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和马头琴来源发展
那是在元代时的一天,察哈尔草原有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据说最早的马头琴是苏和做成的。
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20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17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歌唱。
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进蒙古包来。人们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
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他对大家说:“在我回来的道上,碰上了这个小家伙,躺在地上直动弹。我一看没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来啦。”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长大了。小马长大后,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见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
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他想起小白马,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
苏和赶走了大灰狼,他一看小白马浑身汗淋淋的,便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多亏了小白马,替自己保护了羊群。苏和轻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身子对它说:“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有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因为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
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近的朋友便鼓动他,让他带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赛马开始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到终点的时候,苏和的小白马跑到最前面。王爷下令:“叫骑白马的上台来!”
等苏和走上看台,王爷一看,跑第一名的原来是个穷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亲的事,无理地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赶快回去吧!”
苏和一听王爷的话,顿时气恼起来,就不假思索地说:“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呀!”
一旁的打手们呵斥道:“你一个穷牧民竟敢反抗王爷吗?来人哪,把这个贱骨头给我狠狠地打一顿。”
不等王爷说完,打手们便动起手来。苏和被打得昏迷不醒,还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爷夺去了小白马威风凛凛地回府去了。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过来。
一天晚上,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他问了一声:“谁?”
没有人回答,可是门还是碰碰地直响。奶奶推门一看:“啊,原来是小白马!”
这一声惊叫使苏和忙着跑了出来,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马回来了。小白马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
苏和咬紧牙,忍住内心的痛楚,他拔掉了马身上的箭,血从伤口处像喷泉一样流出来。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来,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便选了良辰吉日,摆了酒席,邀请亲友举行庆贺。他想在人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叫武士们把马牵过来,想表演一番。
王爷刚跨上马背,还没有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头摔了下来。白马用力摆脱了粗绳,冲过人群飞跑而去。
王爷爬起来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
箭手们的箭像急雨一般飞向白马。白马虽然身上中了几箭,但还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亲爱的主人面前了。
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更大的悲愤,他几夜不能入睡。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了。苏和抚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时轻轻地对他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
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他用小白马的骨头、筋和尾做成了一只马头琴。
每当苏和拉起琴来,他就会想起小白马,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
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马头琴属于胡琴,而胡琴是我国琴类一种,因为它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当时我国古代汉人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所以从北方传过来的琴,就叫胡琴了。
胡琴始于唐代,胡琴是在古代弹弦乐器弦鼗的基础上衍演变发展而成的,其演奏方法与轧筝相似,完全是受到唐初汉族轧筝的影响所致。
唐代胡琴形制古朴,发音柔美,音色动听,它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乐学轨范》中记载:
以黜檀花木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
在唐代,胡琴被大众所喜爱并得到广泛流传,还曾经一度传入朝鲜。胡琴在唐宋时期,既是拉弦又是弹弦乐器,这两种演奏方法可以兼而有之。
后来在北宋文人欧阳修所著书籍《试院闻胡琴作》中有这样一首诗:
胡琴本出胡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
这里所说的演奏方法则是弹拨,没有“用竹片轧之”的含意。而在在另一首诗中有更为详尽的记载:
奚人作琴便马上,弦以双茧绝清壮。
高堂一听风雪寒,坐客低回为凄怆。
深入洞箫抗如歌,众音疑是此最多,
可怜繁手无断续,谁道丝声不如竹。
在这首诗里显然描写的是两弦弹拨乐器的胡琴,可见,当时胡琴正处于由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过渡的时期。
到了宋代,胡琴又叫“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
嵇琴本嵇康所制,所以叫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
熙宁年间,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了全曲。
这说明在北宋时代,胡琴演奏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北宋时期已出现马尾的胡琴。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马尾作为弓毛拉弦擦奏的乐器了。
后来人们在壁画中发现宋代时期一张画有用马尾弓拉奏的圆筒形琴筒的乐器,这个乐器就是胡琴。这个发现证实了用马尾弓代替竹片擦弦发音的乐器,是宋代北方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少数民族的所创造,这是拉弦乐器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南宋之时,由于迁都临安,制造乐器用的丝弦被大量得到使用,当时的工匠师用蚕丝做琴弦,用马尾和细竹杆做琴弓子,所以丝弦也被称为“杭弦”。胡琴类拉弦乐器从此开始走上发展时期。
胡琴演奏时的机动灵活很强,可以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
后来胡琴类拉弦乐器随着戏剧和曲艺的兴起而进行了改进和发展,演奏形式也多种多样,同时还汲取了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其演奏效果更佳。
到了元代,马头琴便诞生了。马头琴是胡琴中的代表作,是元代蒙古族一种两弦的拉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蒙古语叫“绰尔”。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史书《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还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蒙古军人和牧民,擅长弹火必思,喜欢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据史书《清史稿》记载,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族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叫做“勺形胡琴”。
后来,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2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也有人们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
古代马头琴的琴头不一定是马头,还有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
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的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
元代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族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蒙古族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与此相关的是,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其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进步。
到了清代,马头琴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马头琴琴杆用梨木、红木制,大者全长124厘米,小者全长70厘米。音箱呈正梯形或倒梯形,也有六方或八方形。
马头琴框板用硬木制,两面蒙马皮、牛皮或羊皮,并绘有图案。也有背面蒙松木薄板的,两侧开有出音孔,琴杆上部左右各置一弦轴,弓用藤条作杆拴以马尾,张两条马尾弦,正反四度或五度定弦。
在清代晚期,改革制成多种马头琴。一种全长100厘米。蟒皮蒙面或木板面,张尼龙弦。另一种全长128厘米,音箱膜板结合,面板中央挖椭圆形洞框,蒙以蟒皮。增置弧面指板,张三条金属弦。
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喜爱马头琴,除作为独奏乐器外,常用于说唱、民歌和舞蹈伴奏或与四胡等乐器合奏。
传统马头琴音量较小,只适于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经过改革以后,马头琴艺术造型更加完美,音量和音域得到显著扩大,已完全适于在舞台或室外演奏,它不仅能够拉奏,还可拨弦弹奏,已成为出色的独奏乐器。
还有,马头琴还经常参加民族乐队演奏,并成为蒙古人的主要乐器,最擅长演奏柔和细腻的抒情曲调,特别适宜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和为长调民歌伴奏。
[旁注]
察哈尔 一般指我国以前的察哈尔省,简称“察”,以察哈尔蒙古族命名,省会张家口,是塞北四省之一。后来我国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晋北雁北地区和大同市并入察哈尔省。同时察哈尔还是清多的一个八旗编制,后来的察哈尔名称则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下辖的三个旗。
蒙古包 我国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锥形,有大有小。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圆的大小搭建,蒙古包文化是我国民居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喇嘛 藏语,意为“和尚”。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在我国古代的蒙古、青海、西藏等处,皆称僧为“喇嘛”,意思是上师。
元宝 由贵重的黄金或白银制成,一般白银居多,黄金稀见。在我国古代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不过,早在唐初开元通宝行世时,民间就有取其硕大、贵重之意,旋读为“开通元宝”的。而元代呼金银钱为“元宝”,则是元朝之宝的意思,黄金叫做金元宝,银锭叫做银元宝。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而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
《事林广记》是日用百科全书型的古代民间类书,其门类广泛,天文、地理、政刑、社会、文学、游艺,无所不包。《事林广记》问世以后,在民间流传很广,书中有大量元代社会生活、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资料,对于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有重要价值。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撰的一部笔记本百科全书,世人称为“我国科学史上里程碑”。《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曲艺 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是我国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学的特殊传承载体,也是我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和许多戏曲剧种所以形成的桥梁与母体,在我国整个的文艺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清史稿》是“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而参以各种记载,与夫征访所得,务求传信”的清代史料,汇集了比较丰富的清史资料,提供了充实的原始资料,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其价值仍不可忽视。
《海青拿天鹅》我国古代琵琶曲。此曲描绘勇猛的海青在天空与天鹅交锋,经过激烈的搏斗,将天鹅击落的情景,反映了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狩猎生活。自元代以来,此曲除作为琵琶曲流传外,也被全部或片段地作为器乐合奏曲演奏,可见其流传之广。
[阅读链接]
我国元代的马头琴制作者,还研制出了中型马头琴和大型马头琴,这两种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相当于西洋拉弦乐器当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这样一来,马头琴家族就形成了一个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乐器组,充实了我国民族乐队。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改造和创制的新型马头琴在外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点,在琴身上绘有民族特征的图案,风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从外观上看,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