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图
从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对地图标志的知觉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 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海洋、岛屿、半岛等形象;三是条件记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小圆圈, 表示石油产地的石油塔等等。上述三种标志分别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针对不同要求通过言语,指导学生分别掌握。
学生掌握地图上空间位置关系的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小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以前对于物品的空间位置关系已有所了解,但主要是反映一眼能够完全看到的物品的位置关系,如一间屋子内门、窗、家具的位置等等。在此基础上儿童就能够看懂一间屋子内门、窗及家具布置的平面图。但如要看懂一张一眼看不完全的校园平面图或公园平面图就有些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儿童就必须先用追踪道路的方法的“路线型”表象来反映整个平面图上的位置关系。
小学生要真正能够看懂平面图还需要形成理解缩图和比例尺的能力。这需要教师以学生直接看到的事物的平面图为例加以讲解。此外,学生还须形成判定方位(即在平面图及地图上,上方是北、下方是南,左是西,右是东等四个方位)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阅读地图时常不免发生一些错误。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地图的颜色标志,便把地图的颜色看成是该地区地面的实际颜色。如前面
所举学生错误地认为盆地中不可能有沙漠即其一例。有的学生甚至在教师指出了他们的错误,并承认了盆地可能有沙漠以后,还坚持认为这样的盆地在地图上就应当涂成黄色或浅褐色。
又如,地图上东西两半球的界线成了从一个半球通往另一个半球的严重障碍。欧洲国家平常使用的世界地图一般都是以大西洋为中心,两半球在这里的分界线并未能把那种地图分为两半,而太平洋的那条分界线对学生来说则确实成了那种世界地图的边界。如一个国外研究中,要求五年级学生(编者注:某欧洲国家的)根据两半球的地图指出他们坐飞机从欧洲某城市往东飞到美洲的路线,差不多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这条边界是从一个半球通往另一个半球的严重障碍。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飞机从那个城市向东飞到日本,而后向南飞到澳洲上空,通过非洲和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看来这个学生是想避免从日本往东飞,以免碰到东西半球在太平洋上的分界线。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地图,避免错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下列几点:首先应该教会儿童善于根据地图产生关于地理事物的表象。最好的方法是把地理事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材料和地图上的惯用符号加以比较。例如,让学生看实际的河流,再看地图上的河流是怎样表示的。其次,为了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并形成学生关于地图的“概观型”表象,可以经常利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来引导儿童掌握地图上地理事物的形象以及各地的空间位置关系。
教师还要重视对地图的言语分析。这种分析应当包括对地理对象空间位置关系的说明,也可以包括关于该对象的特点及其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具体地理知识。应当注意促进学生平面空间表象和立体空间表象的相互转化。
为了消除学生所受东西两半球地图的消极影响,教师应当经常使用地球仪进行教学。地球仪的优点是比地图更正确地表示出地球的球形表面,因而能把两半球的地图真正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它也能更清晰地表达出巨大的地理事物的位置,如水陆分布、两极、赤道、气候带的位置等等。因此,学生在观察地球仪时所形成的表象在这些方面是比平面地图更接近真实情况的。要求学生练习绘图、填图,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地图能力和牢固掌握地理
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