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乐器锣产生与流行

锣是我国古代各族常用的敲击体鸣乐器,锣在我国古代的民族乐队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而且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泛。

它不仅在民族乐队、民间器乐合奏、各种戏曲、曲艺以及歌舞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庆祝集会、赛龙舟、舞狮子、欢庆丰收和劳动竞赛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锣属于打击乐器,以黄铜制成,可以分为大锣、小锣、云锣、十面锣等。大锣的声音洪亮、强烈、力度变化幅充大;小锣的声音清脆有诙谐色彩;云锣是有节律的打击乐器;十面锣是由十几面大小不等,音色、音高各不相同的锣悬于木架上,由一人独奏。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属冶炼而著称。锣是秦汉时期濮族人民和壮族先民骆越部族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

在秦汉时期,云南是我国古代铜锣的发祥地,在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铜锣中,有的锣面正中受击处呈半球形隆起,这是一种原始形制的锣,锣面上有舞蹈图,边沿有一铜环。

在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中,也保存着许多秦汉时期骆越人集合鸣锣的珍贵形象资料。后来,人们从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还曾经出土了一面西汉初期的百越铜锣,该锣近圆形,锣面横径32.1厘米、纵径33.4厘米,锣脐直径22厘米,锣边铸有拱线纹一道,拱弦上系了三个等距的活环,锣面上刻铭文布字。这是我国已知年代最早的铜锣实物。可见,锣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秦汉时期,随着我国民族间交往日益频繁,铜锣逐渐向内地流传。到了6世纪前期,铜锣传到了中原,史书《汉书·音乐志》中记载了一种铜盘,是锣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

在汉代,锣常用于礼仪和战争,它曾经被称为“金”,所以有鸣金开道和鸣金收兵的说法。到了东汉时期,锣在民间音乐形式中被广泛应用。

在东汉时期,除了各少数民族的迎赛神社常常鸣锣外,它还是百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在史书《后汉书·礼乐志》中开始记载锣,并记述了它的形制和演奏方法,它除在宫廷宴乐使用外,也在民间流行,充分说明当时锣的制造和演奏已经具有了一定水平。

到了后来,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为锣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各种形制的锣广泛用于戏曲音乐、舞蹈音乐和传统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中。

锣在昆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据后来清代学者李斗在他所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当时戏曲歌舞中就用到了云锣、小锣、汤锣和大锣等。

还有,在我国广大地区,锣还曾经是肩担贸易小贩和耍猴者沿街招揽生意的工具,以锣的特有音调代替叫卖、称之为“唤头”。后来,锣已经被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广泛用于民间娱乐、节庆活动、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参加各种乐队演奏。

秦汉时期的锣由锣体、锣架、锣棰三部分组成。锣体铜制,因为用响铜制成,所以也有响器之称。锣的结构较简单,锣体呈一圆盘形,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用锣棰敲击中央部分振动发音。

锣体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称为“脐”、“光”或“堂”,是发音的主要部分,脐的大小、厚薄与锣的面积比例,决定着音调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平坦无脐或突起成半圆的球状,这些都构成了锣的主要特征。

锣脐与锣边之间称为“锣面”、“二位”或“内、外八字”,在锣边一侧钻有两个锣孔,以穿系锣绳,便于提携或悬挂锣架。

经过秦汉时期各族人民不断改进,由于应用地区和场合的不同,在我国形成了品种繁多、各具异彩的锣。如果按照形制特征可分为平型锣、脐型锣和乳型锣三类;按发音高低可分为低音锣、中音锣和高音锣三类;按演奏形式又可分为单面锣和组合锣两类。

古代锣的大小不一,小的直径仅有几厘米,大的直径达1.5米以上。不仅它们的大小不同,而且音色和效果也各有特点。

此外,锣的分类较多,较常用的锣可简单地分为大锣、小锣、掌锣和云锣四类。大锣发音较低,锣边钻孔系绳,左手提起或挂于架上,右手执棰击奏。

小锣发音较高,锣面呈坡形,锣脐分大、中、小三种,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锣边无孔,不系锣绳,以左手食指关节处提锣内缘,右手执锣板击奏。

[旁注]

舞狮 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我国人们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舞狮历史久远,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深受人们喜爱。

骆越 很早以前就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早在周代就有骆人的记载,周多和秦汉石器活动于今广西地区的人们,有时被称为“骆越”,有时又被称为“西瓯”、有时则“西瓯、骆越”并称。可见它们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从地理位置上也可以看出,西瓯是指与东瓯对举的居于古岭南地区的人们。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它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该书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100篇,后人划分为120卷,共80万字。

《后汉书》是一部由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10纪、80列传,记载了从汉光武帝刘秀起到汉献帝的195年的历史。《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云锣 古代乐器,最早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古名“云辙”,又名“云璈”,民间又称“九音锣”。藏族称“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云锣常用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和寺庙音乐中,对后来乐器发展有很大影响。

戏曲 指的是我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从全国36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的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我国戏曲三鼎甲。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以及艺术表演等多种表演方式。

秦汉 是秦朝和汉朝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秦王政改号称皇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后来,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阅读链接]

我国关于锣的分类,还有两种特别的锣值得人们注意,这两种锣便是掌锣和云锣。

掌锣是锣中最小的一种,锣面平坦无脐,形如盘状,置于左手掌中,右手执锣板击奏。

云锣是锣中可演奏旋律的乐器,由十面小锣组成,用绳系于木架上,左手执架柄,右手用锣棰击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