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的发展与传统内涵
那是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约赵王在秦赵边境的渑池相会,目的是促进两国友好。
当时赵王犹豫不决,他不敢去渑池相会秦王。赵国谋臣蔺相如与大将廉颇等考虑再三,他们主张让赵王赴会。
蔺相如劝谏赵王说:“大王,我觉得您还是去吧!如果您不去的话,我们赵国就会被秦国所取笑的。如果您担心有什么变故的话,可以让廉颇将军带兵在边境暗中保护!”
赵王认为蔺相如说得有理,他决定应约去渑池会见秦王,并命令蔺相如同行,大将廉颇在边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测。
在渑池宴会上,秦王盛气凌人,他假装酒醉,旁敲侧击,戏弄赵王。秦王对赵王说:“寡人听说赵王善于弹瑟,今日盛会,还请赵王为寡人弹上一曲助兴吧”。
赵王不敢不依,他勉强拿出瑟来弹了一曲。哪知,秦国史官很快便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史官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喝酒,秦王命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情景,他非常气愤,上前对秦王说道:“赵王听说秦王很会击缶,今日盛会,也请大王击缶助兴。”
秦王不肯,厉色拒绝。蔺相如面不改色,大声喝斥秦王,他誓要以死相逼秦王。众人吓得目瞪口呆,当时局势异常紧张。
秦王为了解除眼前危机,他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立即命令赵国史官将此事记录下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其实,故事中的缶是我国古代一种土类乐器,其盛行于我国战国时期前后。
关于战国时期缶形制和用途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上溯至甲骨卜辞中,从其字形看“缶”字“上从午杵下从器”,本义指制作陶瓦器。可见,战国“缶”乐器既可作为瓦器的一种代称,又是其中某些形制相近的陶瓦器具类名。
关于这个“渑池击缶”的故事,最早出自于后来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其原文是这样写的: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此外,在先秦秦国宰相李斯所写的《谏逐客书》中也提到了缶这种乐器,原文是这样写的: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其实,缶这种乐器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是古代盛酒的器皿。战国时期的缶通常是圆腹形,有盖,肩上有环耳的,也有方形的,其盛行于战国时期。
缶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
还有,战国时期的陶“缶”由于易碎,很难保存下来。但是根据史料记载,由于缶这种乐器是由陶土烧制而成的,因此缶属于土类乐器。
此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击缶是具有特别的传统内涵。战国时期的“击缶”也被人们称为“鼓盆”,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主要涵义,一是普通百姓们的娱乐乐器,二是战国时期葬礼场合表示悲伤的一种礼节乐器。
根据战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墨翟在他所著的《墨子·三辩》中记载:
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战国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击缶”、“鼓盆”只是处于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的娱乐器具。此外,击缶还有另外一种涵义,根据周代圣人周文王在他所著的《周易·离》中记载:
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
这便是说,在太阳西沉时的光辉下,不叩击瓦器而歌唱,那么垂暮老人就会嗟叹的,这是一个凶兆。这反映了我国先秦时期一个民间习俗,也就是对即将去世的老人,人们要鼓缶唱歌,以安抚老人,祝愿将死者能够顺风顺路。
还有,我国战国时期的“缶”既是一种生活器具又是一种乐器。其中,缶的演奏方式和置放样式非常独特,其在我国古代乐器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战国时期的缶形制主要为“敛底而宽上”的盆形,“古缶”有“口向上”和“口朝下”两种置放方式,其演奏方式主要为手击和杖击等多种,其多样化的演奏技艺具有双重社会功能和文化涵义,是其他任何一种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其重要地位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还有,战国时期的“缶”首先是一种生活器具,其次才用于音乐活动而具有了“乐器”的名分。从《墨子》、《谏逐客书》等先秦文献上看,早在战国时期,击缶就已经非常盛行了,而“缶”乐器在整个战国音乐活动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旁注]
廉颇 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著名军事家,他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战国时赵国上卿,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根据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蔺相如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史官 古代官吏名,我国历代均设置有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
传记 我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首创的,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谏逐客书》作者秦国宰相李斯,是古代一篇优秀公文,是古代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古代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对后世文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墨翟(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宋国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等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周易》也称《易经》或《易》,作者是周代的圣人周文王,该书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我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墨子》作者墨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一书中体现的墨子思想在后世仍具有一定影响,到了后来,随着诸子学兴起,后世学者对《墨子》书中的思想研究又提升到新的高度。
[阅读链接]
在我国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唱歌时喜欢敲击缶来打节拍,因为当时缶是人们餐桌上的常用的一种器具,人们吃饭宴会时旁边总是有它的身影。当人们高兴起来,就拿着筷子随手敲敲打打,而击缶就十分方便。
在当时,缶这种大型陶器敲打起来声音粗犷有力,久而久之,“击缶而歌”也就代表了当时酒宴上一种朴实的歌唱方法,这也说明了战国时期缶的基本功能还是一种宴席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