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文化一脉相承

海南岛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主要为贝丘遗址,数量少,只在东方、乐东等地有少量发现。

如新街贝丘遗址是较重要的文化遗存,遗址坐落在东方市北黎河入海口仅2500米处。新街遗址临河靠海,海边的螺、蚌、蚝蜊等成为古人主要的食物来源,因而在文化层堆积中发现大量的贝壳遗骸,被称为“贝丘遗址”。

遗址分布范围较大,约16000平方米。距地表0.4米至1米的文化层中含有大量螺壳、贝壳和烧土、炭屑、烧骨,以及打制石器、陶片等遗物。石器仍是用打击法制成,少见磨制石器。

新街贝丘遗址的陶器都为夹砂粗陶,以灰褐陶为主,火候一般,陶质脆松,壁厚不匀。器形甚少,只有圆底罐和圆底釜。一般为素面,有少量装饰有粗绳纹。

这些粗绳纹或有加固等实用价值,或是用于美化陶器的,表达了先人们原始的审美意识。

海南贝丘遗址典型的还有陵水石贡贝丘,站在石贡遗址,不由会感叹先人慧眼独具,选择了一个良好的栖息地。他们在莽莽丛林中,四处迁徙,或沿着河流走,或沿着海岸走,寻找最佳的落脚点。

4500多年前,一群先人来到陵水南湾半岛的西北角,在一个背靠南湾岭,南临新村港的沙丘上,沿海而居。南湾半岛弯曲起来像一个巨大的臂膀将新村港半圈起来,将汹涌波涛挡到了外面,港内风平浪静,水浅且清,古时一定鱼贝成群,先人取之如探囊取物。

石贡遗址沿海边沙丘呈狭长形分布,面积近2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米至1.5米,分为3层,其中的遗物十分丰富。文化层内含有大量螺、蚌、贝壳、兽骨和石器、陶器等。

磨制石器较多,器形中常见石斧、石锛,多以梯形为主,通体磨光,器体较小。

陶器数量增多,几乎均为夹砂粗陶,这是海南岛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显著特征。其中粗砂红褐陶最多,见少量的细砂陶,未见几何纹印陶。

陶器全为手制,火候已较高,器壁厚薄较均匀。器形品种增加,如常见的有罐、钵、碗、盆,以及纺轮、网坠等。

当时石贡先人流行使用圆底器、平底器,而不见三足器。器表一般打磨光滑,纹饰不发达,以素面为主,有少量划纹、镂孔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遗址发现了房址、柱洞、灰坑和陶纺轮等遗迹现象。这说明,石贡人已开始建房过上定居的生活,还开始纺织衣物。

海南岛上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还有陵水大港沙丘遗址、定安佳笼坡遗址、五指山毛道散布在通什河左岸的5处遗址。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有沙丘贝丘、台地山坡类型之分,前者的基本经济生活仍是捕捞、狩猎和采集,而后者在时间上晚一些,主要从事狩猎、采集,捕捞活动已不突出。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部分属于台地、山坡类型,主要分布在昌化江、南渡江、陵水河、万泉河等江河及支流两岸,山坡一般高约8米至30米,既临河,又躲避河水泛滥之灾。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的最佳选择。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在海南岛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全岛各地均有发现。

其中的重要代表遗址是陵水新村,其石铲、石犁等大型磨制石器,说明原始农业出现;除了夹砂陶还有泥质陶、几何纹陶。

这一时期发现的遗物非常丰富,石器器类繁多,通体磨光,型制规整,加工精良。其中大多都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如石斧、石锛、石铲、石犁和石磨盘、砺石等。此时人们几乎不再使用简单打制的石器了。

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石制工具渐趋大型化,结构也做了改进。如石斧、石锛流行长身和有肩两种结构,有的石锛是有肩有段型的,颇具地方特色。这些大型生产工具主要用于砍伐树枝和开垦荒地。

遗址中的石镞、石矛、石戈等工具,磨制精良,锋刃锐利,反映当时狩猎技术又有了新的改进,狩猎在生活中仍占有一定地位。

为了从事农耕生产,先人远离海滨,不再捕捞海生贝类生物为生,而是迁至江河边。从石网坠、陶网坠和骨梭说明,此时仍有捕捞活动,但以淡水生物为主。

陶器在日常生活中已广泛使用,器类繁多,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泥质陶陶色有红褐、灰褐、黄褐之分;有手制也有轮制;火候很高,表面磨光,有篮纹、划纹,并出现简单的水波、方格等几何印纹。还发现了石、陶、骨质的装饰品。

海南岛原始文化遗存当属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的范畴,尤其与岭南两广地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新石器晚期发现大石铲的遗址和两广地区以大石铲为特征的遗址在文化特征上基本相同。

然而,与两广地区相比,海南的史前文化发展较为缓慢,各阶段的文化之间存在缺环,年代序列不甚至明确,缺乏自身演变、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突显出文化渐变进程中滞后的特点,在时间上也较两广地区要晚。

初步推算,海南岛新石器时代最早约在6000年前,比广东要晚一两万年。

由于海南的青铜、铁器冶炼技术欠缺,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较模糊,所以海南岛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中的某些文化因素,一直延续至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才逐渐消失。

[旁注]

贝丘 俗称“贝丘遗址”,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基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

几何纹 几何图案组成有规律的纹饰。春秋战国时期,几何纹在其他纹饰衰退后成为主体纹饰。几何纹主要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云雷纹等。

石锛 磨制石器的一种,表面较粗糙,顶端和两侧都有长条平面,正面稍凸弧,背面平,刃缘斜向,正面有刃脊。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

篮纹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装饰纹样。因其形如竹篮的条状纹,故名。用刻有横条纹的陶拍在半干的陶坯上拍打,烧成后器物的表面就有重叠和交错的篮纹。

[阅读链接]

世界各地发现的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类猎取的更新世大型动物消失以后发展起来的。

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着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