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婉转——匏类乐器

我国古代八音乐器中的匏类乐器,主要乐器是葫芦丝和笙管,匏是葫芦类的植物果实。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

它是我国西南云南地区的民族乐器,富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风韵。葫芦丝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

笙管乐器是从葫芦笙演变而来的,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葫芦性脆、不结实,又易漏气,竹簧也容易吸湿变音,后来人们对葫芦丝进行改进,这才创造出了笙管乐器。

笙管乐器是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发声,是吹管乐器中唯一的和声乐器,也是唯一能吹吸发声的乐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感染力强。

特有乐器葫芦丝的源流

葫芦丝是我国古典乐器中的代表乐器,其起源于我国先秦西南地区的傣族,傣族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在先秦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曾经爆发了一次山洪。在山洪中,一位傣家小伙子冒死抱起一个大葫芦,他乘着大葫芦闯过了惊涛骇浪,最终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

小伙子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给他的葫芦装上了管子,小伙子便可以抱着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

乐声一出,顿时山洪退去,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人们都来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我国先秦傣族人民多才多艺,他们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葫芦丝乐曲。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先秦民族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

还有,先秦葫芦丝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巨大飞跃。在先秦时期,傣族人们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

人们在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

先秦傣族的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音乐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先秦人民的喜爱。

先秦葫芦丝主要由主管、簧片、附管、葫芦四大部分构成。其中主管是旋律管,开有多个按音孔。傣族旧式主管上开有6个按音孔,形制是前五后一,非常适合吹奏傣族民歌小调。

后来,先秦人们在传统葫芦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改进的葫芦丝主管上面开有7个按音孔,形制是前六后一,可发9个全孔音及8个半孔音,也可以发出组合孔音,主管背面下方还有一个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

先秦葫芦丝的簧片是发声部件,通常安装在竹管一端,其簧舌形状为等腰三角形和长方形两种,材料以铜质为主。附管是辅助发音管,常见的为一附管发一单音,高音附管。

还有,葫芦丝主管第五孔音,低音附管发主管第一孔音或主管第三孔音两者任选。一般葫芦丝只有一个高音附管,附管和主管有机配合可以使其音乐更具活力,附管音孔,按住时附管不发音,打开时附管发音。

先秦葫芦丝的葫芦起漏斗作用,气流通过葫芦传递到主管和附管里面。葫芦丝所用的葫芦品种繁多,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形状以亚葫芦为佳。

葫芦丝的卡子主要作用是起到葫芦丝构造上的稳定,使附管与主管牢牢捆在一起。主管尾塞起到的作用是使低音区的发音更加圆润。

此外,葫芦丝还有个拆卸功能托,其主要作用是起到葫芦与竹管有机结合,竹管牢牢插入葫芦内,使其密封、不漏气。由于此托的改进,竹管可以不用粘死在葫芦上,起到随时拆卸,进行簧片调整的作用。

在先秦时期,除了傣族外,还有德昂、阿昌人民也一直流行着葫芦丝乐器,其在原傣族葫芦丝构造上进行发展,但是仍然保持着原有特点。

其吹奏方法是用自然换气法或用循环换气法,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惟妙惟肖。在月夜竹林里,葫芦丝演奏能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犹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

总之,葫芦丝乐器在我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非常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对我国先秦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丰富了先秦人们的娱乐生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乐器。

[旁注]

佛 佛是“佛陀”一词的简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佛”之一字,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凡是能觉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傣族 是我国境内的泰老民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源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及云贵高原地区的濮人,在公元前后吸收了大量越人及越文化后,形成现代傣族的雏形。我国境内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热带河谷地带及温度较高的高原盆地。

丝绸 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的纺织品。我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是首先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汉代起,我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

[阅读链接]

葫芦丝的作用很多,在我国流传非常广泛。傣语名“筚朗道”,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但其都是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译成汉语,曾经名为“葫芦笙”、“葫芦箫”。

在先秦西南地区各民族的葫芦丝,其主要功能是男青年向女青年传情达意,倾吐爱慕之情。傣族、德昂族、阿昌族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因此葫芦丝成为其民族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