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海南四绝

历史上,最著名的海南本土人物,当为海南四大才子,又被称为“海南四绝”,即著绝丘濬、诗绝王佐、忠绝海瑞和书绝张岳崧。

除此之外,一代道祖白玉蟾经过多年苦修,终成一位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的道教大宗师。

白玉蟾苦修成一代道祖

白玉蟾是南宋时期道人。祖籍福建闽清县,出生于海南岛琼州,后来母亲改嫁,继为白氏子,遂易名“白玉蟾”,号海南,又号琼山道人。

白玉蟾幼天资聪敏颖异,7岁能诵九经,12岁举童子笠。再后则遇泥妨真人陈翠虚,携入罗浮,9年始得其道,相从遍游江南名山胜地。

白玉蟾自小不仅诗、书、画、术样样精通,而且水性极好,当地无人能比。他潜入水中可以换气,潜水好长时间不出来,又能游到很远的地方才出水,有时竟不见他浮出水面。

同玩伙伴往往惊惶失措,吓得要命,但每每他都安然无恙返回,令人惊叹不已。

1215年,白玉蟾收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两年后又收彭耜、留元长为徒,名声渐大起来。

1218年春,诏征赴阙,游江西西山,适逢宁宗降御香,召对称旨,封为紫清明道真人,命馆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往。平生“蓬头跣足,一衲弊甚”,然神清气爽。每往来于名山大刹,神异莫测,时称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

1222年4月,去京城临安,“伏阙言天下事”,此后,白玉蟾便致力于传道授徒,设立教区组织。

白玉蟾博洽群书,能诗善赋,工书擅画。为人豪爽侠义,狂饮而不醉,常乘酒兴即席挥毫,所作篆、隶、草书,所画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闽浙、粤、赣、鄂一带颇有影响。

关于白玉蟾的卒年、寿数,其弟子彭耜在《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说:“绍定己丑冬,或传先生解化于旴江。先生尝有诗云:‘待我年当三十六,青云白鹤是归期。’以岁计之,似若相符。”

据此,白玉蟾似于此年逝世。但彭耜接着又说:“逾年,人皆见于陇蜀,又未尝有死,竟莫知所终。”

但是,后世有人从白玉蟾著作中发现某些记载与它不符,遂对己丑年卒的说法表示不同意,提出白玉蟾曾经活到90来岁,至元初尚在世的推断。

例如,白玉蟾在《修真十书》卷39《大道歌》中自称:“年来多被红尘缚,六十四年都是错。”在同书卷41《水调歌头·自述十首》中又说:“虽是蓬头垢面,今已九旬来地,尚且是童颜。”

白玉蟾一生好学,儒释道三教之书皆所研览。其弟子留元长称其师“三教之书,靡所不究”;朋友苏森说他“心通三教,学贯九流”。时人诸葛琰说:“其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靡不该贯。”

故白玉蟾为文,能得心应手,并多会通三教之言,使其著作显现出浓厚的三教融合色彩。白玉蟾又颇富才华,凡诗词歌赋文论等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自如地流于笔端,是南宋时期以来道流中之文学巨子。

姚鹿卿《庐山集序》说:“先生噫笑涕唾皆为文章,下笔辄数千言,不假思索。”故所作文章颇有文采。

不仅如此,白玉蟾还对琴棋书画颇有造诣。留元长说:“真草篆隶,匠心妙明。琴棋书画,间或玩世。”

赵道一说:

大字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兼善篆隶,尤妙梅竹;而不轻作。间自写其容,数笔立说,工画者不能及。

白玉蟾的书法作品,知名者有《仙庐峰六咏卷》、《天朗气清诗》、《足轩铭》等。其绘画作品,知名者有《修篁映水图》、《竹实来禽图》、《紫府真人像》、《纯阳子像》等九件。评论家称其所画人物有吴道子风韵。

白玉蟾一生从事道教活动,其成就主要在道教方面。他既对道教组织发展作过较多工作,又对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作过多方面研究,在道教历史发展中是一个贡献较大、地位较高的道士。

首先,在道教组织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就。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出现了一个以修炼内丹为主的道教派别,后世称为“金丹派南宗”,以别于北方的北宗全真道,其开山祖师为北宋的张伯端,依次传石泰,薛道光,陈楠,再传白玉蟾,已是第五代,被称为“南宗五祖”。

但在白玉蟾之前的4代,基本上是秘密传授,传播范围很窄,门徒很少;而且无本派祖山、宫观,故未形成群众性的教团。

至白玉蟾时,他收了很多弟子,而且努力克服过去无固定修道传教场所的局面,仿照张陵天师道,设立了称为“靖”的教区组织。

以这些“靖”为修道传教据点,扩大了道教影响,加速了组织发展,从而使道教南宗很快成为一个有较多徒众,有一定传教地域的较有规模的教团,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群众性教派。

其次,在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上,也有较大成就。在这方面,他曾修炼过外丹、内丹和雷法,并写过这些方面的著作。他从其师陈楠那里接受了外丹传授,多年进行实际操作,并把这方面的经验写成《金华冲碧丹经密旨》一书,传授给弟子彭耜。

后来白玉蟾又转向修炼内丹。他认为“外丹难炼而无成,内丹易炼而有成”。修炼内丹成了他一生用力最多的一门功课,其成就也最大。

他写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使道教南宗的内丹理论更趋成熟,成为后世道教的指导性读物。

在修炼内丹的同时,他又兼修雷法。他自称天上雷部神谪降人间,号“神霄散吏”,能呼召风雷,求雨禳灾,在这方面也有若干著作行世,被道教神霄派奉为经典,他本人也被尊为一代祖师。

白玉蟾丹法的另一特点是广泛深入地融会儒释。他认为儒释道三教同源一致,三家在根本教旨上是相通的。因此他仿照理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撰《无极图说》,将道教的内丹理论与儒家的《易》学糅合为一体,以阐释道教的修性修命术;并用理学的“天理”、“人欲”、“克己复礼”等哲学范畴,以解说内丹的坎离配合之术。

另一方面,他又融会禅宗。如在《水调歌头·自述十首》中说:“有一修行法,不用问师传。教君只是饥来吃饭困来眠。何必移精运气,也莫行功打坐,但去净心田。终日无思虑,便是活神仙。”这种修行法,与禅宗极为相似。

《老》学《老子》的注疏,历代不绝。宋代注释《老子》的士人和道士也很多,白玉蟾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位。他的《老子》注释书名《道德宝章》,被收入《四库全书》。此注书的突出特点是以道教的心性说解释老子的道学,使道教的心性理论趋于成熟。

白玉蟾在诗词方面著述也颇丰,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白玉蟾升仙后,后人便在村外建起白玉蟾庙,庙前种上英雄树,并把村名“显屋”改为“典读”,以纪念这位“典衣供读”不懈求道的传奇人物。

据说,村口原有大门,门上刻着楹联,上联是“典身上能典之物学道忍苦负重”,下联是“读天下可读之书求真济世利民”,横批是“读书兴国”。

[旁注]

真人 道家、道教称“修真得道的人”,常称为真人。庄子、列子、关尹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一种宗教,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修真 源于道家理论,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后又延伸出多种修真门派及修真相关理论。根据门派不同,所持论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同,功法亦千变万化。

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我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

周敦颐 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至宋代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四库全书》清代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丛书分经、史、子、集4部,故名“四库”。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四库”之名,是唐代初期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4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

[阅读链接]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有文化修养、多才多艺、技法高超的释道僧人,如隋智永、唐怀素等。

他们以其精熟的技巧和殊异的情趣,创造了大量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抒其怀抱,蕴含哲理,具有较深的艺术内涵和欣赏价值。

白玉蟾便是一位很有才华和个性的道人书法家、画家。学问宏富,道行高深,自然笔法超然不俗,非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