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人心弦——丝类乐器

古代丝类乐器一般指的是琴类乐器,包括古琴、箜篌、琵琶、胡琴、二胡等。古琴是我国古代一种弦乐器,最初只有五根弦,它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

琴是在我国先秦时期为宫廷雅乐伴奏而用的乐器,在宫廷伴奏中多用琴瑟伴奏歌唱,以弹右手散音为主。我国的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胡琴始于唐代,据后来的人们考证,胡琴是唐代末年在我国北方西奚所用的一种乐器。胡琴是在古代弹弦乐器弦鼗的基础上衍演变发展而成的。

到了元代,马头琴便诞生了。马头琴是胡琴中的代表作,是元代蒙古族一种两弦的拉弦乐器。

古琴的发展与文化渊源

关于古琴,我国有很多传说故事,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故事。那是在春秋时代,有个叫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伯牙年轻时候聪颖好学,他曾经拜高人为老师,琴技精进,但是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用音乐来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伯牙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着他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景色,倾听大海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犹如进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伯牙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他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琴声。在这一刻,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天晚上,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口,遇到风浪,船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面对清风明月,伯牙思绪万千,于是他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伯牙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伯牙问道:“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问话,那打柴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连忙邀请打柴人上船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所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上古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来历说了出来。

伯牙听了打柴人这番讲述,他心中不由暗暗佩服。

伯牙于是兴致勃勃为他演奏,当他弹起赞美高山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高山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伯牙弹奏表现奔腾澎湃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流水宽广浩荡,好像无边大海一般!”

伯牙兴奋极了,他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伯牙和钟子期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是等了好久却等不到子期前来。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

半路上,伯牙遇到一位老人,向这位老人打听子期家在哪里。伯牙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钟子期的父亲。

老人告诉伯牙,钟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

钟子期去世时候担心伯牙会在这里久等,他就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伯牙悲痛欲绝。伯牙随同老人来到子期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伯牙就在钟子期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从此,便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人称颂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

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可见,在我国先秦时期琴乐器已经有很高的造诣和影响,并且有很多琴艺高超的乐师被广泛流传。

古琴是我国古代一种弦乐器,古琴独奏便是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古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人们通过演奏古琴的方法来进行思想或感情上的沟通,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在我国先秦时期,古人是通过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来表现其文化修养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所以在琴、棋、书、画中居于首位。

根据文献记载,在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可见,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非常普遍,已经是多数古人喜爱的乐器了。

古琴发展到后来不仅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中,在民间也是极其盛行。当时古琴的七弦琴制已经基本定型并在民间流行开来,当时出现了很多名家名曲,比如三国学者蔡邕的《琴操》等。

先秦古琴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

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他通晓音律。当时,齐桓公收藏了许多名琴,但他尤其珍爱号钟琴。齐桓公曾经下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其间,牛角凄切,“号钟”悲凉,两旁侍者个个泪流满面。

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7天不上朝,他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她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您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

楚庄王听到这里,他陷入了沉思。虽然楚庄王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但他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关于师旷弹琴的故事流传。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琴师,大音乐家,山西洪洞人。师旷生而无目,但他听力惊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有一次师旷听到晋平公铸造的大钟音调不准,他就直言相告,晋平公不以为然,后来经卫国乐师师涓证实,果然如此。

师旷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据说千古名曲《阳春》、《白雪》等就是师旷所作。

师旷虽然说是个盲人,但他精通音律,琴艺尤为超凡,十分神奇。据说,当师旷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

晋平公见师旷有如此特殊才能,他便封师旷为掌乐太师。后来,晋平公新建的王宫落成了,要举行庆祝典礼。卫灵公为了修好两国关系,他就率乐工前去祝贺。卫灵公带着一批侍从,走到濮水河边,天色已经慢慢地黑下来,他们在河边倚车歇息。

时值初夏,皎洁的月亮高挂夜空,两岸垂柳轻拂水面,河水静静地流去,映着月亮闪闪发光,就像九天落下了一匹锦缎。

卫灵公正在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时,他突然听到一阵曲调新奇的琴声,不禁心中大悦。于是,卫灵公招来他的乐师师涓,命师涓寻找这奇妙的音乐,并把它记录下来。

师涓领命而去,他静静地坐在河边,调息,抚琴,聆听那音乐,将乐曲记录下来,整整忙碌了一夜。

卫灵公一行来到晋国边城,晋平公在新建的王宫里摆上丰盛的筵席,热情的招待贵宾。在宴会上,卫灵公在观赏晋国的歌舞后,他便命师涓演奏从濮河边听到的那支曲子助兴。

师涓为了答谢晋国的盛情款待,她便遵命理弦调琴,使出浑身解数弹奏起来。随着师涓的手指起落,琴声像绵绵不断的细雨,又像是令人心碎的哀痛哭诉。

坐在陪席上的晋国掌乐太师师旷面带微笑,用心倾听着,不一会儿,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神色越来越严肃。

师涓刚将曲子弹到一半,师旷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按住师涓的手,断然喝道:“快停住!这是亡国之音啊!千万弹不得!”

卫灵公原本是来给晋平公祝贺的,他听到师旷掌乐太师这么一说,吃惊地愣住了。师涓更是吓得不知所措,他十分尴尬地望着卫灵公。

晋平公见喜庆之时,本国掌乐太师突然插一杠子,弄得卫国国君一行人下不了台,他忙责问太师道:“这曲子好听得很,你怎么说它是亡国之音呢?”

师旷振振有词地道:“这是商朝末年乐师师延为暴君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后来商纣王无道,被周武王讨灭了。师延自知助纣为虐害怕处罚,就在走投无路时,抱着琴跳进濮河自尽了。所以,这音乐一定是在濮河边听来的。这音乐很不吉利,谁要是沉醉于它,谁的国家定会衰落。所以不能让师涓奏完这支曲子。”

师旷说到这里,转过脸来问师涓道:“你弹的这支曲子是在濮河边听来的吗?”

师涓回答道:“说的一点不错,正是从濮水河边听来的!”

晋平公很不以为然地说:“早已改朝换代了,我们现在演奏,又有什么妨碍呢?你还是让贵国乐师弹下去吧!”

师旷摇摇头,执拗地说:“佳音美曲可以使我们身心振奋,亡国之音会使人堕落。主公是一国之君,应该听佳音美曲,为什么要听亡国之音呢?”

晋平公见卫灵公一行人面有难色,他便命令师旷道:“你快松手,让乐师弹下去!别扫大家的兴!今日是大喜之日,怠慢了贵宾,拿你是问!”

师旷执拗不过,只能松手。师涓终于弹完了那支乐曲。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失,晋平公见师旷面带愠色,便对他发问道:“这是什么曲调的乐曲?”

师旷回答说:“这就是所谓的《清商》。”

晋平公问:“《清商》是不是最悲凉的曲调?”

师旷回答说:“不是,比它更悲凉的还有《清徽》。”

晋平公道:“好啊,你作为回礼就来弹一曲《清徽》吧!”

师旷道:“不!古代能够听《清徽》的,都是有德有意尽善尽美的君主。大王的修养还不够好,不能听!”

晋平公道:“我不管什么德什么义的,我只喜欢音乐。你快弹吧!”

师旷感到王命难违,只好坐下来,展开了自己的琴。当他用奇妙的指法拨出第一串音响时,便见有一只玄鹤从南方冉冉飞来,一边伸着脖颈鸣叫,一边排着整齐的队列展翅起舞。当师旷继续弹奏时,玄鹤的鸣叫声和琴声融为一体,在天际久久回荡。

晋平公和参加宴会的宾客一片惊喜。曲终,晋平公激动地提着酒壶,离开席位边向师旷敬酒边问道:“在人世间,大概没有比这《清徽》更悲怆的曲调了吧?”

师旷答道:“不,它远远比不上《清角》。”

晋平公喜不自禁地道:“那太好了,就请太师再奏一曲《清角》吧!”

师旷急忙摇头道:“使不得!《清角》可是一支不寻常的曲调啊!它是黄帝当年于泰山上会集诸鬼神而作的,怎能轻易弹奏?若是招来灾祸,就悔之莫及了!”

“哎,太师不必过虑。上古之事更加久远,怎能祸及现在呢?你弹来听听又有何妨?”

师旷见晋平公一定要听,无可奈何,只好勉强从命,弹起了《清角》。

当一串玄妙的音乐从师旷手指流出,人们就见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徒然滚起乌黑的浓云,当第二串音响飘离殿堂时,便有狂风暴雨应声而至。

当第三串音响骤起,但见尖厉的狂风呼啸着,掀翻了宫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内的一幅幅帷幔,各种祭祀的重器纷纷震破,屋上的瓦坠落一地。

满堂的宾客吓得惊慌躲避,四处奔走。晋平公也吓得抱头鼠窜,趴在廊柱下,惊慌失色地喊道:“不能再奏上古的《清角》了!赶快停止!”

师旷停手,顿时风止雨退,云开雾散。在场所有的人打心底里佩服师旷的琴艺。卫国乐师师涓大开眼界,激动地上前握住师旷的手说:“你的技艺真可惊天地、泣鬼神啊!”

后来到了汉代,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辞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

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刻有铭“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

相如得到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

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

文君在内室听到琴声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四处奔波的时候,曾在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300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

王仲雄连续弹奏了5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这张神奇的焦尾。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还流传着蔡文姬创作琴曲《胡笳十八拍》的故事,蔡文姬是东汉末年陈留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的名人蔡邕。

蔡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蔡文姬指出。长大后,蔡文姬更是琴艺超人。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族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12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节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蔡文姬在回中原以后,参考匈奴族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该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词,一章为一拍,共18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全曲共18段,运用宫、征、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诉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胡笳十八拍》被人称为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它也是我国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嵇康创作的器乐曲《广陵散》,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另外,著名琴家嵇康所编著的《琴赋》,展示出琴艺术所达到高超水平和制作技巧之美,同时也证明当时的琴已经有了标示泛音和音位的“徽”,是完善的琴了,这一时期,是古琴乐器走向完善的飞跃时期。

到了唐代,由于古琴谱的产生,成为琴重要发展时期,它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我国古代音乐历史进入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

唐代古琴在造型上十分精致,肥而浑圆,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盛唐时期的“九霄环佩”琴,此琴形体饱满,上髹紫漆,间杂朱砂后补之色,声形俱佳,是传世之极品。

这一时期,曹柔还创造了减字谱,减字谱的创造,使我国古琴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为后期琴艺辉煌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还有,我国的古琴一般长约3.65尺,象征一年365天,宽约6寸,厚约2寸。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按凤的身形制成,全身与凤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他的儿子伯邑考,加了一根弦,叫文弦,武王伐纣,又加了一根弦,叫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根据古籍中的记载,伏羲所做的琴是一根弦的。东汉哲学家桓谭在他所著的《新论》中记载,神农用纯丝作琴弦,用桐木作古琴。

古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叫“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7个弦眼,用来穿系琴弦。其下有7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北斗七星。

古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个叫“舌穴”,一个叫“音池”或者“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可以让琴在发声的时候,余韵不绝。

由于古琴没有品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振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古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古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其最初的五弦上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弦,象征君臣合恩。

古琴的12徽分别象征12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我国古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其实是为了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

有断纹的琴,琴音透彻、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断纹不经百年而不出是一种误解,断纹成因复杂,多与制作过程中的漆胎处理和后期保存环境有关,断纹的出现是递增的过程,不可能精确到100年那一天突然出现,随着时间不断递增才是正确的说法。

有的古琴因有断纹,而按音弹奏时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此时要慎重权衡得失,切勿轻易弃之。

还有,我国的琴文化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所以,在琴的领域,也同样有流派之说。

琴派是怎么形成的呢?因为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

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川派又称“蜀山古琴派”,简称“蜀派”,蜀山派源远流长,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一支古琴流派。古代蜀山琴派名家有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姜维等。其中以《流水》和《醉渔唱晚》等川派琴曲最为流行。

[旁注]

颜回(公元前521~公元前481年),春秋末鲁国都城人,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时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伏羲 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他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中华大地经过他的辛勤努力,中华文明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是我国最早的计数文字,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

蔡邕(133年~192年),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琰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为“蔡中郎”。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于著名政治家、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他首创“飞白”书体。

齐桓公(公元前716~公元前643年),春秋时齐国国君,在位时期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迅速富强,成为春秋的第一位霸主。

楚庄王 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谥号庄。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晋平公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悼公之子,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32年在位,他即位之初,便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后来,晋平公令祁黄羊举贤,祁黄羊先后推荐仇人解狐和儿子祁午,留下“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美誉。晋平公在位22年去世,死后其子晋昭公继位。

卫灵公 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卫灵公擅长识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他用他提拔的三个大臣仲叔圉、祝鮀、王孙贾的合作,才使卫国有了较大发展。

商纣王 后世人称殷纣王。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帝辛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后世评价褒贬不一。

清商 清商乐,又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是我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司马相如的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其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蔡文姬(177年~249年),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她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擅长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对后世音乐发展有较大影响。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全曲共45段。

嵇康(224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玄学家。嵇康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曹柔 是盛唐时期著名琴家,他对琴文化的最大贡献,在前人的琴学谱著基础上首创了古琴减字谱,虽然减字谱到明朝才基本完善,但都没有离开曹柔减字谱的根基,后来经过历代琴人修改沿用至今。

桓谭(公元前23年~公元50年),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家。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桓谭还喜欢歌舞杂戏。穿着简易,不修威仪。对俗儒轻视讥笑,因此多受排挤。

礼乐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九霄 指天之极高处,也指极远的地方,后来也可以指喻皇帝的居处。传说中在我国古代,天共有九重,也作“九重天”,因此,九霄便是天的最高层。

诸葛亮(181年~234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他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他一生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他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阅读链接]

关于我国古琴绕梁,还有一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人故事呢。

这个故事出自先秦时期。相传在东周时期,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她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韩娥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

韩娥离去三天后,她的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后来,人们用绕梁给琴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