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的渊源与民族风情

到了唐宋时期,还产生出了木鼓。这是我国西南地区佤族的一种木类乐器,佤语称“克罗克”。

佤族人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木鼓是佤族敲击体鸣乐器。其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应用广泛,一直流行于云贵高原地区。

在唐宋时期,佤族的木鼓鼓面用牛皮制作而成,鼓面下面有20个木柄环绕鼓身。鼓身内部凿有扁长状音孔,里面有鼓舌和鼓牙,可以制造回音效果。鼓身左右两边有一种中间窄、两头宽的音槽及方形音窗。

佤族木鼓一般长约2米,直径0.5米至1米之间。分为公鼓、母鼓两种。其材料、大小和音色都有很大区别。

公鼓和母鼓相比,公鼓音节偏低,音色粗重,用马老鹰树制作,长1.8米,直径66厘米。而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用红毛树制作,长1.5米,直径62厘米,比公鼓小一点。

在唐宋时期,佤族人在打木鼓时用的两根鼓槌,长约40厘米,两头粗,中间细。佤族人在打鼓的时候,他们手握着一棰中部,一边跳舞,一边敲击木鼓两侧,木鼓就会发出“咚咚”的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

有的时候佤族人也可以用右手握一鼓槌,左手拿着竹片,两手配合敲击鼓的中部,发出“咚咚”与“啪啪”的音响,时而统一,时而交错,节奏丰富多彩。

据宋代学者李穆编著的《太平御览》中记载:

呼民人为弥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十余丈,以着中庭,又以杵旁之,闻四五里如鼓。民人 闻之,皆往驰赴会。

由此可知,木鼓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在云南地区流行了,被古代佤族人民用于集会号召。

后来,清代学者李宗昉在他所著的《黔记》中也写到了这种木鼓:

邻近诸寨,共于高坦处建造一楼,名聚堂。用一木竿,长数丈,空其中,以悬于顶,名长鼓。凡有不平之事,登楼击之,各寨相闻。

还有,清代的《佤民风俗图》中也画有佤族男女立于木鼓两旁,手执竹片敲击的图像。

在唐宋时期,勤劳智慧的佤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聚居在我国西南边陲山高林密的阿佤山区。在每一个佤族村寨里,都至少有一对木鼓,供放在寨中。

还有,在古代佤族人的心目中,他们认为木鼓是通天神器,是最为尊贵而神圣的乐器,还把制作木鼓的日子作为佤族隆重的宗教活动,当做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

在这一天,古代佤族人载歌载舞,这欢快热烈的场面,后来便发展成为独具佤族特色的拉木鼓舞。在拉木鼓途中,即使走在平坦的大路上,人们还是故意放慢脚步,以便大家开怀畅饮、尽兴歌舞。

在这一天,寨子里还要鸣枪、剽牛,使人们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在寨门口还要举行祭祀仪式,然后制成木鼓,作为召集呼唤的信号和大型歌舞活动的打击乐指挥。

木鼓树是古代佤族人制作木鼓的原材料,佤语称“库洛”、“克拉”,是用一整段粗大的原木制成,多采用红毛树、椿树或樱桃树等硬质的树干下部为材。

传统的木鼓,形体粗大,一般长150厘米到250厘米,较大者可达到400厘米。

古代佤族木鼓树外表有的剥去树皮,一般通体光滑无饰,有的则在一端雕刻出牛头或人头形,也有的通体刻以三角纹或斜纹等图案为饰。

后来,在云南出土了一个古代佤族的木鼓,该鼓长155厘米、粗端直径50厘米、音孔长110厘米、宽10厘米。

还有,成对的佤族木鼓,虽然在外形和构造上大体相同,但选材、大小和音响有别。稍大的母木鼓,多用马老鹰树制作,发音较低而沉重;略小的公木鼓,常用红毛树制作,发音较高而明亮。

木鼓起源于古代佤族世代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在佤族,有很多关于木鼓民间神话和传说,都与先民们的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紧密联系,围绕着木鼓而举行的拉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动,构成古代佤族传统庄重而又热烈的盛大节日活动,是佤族传统音乐的集中体现。

[旁注]

云贵高原 我国西南部高原,在雪峰山以西,大娄山以南,哀牢山以东,是我国的第四大高原,由于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相连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称为“云贵高原”。

唐宋 是从7世纪初至13世纪末,这个跨越了550年的时间段。由于唐宋两代在经济文化上比较一致,在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上都很繁荣,“唐诗宋词”争奇斗艳,“唐宋八大家”名传千古,因此人们将这唐代、五代十国、宋代这三个朝代合称“唐宋时期”。

《太平御览》是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分55部550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年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包罗古今万象,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显得弥足珍贵。

《黔记》为清代刻本,36卷。清代学者李宗昉撰。李宗昉,嘉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1813年曾督学贵州,以在黔见而志书未载者,追录成此书,对研究古代贵州地区风俗提供了文献资料。

佤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阅读链接]

据说,在我国古代,佤族人在每年12月中旬都要举行拉木鼓活动,整个过程一般需要10天左右。

这个拉木鼓的活动非常复杂,首先由佤族头领带领部分群众,在黑夜到选定做木鼓的大树,献上贡品,鸣枪驱鬼,再由头领念咒祈祷并挥斧砍树数下。

最后佤族人们轮流把树砍倒,再捡三个石头放在树桩上,意为给树鬼的买树钱,然后截一段两米多长的树干,凿出树耳,便是要拉的木鼓了。