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正直刚毅留美名
海瑞,海南琼山人。明代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他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一生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著称于世,与宋代包拯齐名。以直廉刚正著称,人称“海青天”、“南包公”。
海瑞为政清廉,洁身自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
海瑞生于1515年,其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
海瑞的母亲和孟母一样,也是个年轻的寡妇。她和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在偏远的海南岛过着清贫苦闷的生活。海母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海瑞年幼时期,海母就让他读《孝经》、《尚书》、《中庸》等圣贤书,树立儒家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1550年,海瑞中举,他到北京,即拜伏于宫殿下献上《平黎策》,要开辟道路设立县城,用来安定乡土,有见识的人赞扬海瑞的设想。
海瑞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兴国州判官。他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时,延平府的督学官到南平县视察工作,海瑞和另外两名教官前去迎见。在当时的官场上,下级迎接上级,一般都是要跪拜的。因此,随行的两位教官都跪地相迎,可海瑞却站着,只行抱拳之礼,3个人的姿势俨然一个笔架。
这位督学官大为震怒,训斥海瑞不懂礼节。海瑞不卑不亢地说:“按大明律法,我堂堂学官,为人师表,对您不能行跪拜大礼。”
这位督学官虽然怒发冲冠,却拿海瑞没办法。海瑞由此落下一个“笔架博士”的雅号。
后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仍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一天海瑞母亲大寿,海瑞上街买了两斤肉,屠夫感慨道:“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做上海大人的生意啊!”
有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索要见面礼,海瑞不给,于是胡宗宪的儿子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
海瑞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打开袋有金子数千两,收入到县库中。
事后,海瑞马上给胡宗宪修书一封,一本正经地禀告说:“有人自称胡家公子沿途仗势欺民。海瑞想胡公必无此子,显系假冒。为免其败坏总督清名,我已没收其金银,并将之驱逐出境。”
胡宗宪是一代抗倭名将,他收到信后并不怪罪海瑞。
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邑狭小不能容纳众多的车马。鄢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
1562年,海瑞任诸暨知县,后又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曾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
1566年,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书,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那帮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上书,十分愤怒,把上书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
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书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
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上书,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上书感到叹息,曾说:“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皇帝有病,招来阁臣徐阶议论禅让帝位给皇太子的事,便说:“海瑞所说的都对。朕现在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朕确实不自谨,导致现在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偏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
后来海瑞被逮捕关进诏狱,狱词送上后,仍然留中不发。
首辅徐阶力救海瑞,黄光升则把海瑞上书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极力营护海瑞。
世宗驾崩,穆宗即位,释放海瑞出狱,但当时尚未发丧。提牢主事听说了这个情况,认为海瑞不仅会释放而且会被任用,就办了酒菜来款待海瑞。
海瑞自己怀疑应当是被押赴西市斩首,恣情吃喝,不管别的。
主事因此附在他耳边悄悄说:“皇帝已经死了,先生现在即将出狱受重用了。”
海瑞说:“确实吗?”随即悲痛大哭,马上吐出吃着的食物,在吐的时候,旁边和他吃饭的狱卒都搞不懂怎么回事儿,吓得赶紧躲到旁边。
之后,海瑞果然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任兵部。提拔为尚宝丞,调任大理寺。
1569年,海瑞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深受百姓的爱戴。
史书记载,海瑞书法,“楷、行皆佳,笔力精绝,功力深厚,静逸而无妩媚之态”。清代末期著名书法家康有为在其名著《广艺舟双揖》中曾评价海瑞的书法说:“其笔法奇矫且可观。”奇矫两字,正道出了海瑞书法的特点。
从海瑞书法作品来看,以行草书为最出色,笔力矫健,结体奇崛,极见功力。而他的小楷,亦规整可观,有古拙之气。小楷作品《奉别帖》正是其代表作。
海瑞《奉别帖》为海瑞流传于世的唯一可信墨迹,殊为珍贵,该帖内容为海瑞写给友人的一信,由于为平常通信,故书写随意,通篇表现出一种闲散之气,但点画之间,用笔精到,精力弥满,毫无疲软之态;结体宽舒,在不激不厉中透出一种奇崛之气。
1585年,海瑞在再次被排挤后又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海瑞及闻潘湖黄光升卒,悲伤至极,带病前来晋江奔丧。
海瑞在南京当吏部尚书时,由于刚直不阿而被民众称赞甚至拿他的画像当门神。
1587年11月13日,海瑞死于南京任上。临死时,别人问他有什么遗言,海瑞告诉仆人将5钱柴火钱还给户部,说是经过自己测量后,户部多给了5钱柴火钱。
海瑞没有儿子。去世时,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顾海瑞,只见用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
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柩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孝服的人站满了长江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
海瑞死后,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旁注]
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我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古代“贤良三母”,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总督 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明清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
比干 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留中不发 明代京官可以个人或职务名义向朝廷呈送奏折,皇帝同意的话就用朱笔加以批示或答复,并抄送各部加以公布;不同意可以对相关的官员加以批评或惩罚。如果对相关奏折觉得不合己意,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处罚言官,就可以扣留相关奏折,即“留中不发”。
康有为(1858年~1927年),清代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吏部尚书 我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雅称“大冢宰”。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阅读链接]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
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
海瑞和宋代的包拯一样,是我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