梦中见到一神仙点化说:大海中有一神龟,在你垂暮之年访得此龟,并在其首坐化,定能成仙。醒后,他苦思不解其意,便决定外出云游寻访。苦经10多年,踏遍了东南沿海,总悟不到梦境中的神龟。

有一天他来到雷州,听说苏东坡被贬在海南,便决定到岛上游一游,顺便结识和请教于这位大学者。

一天,当他踏上这块神奇的荒岛时,他顿然一悟,海南的地形正酷似他梦中的神龟,于是他便到儋州拜访苏东坡,请教龟首在何处。经过几个月的交往,这位道士为苏东坡的博学所折服。

而苏东坡也深被这位道士的精神与决心所感动,于是便告诉他说:“琼州地形似神龟,郡城琼山是龟首。”

道士便辞别了苏东坡来到琼山探访他梦中的龟首。几经折磨他终于发现了五公祠正是他魂牵梦回要找寻的地方,于是他便在游仙洞这地方结茅苦修。

他的意志与决心感动了玉皇大帝,一天玉皇大帝派来了一位神仙把他引接到天界授予了神位。因为这位道士是在此得道成仙,神游而去,为纪念这位道士坚韧不拔的意志便在此建起了这座假山,并命名为“游仙洞”。

[旁注]

道台 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

楹联 又称“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朱采(1833年~1901年),清代末期诗人。同治年间优贡生。武艺超群,深谙兵法。李鸿章很赏识他,向皇上具密疏推荐之,1833年任山西汾州知府,1888年累官广东雷琼道。书室曰“清芬阁”。著有《清芬阁集》12卷。

张之洞(1837年~1909年)。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他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武汉自强学堂、湖北武昌幼稚园等。

翁方纲(1733年~1818年),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辞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

郡守 古代官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战国各国在边地设郡,派官防守,官名为“守”。本系武职,后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秦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明清则专称知府。

坐化 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佛门常用的坐式是结跏趺坐,修禅入定大多采用这种坐式。据说,定力深的信徒,临终时能够预知时间,安然而逝。坐化又称“坐亡”、“坐脱”、“坐逝”等。

[阅读链接]

五公祠之所以称为海南第一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筑规模和所奉祀的五公他们高风亮节的品德在当时都堪称第一。

李德裕,唐赵郡人,官历翰林学士、观察使、兵部左侍郎、左仆射,唐宣宗时因受李宗闵、牛僧儒集团中的白敏及其同党排斥被贬海南。李纲,福建邵武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北宋末年一位有魄力、有才华的宰相,因受奸臣陷害被贬海南。李光,南宋越州人,进士出身,官居县令、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极力反对秦桧而被贬海南。赵鼎,山西运城人,南宋进士出身,曾任宰相,因反对秦桧的投降主义被贬海南。胡铨,江西吉安人,南宋进士出身,先后任知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少监、起居郎、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反对与金议和而被贬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